书城宗教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1825200000002

第2章 听大师讲佛(1)

佛家的精神是:以出世的姿态入世。佛家不从事世俗的工作,不追求世俗的名利,不享受世俗的生活,但他们却积极介入社会,并承担着一项特殊工作:抚慰人的心灵,引导人的善行,为人类寻找一个安顷身心的乐园。

一切都是佛法

大师语录

譬如我们日常行住坐卧,都是一件一件的事,每件事都有它在哲学上和科学上的道理。但是我们每个凡夫都自自然然晓得上厕所、穿衣服、吃饭,事事无碍,样样平常,根本不管那个理不理。因此,理的极致就是事,理事双亡,能所不立,才得证成佛。

经典回放

选自《金刚经》

【原文】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译文】

(佛说)“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佛法。须菩提啊,我所说的‘一切法’,都不是‘一切法’,所以才说是‘一切法’。须菩提啊,这个道理,好比说人身材高大一样。”

须菩提说:“至尊啊,我明白了,你说人身材高大,就是说身材不高大。佛法就像法身一样,无大亦无小。”

大师释义

须菩提: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是梵文音译,意为“善现”,也就是说须菩提的道德已臻至善的境界。据说这位须菩提不仅是老寿星,而且年高德劭,其道德修持、智慧、威仪气度都足以领导当时佛的弟子们。

世事难分明,何妨开口一笑

《金刚经》说“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法华经》说得更明白:“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这也就是说,世上任何理论、观点、方法、行为,无论你是老庄那样高深的“道”,还是平时做事的一个小技巧,甚至只是下意识的一个举动,都是佛法。正如《法华经》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对此,南怀瑾大师进一步解释说:“并不一定说脱离人世间,脱离家庭,跑到深山冷庙里专修,才是佛法。治生产业就是大家谋生!或做生意等,各种生活的方式,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同那个基本的形而上道,并没有违背,并没有两样。”

认为“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正是佛教精神的博大之处。它正视一切、包容一切、以平等心态对待一切。而世界上的其他宗教则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宗教的排他性,体现了人的排他性。执于门户之见,认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自己这门学问才是最高明的,其他人的意见、其他人的学问都不在话下。这正是人类固有的一种通病,用佛家的话来说,叫做“贡高我慢”。但佛家显然医好了这种毛病,对世间一切法都不存偏见。

当然,佛家具有包容一切的风度,不等于学佛的人都具有这种风度。佛教分成那么多门,那么多派,说明大家越学离佛越远了。这里有一个故事,足以说明后世学者们的可笑之处:

在一座庙里,安了三尊圣像,一个是释迦牟尼,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孔子。一天,庙里来了一个秀才,看见塑像,就说:“咱们儒家的学问是最高的,应该将孔圣先师放在中间。”他就将孔子的塑像摆到了正中。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道士,他把老子的塑像搬到中间。道士刚走,来了一个和尚,他则将释迦牟尼的塑像摆到了中间。等这些人好不容易都走了,三圣相顾苦笑:“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要被这些人搬来弄去?”

无论哪派学者,都可能犯这种毛病:注重形式而远离精神。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必有包容之心,而不会囿于门户之见。南怀瑾大师就曾批评某些人“学了佛以后,非常小气,皈依佛,不拜邪魔外道”。真正学佛不是这样的,是不排他的。对此,南怀瑾大师举自己为例:“我有时候到乡下去,看到土地庙,那个土地公是用泥巴捏的,我也很恭敬地行个礼。人家说你学佛的人,何必呢!我说我不管那一套,活着做好人,死后还做个土地公,我还不一定是好人,死后土地公还可能管到我呢!我先结个善缘不是蛮好吗!”他又说:“我到了基督教堂一样的很恭敬,基督总是个好人嘛!总叫人家去做好事,也叫欧洲人、美国人、白种人,都要做好事。好人嘛,排排座,请上坐,吃果果,给他磕个头。基督年纪总比我们大多了,大了一千多年了!学佛的人第一个胸襟要大。所以学佛,第一要学这个人,学常开笑口、放大度量的菩萨,就是肚子要大一点,包容万象,什么都是好的,都对;一切法皆是佛法,先学他胸襟大,面孔对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这个就是佛法。”

但是,人们是否有包容心,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主要还是一个智慧问题,一个悟性问题。比如,你看见一个强盗,你能不能从他身上看见佛法?看不见你就会痛恨他,巴不得他早死早了。但如果你能看见佛法,你就会生出悲悯之心。

有人会问:“难道对强盗应该心慈手软,纵容他坏事干尽吗?”当然不是。这里讲的不是一个做法问题,而是一个佛法问题。这个人为什么当了强盗?为什么把刀子架在你脖子上?这里面难道没有一个因果吗?比如,你平时看见自己的小孩打人、抢小朋友的东西,是否非但不制止,还觉得好玩?你看见一个人发财了,且不管他如何发财,你是否就佩服他、亲近他?你对那些品行高尚而贫穷的人,是否不放在心上?你是否轻视弱势者?你买卖商品时,是否认为价格对自己越有利越好,而不管对方有没有吃亏?你是否为了一时之利,把规则抛诸脑后?生活中,此种现象比比皆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肯定会出强盗嘛!

有人又会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个强盗,他成为强盗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真的没有吗?佛会悲悯地告诉你:这叫“共业”。据济群法师说:“共业取决于共同的行为,或者叫相似的行为,或是利益相关的行为。譬如同在杀猪场工作,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杀猪,有的人杀猪,有的人是财会人员,财会人员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猪的行为,认为杀猪的罪孳,肯定与他没有关系。其实,他也有一份。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猪的行动,但每月开工资的时候,他也照样拿一份。”说白了,就是你害我,我害他,大家害大家。以此看来,虽然你跟这个强盗“往日无怨,今日无仇”,当他将刀架在你脖子上时,你领受的仍然是自己应得的一份。

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佛法。很多得道高僧就是从很寻常的事情中顿悟的。

古时有一位宝积禅师,在市场上行走,看见一位客人买猪肉,对屠夫说:“精的割一片来。”屠夫放下刀,叉着手问:“先生,请问哪片肉不是精的?”

宝积禅师心里一动,有所感悟。

又有一次,宝积禅师出门,看见一队送丧的人。歌郎摇着铃唱道:“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审魂灵往哪方?”他唱一句,孝子就哭着接一声:“哀啊!哀啊!”

宝积禅师心里一震,顿时大彻大悟。后来,他成了一代高僧。

还有一位智通禅师,他悟道的经历更是离奇。他起初随归宗学佛,有一天晚上,众僧正在入梦,忽然听见他大叫:“我大悟了!我大悟了!”大家都被吵醒,十分惊异。第二天,归宗问他:“你悟到了什么道理,就敢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大悟了’?你说说看!”智通禅师说:“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后来,智通成了高僧,执掌五台山法华寺。

孝子说“哀啊”,不是很平常吗?尼姑当然是女人做的,要不就叫和尚了。这两位高僧却从中悟道,他们悟出了什么?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说得清,说得清就很肤浅了。

对我们这些不想出家的人来说,只要了解“一切皆是佛法”这个道理就行了。平时看见一个不喜欢的人,看见一件不喜欢的事,不妨提醒自己一句:这也是佛法呢!如此,心境必然为之一开;久之,自然而然心境阔大,笑口常开。

生活智慧一点通

1.不要想“他(她)没理由这样对我”。

某些人会莫名其妙地伤你的心、损害你的利益,其中必有一个理由,只是你不知道罢了。不知道就算了,愤愤不平地探寻原因,徒然影响心情,在蒙受损失的基础上再受损失。

2.把不开心的事归结于“一切都是佛法”。

失利、失意、失败,通常不会大到难以承受,你耿耿于怀的原因也许是认为它本不该属于你。那就把它归结于“一切都是佛法”好了。当你打算接受它时,心结便解开了。

佛法只是一颗真心

大师语录

有些人皈依了佛法,其他神就不拜了,不过,我照拜不误,这是对有德者一种纯乎自然的尊敬,为什么呢?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这可不容易,我还不一定做得到。并且对一般凡夫,我们做人都还要尊重他,合乎礼,如果我们一皈依了三宝之后,突然间自己就伟大了起来,那小神拜他做什么?这都是贡高我慢的心理,皈依佛,我们要懂得自尊自重,而不是反过来贬低别人。

经典回放

选自《圆觉经》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译文】

当时,我听到的就是这样:婆伽婆!进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是一切诸佛光明庄严永恒不变的境界。假如众生一念清净,也可进入此境界。如此身心俱空,一切众生平等,十方圆满无缺,自然随顺佛性。在此不二境界中,所在皆是净土,种种烦恼俱灭。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该经说理透彻,文字优美,譬喻精当,为佛门瑰宝。

婆伽婆:梵文音译。此语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义。

神通大光明藏:“神通”含有变化莫测、自由自在,没有障碍的意思;“大光明藏”就是圆满的心智。此语指真正证道后自然进入的“自性境界、大光明定境界”。

三昧正受:即真正得大定,正定的境界。

光严住持:光严即光明庄严,住持即永恒不变地保持正法。故后世多称寺庙方丈为“住持”。

身心寂灭:身心都证成空境,即了脱一切身心之累,灭尽一切烦恼妄想。

不二随顺:不二即唯一,随顺即随顺佛性。指圣者的圆满心智能随着外在条件而显现不同的作用。

佛法一讲就错。佛法不讲更错

俗谓:佛法无边。大可填满宇宙,小可纳于一尘,以至于元。但佛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说就错。

既然佛法一说就错,为什么要说呢?因为不说更错。好比看见一个人陷身于黑暗迷宫,四面碰壁,心已绝望,准备放弃了。这时候,无论告诉他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不是出路所在,但还是要劝说他向左走或向右走。只要他不停地行进,碰坏几面墙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渐渐接近出口。看见一线亮光,便豁然眼明心亮,于是成功脱离迷宫,走进一片新天地。

因此,当一个人沉沦于迷宫,深感绝望时,你知道说什么都是错,于是什么也不说,眼看着他自暴自弃,那岂不是更错吗?如果告诉他:“放弃吧!你完蛋了!”那就错得更厉害了!

真正的佛法也许像走出迷宫的方法一样简单——向前走,别趴下!而佛法的精神就是善心引导。佛法不一定是真的,一颗善心却如假包换。那么,佛法到底是不是佛法呢?大概就像佛祖所说:非法非非法。

其实,不仅佛法是如此,天下学问,都是一讲就错而又不得不讲。好比望子成龙的父母给孩子传授成功之道,可能没有一句话指出了成功之道,但只要能让孩子不自甘堕落、积极行动,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什么也不讲,就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如果对孩子说:“傻瓜,你认命吧!安心过你的穷苦日子吧!”这就更不像话了。

所以说,佛祖讲的不一定是佛法,又不得不讲;南怀瑾大师讲的不一定是佛法,也不得不讲。

要把“非法非非法”讲得让人深信不疑,却是真功夫,其中包含了对人性人情的透彻了解以及俗世的一切谋略和技巧,所以学佛法的人即使学不到佛法,学到这门功夫,就已是非同小可。

《圆觉经》也是“非法非非法”,千古以来,却让无数人为之着迷。一是文字美,读来朗朗上口,当歌词唱出来,更是动人心扉的梵音。二是意境美,其所宣示的清净真如的圆觉境界让人神往。三是内容含蓄广大,让人在似懂非懂、有得无得之间,越是细细参悟,越是意味深长。

《圆觉经》起首这段文字,不足百字,却包含了佛家精神的全部。只要悟透它,就足以成佛。当然这并非易事。学习这段文字的第一步是把文字的字面意思搞懂,至于悟到何种程度,尚需假以时日。

“如是我闻,一时”这几个字,每部佛经的篇首都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佛祖释迦牟尼宣讲佛法,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他圆寂后,弟子们担心后学者无所依凭,决定将佛祖所讲佛法集成经文。当时证成阿罗汉境界的弟子共有500余人,其中阿难“多闻第一”,记忆力极佳,所以由他如实记录佛祖所讲内容及说法时的场景,由其他师兄弟共同参证认可后便写成经文。由于集合了大家的智慧,所以佛经绝少差讹。后世的译经者也继承了集合众智的好传统,例如大唐玄奘法师译经时,集中了全国最有智慧、学识的学者共三千多人,其中有出家的,也有居士。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宏大、高层次的翻译经典的工作是十分罕见的,把佛经喻为智慧的结晶,一点也不夸张。

阿难在每部佛经前写上“如是我闻,一时”几个字,是表明佛经的原创者是佛祖,而自己只是当时的听讲者和后来的记录者。

“婆伽婆”三字含意丰富,所以无论古今中外的译经工作者都只是译音而不译意,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如果要表达的话,就是一段长文:已经证道成佛,身心一切自在;功德智慧炽盛,佛光普照四方;外相端正庄严,令人神驰心折;一切吉祥圆满,无烦无恼无灾;一切众生崇敬,地位尊贵无比。

但是,用了这么多文字,还是无法尽述“婆伽婆”之意,因为文字是为世俗而设,而“婆伽婆”却非世俗之义。打个比方,“无烦无恼无灾”,在凡人眼里,即生活美满幸福,没有病痛、灾害、失败等造成烦恼的事情发生。但在证成佛道的人心里,世俗的烦恼、灾害根本不成其为烦恼、灾害。发生了灾害,怎么能说不成其为灾害呢?这个道理解释不清,只好各人去悟。

“神通大光明藏”也是一种无法描述的境界,据南怀瑾大师说:“此神通不是变幻魔术,而是大智慧大般若。此神通更不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因为这五通是小神通,鬼神都有。另外第六通——漏尽通,鬼神所无,唯有大阿罗汉才有。佛当然六通具足,然而此六通尚非佛境界,佛之大神通比此六通更为广大。”这是个什么境界呢?是个“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境界,进入此境,则“光严住持”,“八风吹不动”了。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的意思,就是说只要众生一念清净,心如真空,也自然进入到神通大光明庄严境界中。因为这种境界是众生本来就有的,只是被外物迷乱了。好比真空之中,原本空无一物,把氧气、二氧化碳、水分、尘土等种种外物填进去,就不是真空了。

众生难以达到清净光明境界,就是因为贪求外物,沉没在“散乱”与“昏沉”中。就如南怀瑾大师所说:“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都在散乱中,所谓散乱包括善念、恶念、无记(不善不恶),普通谓之妄想。不散乱的时候便落人昏沉,晚上睡觉是大昏沉,打瞌睡是细昏沉。人生就在此两个境界中,不是散乱,就是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散乱与昏沉合起来谓之妄念。有此妄念,所以不能清净,自性光明就被障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