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1825200000006

第6章 听大师讲佛(5)

十方:指所有空间。除我们通常所说的“八方”外,还包括天上、地下的立体空间。

圆觉净性:指众生与生俱来的佛性。

生命需要一场清洁心灵的大火

传说,凤凰500年在火中涅槃一次,她集梧桐枝自焚,在烈火中获得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这个神话故事颇有佛法的意境。

人生其实也需要一场这样的思想之火,烧毁了过去的残渣,获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就像过日子必然留下垃圾一样,我们的头脑里也必然会留下思想残渣。因为我们每天不停地思考,产生一个又一个想法,这些想法极少有用,有的还是带毒的想法。时间虽然过去,这些想法却不会随之消失,仍残留在记忆里,残留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言行。于是,我们渐渐失去了单纯,变得复杂、虚伪、势利和老于世故;我们渐渐失去了笑声,变得忧郁、焦虑、胆怯和心事重重。

这些思想残渣是什么呢?是对人、对事物、对社会的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偏见、谬见、邪见,是过去失败经历留下来的心理阴影,是过去成功经历留下来的心理折射,是对他人的无端嫉恨,是对未来的不合理期盼……所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污染。如果我们能燃起一堆思想之火,像烧毁残枝碎叶一样烧毁思想残渣,就能获得一片清净之地。

但是,这堆火只能由自己引燃。用佛家的说法,需要各人自度,否则无人可度。佛祖所讲的佛法,只能让大家意识自己的思想中已经填满垃圾,只能让大家意识到自己需要一场清洁灵魂的大火。但佛法本身并不能点燃这场大火。

如何燃起一场思想之火呢?必须在灵魂中引起深刻的觉醒或忏悔,这种强大的心理能量足以使过去种种无益的积存化为一缕轻烟。这很难,又很容易,关键在一念之禅悟。但人是执迷的,总是放不下那些自以为是的念头,放不下过去的遗憾、苦恼、仇恨等等无益情绪。

我们难以悟道的原因,不是抛不下思想垃圾,而是把思想垃圾当成宝贝收藏,舍不得抛弃。那么,即使佛祖亲自来说法,也无法使我们得到超度。除非有某些特殊的事件发生,使我们不得不抛弃,才能从中发现一心清净的价值。

1914年12月,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实验室燃起一场大火。实验室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按理说不易发生火灾,所以事前只投了23.8万美元的保险,但这场事故却造成了200万美元的损失。那个晚上,爱迪生半生积累的财富及研究资料几乎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大火燃得最旺的时候,爱迪生的儿子查里斯在浓烟和废墟中找到了父亲。爱迪生静静地看着蔓延的火势,没有一点伤心的感觉。当他看到儿子时,大声说:“查里斯,你母亲哪儿去了?去,快去把她找来,她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这样壮观的场面了!”

第二天早上,爱迪生看着眼前的废墟,说道:“灾难自有灾难的价值,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和过失都被大火烧得一干二净了。我们应该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又可以从头再来了!”

火灾过去三个星期后,爱迪生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留声机。

爱迪生所说的谬误和过失是什么呢?有以下三种东西:

一是研究的迷途。每进行一项发明,都会经历若干次失败,这是正常现象。但有时候只是在钻牛角尖,钻在里面出不来,也不想出来。以前的研究资料失去了,没有办法继续,心里可能反而透亮了。

古时候,中国学术界有“皓首穷一经”的说法。抓住某部经典,逐字逐句地考证探索,越研究未知的东西的越多,直到白发满头,还无有尽期,只能带着遗憾死去。这显然是钻到牛角尖里去了。如果不幸遭遇一点意外,生活发生困难,不得不丢下书本去种田,反而是一种解脱。

二是习惯的屏障。过去的成功经验会让我们认为某些想法一定是正确的,某些方法一定是最实用的,这样就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爱迪生是大发明家,受到大家推崇,这无疑会使他对自己以及自己过去的研究方法充满自信。当他的实验室烧毁了,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工作节奏打乱了,运用过去的研究方法的条件也改变了,这使他不得不按新的方法做事,创新的灵感反而绵绵而生。

三是精神的惰性。奋斗激情往往来自内心的渴望,爱迪生年轻时,家境贫寒,生活困难,不得不努力工作。当他功成名就后,再也没有任何经济问题困扰他,无须努力表现就会引人注目,虽然他仍是勤奋的,激情却自然消退。一场大火使他陷入经济危机,反而就像一支强心针一样使他精神焕发。

以此观之,这场火灾虽然使爱迪生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也帮助他烧掉了陈旧的日子,他能够以全新的心态、全新的生活走向未来,而不至于在安逸的生活中老朽,这或许真的是一种幸运呢!

宋朝紫阳真人说,“不移一步到西方”,心灵的彻悟,靠的不是外求,只要化尽过去的一切的累赘,佛性之光便显现了。在生活中,谁都不会欢迎意外的变故,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更新自己。但是,过去的生活已经在我们的心理上形成了很大的重负,身心感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何不试着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抛弃一些可有可无的是非恩怨呢?何不尝试挑战过去一成不变的观念,接纳新的思想呢?何不尝试透过身心之虚幻,观照真如不动之空性,以求得心灵的涅架呢?

生活智慧一点通

1.保持新鲜的活力。

思想陈旧的不一定是老年人,观念新鲜的不一定是年轻人,谁的头脑更少成见,更精通变化,谁就更有活力。

2.给头脑做一次清洁。

有的事让你一见烦心,有的人让你一见生厌,这也许是当初残留的情绪在影响你,想想这件事有何烦心之处,想想这个人有何讨厌之处,你也许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

大师语录

信念的力量

中国佛法中的禅宗要你起疑情,有疑才有悟,何况一切众生本来就在怀疑中。没有成佛以前处处是问题,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佛法说有前生,你见过?死后灵魂究竟存不存在?谁能证实?这些都是问题。禅宗的方法之一就是挑起你的疑情,你说你有痛苦,那么,痛苦从哪里来?因为有我,你又是生命东西?肉体?肉体不是你。真正的我是心,心在哪里?如此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大疑就是大悟,小疑就是小悟。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

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译文】

善男子啊!你们为了诸位菩萨以及末世众生,询问最深奥、最秘密、最透彻、最根本的佛法,这是一切菩萨最高的教育方法,是大乘道的了义法门。能使十方修学菩萨道以及末世一切众生产生坚定信仰,永远不再有任何怀疑。

大师释义

末世众生:指从现在直到末世的众生。

甚深:极其深奥。

究竟:对起因、经过、结果都完全清楚。

了义:乃直接显了法义。据南大师说,是指“彻头彻尾的通达圆满”。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

佛祖所讲的“最深奥、最秘密、最透彻、最根本的佛法”是什么呢?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空”字。佛祖说:“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转一小圈,回到原点,是个零;转一大圈,回到原点,还是个零。都是空的!这是最简单的佛法,也是最深奥的佛法。如果有悟,一念即悟;如果无悟,也用不着大伤脑筋,把这个问题轻轻放下就可以了。倒是“得决定信,永断疑悔”八个字,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番。

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孤儿,无依无靠,既无田地可种,也无钱财经商,他过着流浪与乞讨的日子,没有人瞧得起他,他对前途十分迷茫和彷徨。有一天,他去拜见一位高僧,求教怎样改善处境。

高僧把他带到一处杂草丛生的乱石旁,指着一块石头说:“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集市去卖。但要记住,无论人家出多少钱要买这块石头,你都不要卖。”

孤儿满腹狐疑,心想,怎么会有人花钱买这块石头呢?但他还是抱着石头来到集市内,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蹲下来叫卖。第一天过去了,无人问津。第二天过去了,也是如此。直到第三天,才有人来询问。第四天,有人想用贱价买下这块石头。但到了第五天,那块石头就已经能卖到一个很好的价钱了。

孤儿回到寺庙,兴奋地向高僧报告这一情况。

高僧说:“你明天把它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无论人家出多少钱都不能卖。”

孤儿又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去,过了几天,对这块石头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被哄抬得高出了黄金的价格。

孤儿又去找高僧,高僧说:“你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去卖,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孤儿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结果,这块石头的价格被炒得比宝石还要高,被称为“稀世珍宝”。

对此,孤儿大惑不解,又去请教高僧。高僧说:“世事皆是如此,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块陋石,那么你永远只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块无价宝石,那么你就是无价宝石。”

在这个故事中,“无论多少钱都不卖”,就是“得决定信,永断疑悔”。孤儿对这块石头的价值并不深信,有所怀疑,甚至可能因没有把它卖出去而后悔,但他遵从高僧的嘱咐,坚决不卖,仍然达到了“永断疑悔”的效果。

有人会想,这块石头毕竟没有卖出去,自己没有得到价值。但是,这块石头既是“稀世珍宝”,为什么要把它卖出去呢?如果办一个展览会,人们会排着队前来观看。甚至可以为它专门建一座庙,接受信徒们的香火。

有人又会想,这块石头到底有多大价值,科学家用先进检测一下不就知道了吗?假如这块石头被传说为女娲补天石,科学家用什么先进仪器能检测出女娲从没碰过它呢?

有人又会想,这不是骗人吗?其实未必。当这块石头上附着了某种文化,附着了人们的感情和信仰,它的价值已经不一样了。好比《蒙娜丽莎》,它的构成不过是一块画布,一些颜料,如果把它当画布和颜料卖掉,就太可惜了。因为它最大的价值是附着在上面的灵感、艺术。即使是真的金子,之所以具有很大价值,也是因为人们认为它具有很大价值。如果不认为它具有价值,它就跟石头没有两样。

有人又会想,《蒙娜丽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欣赏价值,这块石头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呢?这块石头其实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们对它的信仰多深,它就能给人们创造多大的价值。迷信的人认为摸一摸它能治病,能给自己带来好运,那么它的价值就超过100个心理医生。至于它的欣赏价值,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看不出妙处就是最大的妙处。

这是不是迷信呢?应该是。其实我们喜欢任何东西,都是迷信。我们欣赏《蒙娜丽莎》,是因为迷信一些关于美、关于艺术、关于价值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只是假设,都如梦幻泡影。就拿蒙娜丽莎的身材来说,用现代美的标准衡量,显得过于丰满了;拿到非洲某个以肥胖为美的部落去,又显得过于苗条了。那她到底美不美?如果让一个从没听说过《蒙娜丽莎》的人欣赏这幅画,他就看不出它的超凡价值,反而觉得它过于陈旧了。如果劝他花100元钱买下来,他会捂紧口袋,唯恐上当受骗。如果人家告诉他这幅画拍卖价达到多少亿美元,他也许就会对这幅画顶礼膜拜。

我们爱上一个人,也是如此,觉得她是世界上最温柔、最善良、最可爱的姑娘,其实也是迷信一些自造的概念。如果始终对她深信不疑,爱情就能永远维持。一旦有所怀疑,爱情就跑掉了。

佛法也像这块石头一样,“非法非非法”,价值究竟多大,取决于你的信仰有多深。如果不信,就什么价值也没有。

世上的人也像这块石头一样,你有多大的价值,关键在于你确信自己有多大价值。有的人志向远大,并坚信自己能实现理想,雄心勃勃地努力不懈,最后就能取得常人望尘莫及的成就。有的人志向远大,却不太相信自己能有那么好的运气,半信半疑地尝试着,最后的结果大概是:业绩并不出奇,又老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而心无大志的人,觉得自己只能过平凡的生活,并且从这方面努力,最后大概跟自己预想的那样,果然过上了平凡的生活。不过,由于他实现的价值和预期的价值一样,他的幸福指数可能比第二种人高得多。

佛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无论学佛法,做其他学问,或行走人生,通常都是这样:有信便有得,不信便不得。但并非不能疑,在方式方法上可以提出各种疑问,也需要提出各种疑问。正如南大师所说,要一步一步追问下去,每解决一个疑问,就前进了一步。不过,在根子上不能疑。比如,学佛法到底有没有用?学科学到底有没有用?做好人到底有没有用?这都是在根子上疑。先在根子上“永断疑悔”,断绝自己的退路,勇往直前,才可能走人海阔天空的境界。

生活智慧一点通

1.寻找安顿心灵的家园。

现代人的心飘忽不定,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不知到底该追求什么,其原因是没有终极价值观念。找到一件值得终生追求的事,让你的心安住其中,你一生的幸福就有了保障。

2.真真实实做自己。

黄头发、减肥、美容、高档时装、个人博客、网上聊天,以及其他一切流行的东西,都无所谓好或不好,与其跟在别人后面追逐时尚,以保持步调一致,不如特立独行,追求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

如何挖断烦恼根

大师语录

一般众生因为有妄想,所以有我,因为有我,所以有你,有他,然后就我爱你,你爱我,爱来爱去。以前我到大学授课,同学们逼得我讲恋爱哲学,我说我不懂,后来被逼着没有办法,我说:爱是自私的,因为我爱你才爱你,我不爱你就不爱你,你说这是不是自私?爱是绝对自私的,爱是占有的,爱是痛苦的根源,爱是烦恼的根本。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

【译文】

应该知道,爱是轮回的根本。因为各种欲望催发了爱意,所以能让众生在生死中循环。欲望因爱而生,生命因欲望而有,众生爱惜生命,还是以欲望为根本。爱自己的欲望是原因,爱自己的生命是结果。有了爱欲之心,便产生违我心意的逆境和合我心意的顺境,对不喜欢的产生背离心,对喜欢的产生亲近心,并产生厌憎、嫉妒等种种不良情感,由此造下各种罪业。

大师释义

轮回:意为循环,又叫“六道轮回”。意为众生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中循环,流转不停。

业:分“功业”和“罪业”,即众生的言行造成的功过。爱是烦恼。还是要爱。

有一首歌,唱得很幽默:“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老虎会吃人,遇见了千万要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