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礼仪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1827300000002

第2章 社交礼仪概述

社交,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活动。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职能与原则等,是利用好社交礼仪的重要所在。

社交礼仪的基本职能

所谓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与他人社会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这种行为规则和形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序方式和体现的修养风度等。

社交礼仪的基本职能主要有如下方面:

(1)塑造形象

其中包括塑造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两个方面。

(2)沟通信息

它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言语礼仪,二是饰物礼仪,三是行为表情礼仪。其中,一个信息的传递=7%词语+38%语音+55%表情。

(3)联络感情

其中最重要的情感特征是真诚。以真诚的心换取他人之心,以真诚的行为款待他人,以真诚的语言取悦他人。在社交场合,真诚是金,只有拥有一颗真诚之心,方能收获温暖。

(4)增进友谊

社交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是赢得尊重,增进友谊的法宝。

社交礼仪的原则

社交礼仪体现出尊重与文明,它要求言行文雅,态度恭敬,平等待人,表里一致。其主要原则大致有如下方面:

(1)尊重的原则

尊重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只有尊重才能使双方融洽地相处、交流。有道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可以说,尊重是体现礼仪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最重要原则。

(2)真诚的原则

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真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表现为对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3)平等适度原则

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中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惟有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适度的原则是交往中把握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使用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不要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要轻信,要活泼但不能放纵。

(4)自信自律原则

自信是社交场合的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强者不自惭,遇到磨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

(5)信用原则

言而有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社交场合,尤其要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绝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订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的事,要说到做到,即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

(6)宽容原则

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一种高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即宽待,容即相容。在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中,历来十分重视和提倡宽容的道德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视为人生处世的基本美德。无数实践也证实,善解人意、体谅别人,较好地遵循宽容原则,于人于己都有很大的益处。

社交礼仪的类型

社交礼仪的类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种。从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划分。为了简明,一般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划分。

(1)按涉及范围

可分为国内礼仪和涉外礼仪两大种,着重于礼仪服务的对象的内外区别。前者指本国范围内通行的一些礼仪规范和区域特征;后者指参与外事活动应遵循的礼仪规范。

(2)按主体应酬的工作对象分

可分为内务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个人社交礼仪。内务礼仪:在家庭中,亲朋好友之间应酬交往时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包括家人间的问候、祝贺、庆贺、赠礼、宴请等。公务礼仪:指公务活动中,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包括公务行文礼仪、公务迎来送往的礼仪、公务会谈的礼仪、公务宴请招待的礼仪。商务礼仪:在商务部门工作应酬中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如商务接待、商务谈判、商务庆典等礼仪。个人礼仪:指个人参加社交活动时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包括一些基本的礼节,如握手、介绍、交谈、馈赠等。

社交礼仪的表现形式

社交礼仪的表现形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类

礼仪可分为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三种礼仪形式。

(1)语音类

是通过不同的语音来表示礼仪的意思,即通过声音的高低、音色、语速、声调等来暗示不同的意义。首先,声音表达要让人感到真实、朴实、自然;其次,音量要控制得当,需轻柔时勿高昂,需低沉时勿喧哗;再次,音调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谐有致。

(2)口头类

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表达的各种礼仪,即以谈话的方式表示礼节。表达要注意时间原则、地点原则、对象原则。

(3)书面类

是通过书面语的方式表达的礼仪,常于非面对面人际交往时所运用。通过感谢信、贺电、函电、唁电、请柬、祝辞等书信形式来传情达意。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礼节性;二是规范性。

(2)身体语言类

身体语言可分为:表情语言和动作语言。

(1)表情语言类

是指通过人的脸部各种各样的表情来传递的礼仪,人的脸部是人世间最丰富多情的一道风景线,包括眼、眉、嘴、鼻、颜面肌肉的各种变化以及整个头部的姿势等,例如人的眼睛是人的表情语言中语汇最丰富的,“眼语”像灵魂的一面镜子,通过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所谓深沉的注视表示崇敬,横眉冷眼指仇敌,眉来眼去指情人暗送秋波,又如嘴和眼一样都有传情达意的作用。在社交活动中,谈话时尽量少努嘴和撇嘴,因为这样的动作容易流露出不屑的意味,而显得不够有涵养。站立、静坐或握手时,嘴可以微闭,不要露出牙齿,如能保持微笑状就更完美了。

(2)动作语言类

通过人的各种身体的动作传达礼仪。人的身体动作非常多,有手语、肩语、腿语、腰语、足语等。其中手语是语义中最丰富的动作语言,如用大拇指表示赞扬了不起;伸出小拇指表示鄙视;向上同时伸出中指和食指组成英文字母“V”,表示胜利;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形其他三指向上伸出表示“OK”、“好”的意思。又如轻抚可以表达对人的关爱,一般是轻拍对方肩膀或手背,但是就我国的传统习惯,应该注意轻抚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行为,尤其是在异性之间,同龄且关系并不亲近的男女同事、生意伙伴间要慎重以轻抚的肢体语言表达关切之情。

(3)饰物语言类

饰物语言类是指通过服装、饰物等语言符号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意义的礼仪行为。一种是由服装、饰物、化妆美容等代表的礼仪,—种是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

饰物类语言有其特殊的意义。首先,服饰和物品昭示着社会风尚;其次,服饰和物品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再次,服饰和物品是一种美的演绎。

(4)酒宴类

洒宴类是指通过设宴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一种礼节。古今中外,以酒宴款待亲朋好友已成为惯例。一则,通过美味佳肴表达对朋友亲人的深情厚意;二则,通过宴席上种种礼仪行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礼貌,以求此后发展互相友好的关系。

社交“十不要”

社交“十不要”是社交礼仪中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方面:

不要到忙于事业的人家去串门,即便有事必须去,也应在办妥后及早告退;也不要失约或做不速之客。

不要为办事才给人送礼。礼品与关系亲疏应成正比,但无论如何,礼品应讲究实惠,切不可送人“等外”、“处理”之类的东西。

不要故意引人注目,喧宾夺主,也不要畏畏缩缩,自卑自贱。

不要对别人的事过分好奇,再三打听,刨根问底,更不要去触犯别人的忌讳。

不要拨弄是非,传播流言蜚语。

不能要求旁人都合自己的脾气,须知你的脾气也并不合每一个人,应学会宽容。

不要服饰不整,肮脏,身上有难闻的气味。反之,服饰过于华丽、轻佻也会惹得旁人不快。

不要毫不掩饰地咳嗽、打嗝、吐痰筹,也不要当众修饰自己的容貌。

不要长幼无序,礼节应有度。

不要不辞而别,离开时,应向主人告辞,表示谢意。

社交中的“黄金法则”

(1)对朋友的态度要永远谦恭,要常常微笑着同别人交谈,交往。

(2)对周围的人要时时保持友好相处的关系,寻找机会多为别人做些什么,例如,你的邻居病了,你能想到为他做一碗可口的汤,别人对你就会经久难忘。

(3)当别人给你介绍朋友时,你应集中精力去记住人家的名字。在以后的交往中。你一见面就能叫出他的名字,人家就会觉得这个人很热情,很有心。

(4)要学会容忍,克服任性,要尽力理解别人,遇事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到这一点。就能让朋友感到亲切、可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