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守则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1827600000002

第2章 什么是你成功的保证(1)

对于你来说,你的过去或现在是什么样并不重要,你将来想要获得什么成就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对你的未来怀有远大的理想,否则你压根就不会做成什么大事,说不定还会一事无成。

一目标是成功的前提

据美国劳工部统计,每100个美国人当中,只有3个人能在65岁时在经济上获得某种程度的无忧无虑。每100个65岁(或以上)的美国人当中,97个人只有依赖他们每个月的社会保险支票才能生存。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你不禁要问,堂堂的美国怎么会是这样的呢?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美国梦的破灭呢?这是否表示通货膨胀已失去了控制?是否表示石油输出国组织全面控制了美国的能源供应,因而引起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

世界经济状况对美国的社会生活确实有影响。当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或者是当人工刺激经济还处在复苏阶段的时候,美国人的生活是有些不尽人意。

然而,拿破仑·希尔则认为,还有一些主观因素,它们和世界经济等大的环境因素同等重要。

美国劳工部资料也同样显示,每100个从事高薪职业——例如律师、医生——的美国人当中,只有5个人活到65岁时不必依赖社会保险金。

你听到这个统计数字后,是否会大吃一惊呢?

不管人们在自己最具生命力的年龄中获得多少收入,也只有如此少数几个人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成就。

大多数人都幻想他们的生命是永恒不朽的。他们浪费金钱、时间以及精力,从事所谓的“消除紧张情绪”的活动,而不是去从事“实现目标”的活动。

大多数人每周辛勤工作,赚够了钱,在周末把它们全部花掉。

大多数人希望命运之风把他们砍进某个富裕而又神秘的港口。

他们盼望着在未来的“某一天”退休,在“某地”——一个美丽的小岛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如果你问他们将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他们肯定会回答说,一定会有“某种”方法的吧。

但是,上面的数字却告诉我们,竟然有这样多的人无法实现他们的理想,那么他们失败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标。

有了目标才会成功。

目标是你所期望的成就与事业的真正动力。

目标比幻想好得多,因为它是可以实现的。

你如果没有目标,对于你来说也就不可能发生任何事情,自然你也就不可能采取任何有步骤的行动。

如果你没有生活与事业的目标,你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理想的彼岸。

正如空气对于生命的存在必不可少一样,目标对于成功的达成也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空气,谁也不能够存活;没有目标,谁也不能够成功。

所以,对于你想去的地方,你必须首先要有个清楚的范围或者目标才行。

如果说某位先生能从周薪25美元的工作职位上,迅速升至某个部门经理,不久后又升任公司的董事长,那必定是他有目标随时鞭策自己的缘故。

二将来的成就更重要

现在毕竟是现在,过去则早已成为过去,你的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能比将来更重要的呢?

人们一般都知道,优秀的企业或组织都有10年至15年的长期目标。在这样的企业或组织中,其决策或管理层总是在反省自己:“我们希望公司在10年后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总是按照这样的想法来进行各项努力。对于他们来说,新的工厂并不是为了适应今天的需求,而是要满足5年、10年以后的需要。各研究部门也是在针对10年或10年以后的产品进行研究和设计。

毫无疑问,你会从这样的企业规划与发展战略中得到某种成功的启示,那就是:你也应该计划10年以后的事情。

如果你希望10年以后变成怎样,那么现在你就必须变成怎样。

当然,对于你来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就像没有计划的生意做着做着就会走了样,没有了生活目标的人慢慢也会变成另一个人。因为没有了目标,我们根本无法成长。

那么,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不妨还是用拿破仑·希尔的故事来说明。有一位年轻人由于工作问题跑来找拿破仑·希尔,他举止大方,聪明,未婚,大学毕业已经4年。

他们先谈年轻人目前的工作、受过的教育、背景和对工作的态度,然后拿破仑·希尔对年轻人说:“你找我帮你换工作,你喜欢哪一种工作呢?”

年轻人说:“那正是我找你的目的,我真的不知道想要干什么?”

这个问题涉及的面似乎是十分广泛。表面看来,不知道想要干什么,也就等于什么都可以干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事实上,误打误撞的求职办法是很不聪明的。由于他似乎什么都可以干,那他至少就有几十种职业可选择,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切记,什么都行也就等于什么都不行;什么都能干也就是什么都不能干。

拿破仑·希尔要让年轻人明白,找一种职业以前,一定要先深入了解那一行才行。他是这样启发年轻人的:

他说:“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你的计划,10年以后你希望怎样呢?”

年轻人沉思了一下,最后说:“我希望我的工作和别人一样,待遇很优厚,并且买一栋好房子。当然,我还没深入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那是很自然的,”拿破仑·希尔继续解释,“你现在的情形仿佛是跑到航空公司里说‘给我一张机票’一样。”

除非你说出你的目的地,否则人家无法卖给你机票。

所以拿破仑·希尔又对他说:“除非我知道你的目标,否则无法帮你找工作。换言之,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的目的地。”

年轻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最后,拿破仑·希尔相信,年轻人已经学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了,那就是:

你出发以前,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正如那些发展势头良好的公司一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也都要有明确的计划与目标。

从某个角度来看,人也是一种商业单位。你的才干就是你的产品,你必须发展自己的特殊产品,以便换取最高的价值。下面有两种很有效的步骤可以帮你做到这一点。

第一,把你的理想分成工作、家庭与社交三类。这样可以避免冲突,帮你正视生活与工作的全貌。

第二,针对下面的问题找到自己的答案。你想完成哪些事?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哪些东西才能使你满足?

你完全可以用下面的这些问题来回答上面的问题:

1.10年以后的工作:

(1)你想要达到哪一种收入水平?

(2)你想要寻求哪一种程度的责任?

(3)你想要拥有多大的权力?

(4)你希望从工作中获得多大的威望?

2.10年以后的家庭:

(1)你希望你的家庭达到哪一种生活水准?

(2)你想要住上哪一类房子?

(3)你喜欢哪一种旅游活动?

(4)你希望如何抚养你的小孩?

3.10年以后的社交:

(1)你想拥有哪种朋友?

(2)你想参加哪种社团?

(3)你希望取得哪些社区的领导职位?

(4)你希望参加哪些社会活动?

拿破仑·希尔有一只名叫“花生”的混血小狗,它活泼、聪明、可爱,是他儿子的开心果。一次,拿破仑·希尔的儿子提出和他一起为“花生”盖一间狗屋,拿破仑·希尔答应了。于是,他们立刻动手,很快就把狗屋盖好了。但是,由于他们的手艺太差,狗屋盖得很糟糕。

狗屋盖好不久,有一位朋友来访,朋友忍不住问拿破仑·希尔:“树林里那个怪物是什么?难道是狗屋吗?”

拿破仑·希尔说:

“那正是一间狗屋。”

朋友随即指出了狗屋的一些毛病,又说:“你为什么不事先计划一下呢?如今盖狗屋都要照着蓝图来做的。”

不知你能从这个狗屋的故事中学到什么。其实,在计划你的未来时,不妨也为自己的未来画个蓝图,千万不要忽略这一步。

要知道,现代人是用幻想的大小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

一般来说,一个人获得的成就要比他原先的理想小一点。所以你在计划你的未来时,眼光要远大才好。

拿破仑·希尔曾教过一位学员,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未来10年的工作与生活计划。

在这份计划中,你可以看出,当学员在如何计划住宅的时候,他就好像已经看到住宅将来的模样了。

在计划中,学员是这样幻想的——或许你能从中受到某些启示:

“我希望有一栋乡下别墅,房屋是白色圆柱构成的两层楼建筑。四周的土地用篱笆围起来,说不定还有一、两个鱼池,因为我们夫妇俩都喜欢钓鱼。房子后面还要盖个都贝尔曼式的狗屋。我还要有一条长长的、弯曲的车道,两边树木林立。”

“但是一间房屋不见得是一个可爱的家。为了使我们的房子不仅是个可以吃住的地方,我还要尽量做些有价值的事,当然绝对不会背弃我们的信仰,尽量参加教会活动。”

“10年以后,我会有足够的金钱和能力供全家坐船环游世界,这定要在孩子结婚独立以前早日实现。如果没有时间的话,我就分成四五次,作短期旅行,每年到不同的地方去游览。”

“当然,这些要看我的工作是不是很成功才能决定,所以要实现这些计划,必须加倍努力才行。”

这个计划是5年以前制定的。他当时有两家小型的“一角专卖店”,现在已经有了5家,而且已经买下17英亩的土地准备盖别墅。他的确是在逐步实现他的目标。

你的工作、家庭与社交是紧密相关的,每一方面都跟其他方面有关。

但是影响最大的却是你的工作。要知道,你家庭的生活水准,你在社交中的名望,大部分是由你的工作成就来决定的。

美国一个管理研究基金会曾经做过一次大规模的研究,希望找出担当杰出主管所必备的条件。他们对全美的工商企业、政府机关、科学工程以及宗教艺术的一些领导者进行了问卷式的调查,他们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主管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不断希望进步。

其实,社会学家瓦那梅克先生早就忠告过我们。在他看来,一个人除非对他的工作、他的未来怀有积极进取的愿望,并乐意去做,否则他肯定是做不出什么成就的。

事实上,你如果妥善地运用你的进取心,你的身上往往就会产生十分惊人的力量。

拿破仑·希尔曾和一位学生有过一次十分有意义的谈话。这位学生经常在大学报纸上发表作品,他的天分很高,有从事新闻事业的潜力。

这位学生毕业前,拿破仑·希尔问他:“毕业以后打算做什么?准备搞新闻工作吗?”

这位学生想了想说:“虽然我非常喜欢写作和报道新闻,而且也发表过一些作品,可是新闻工作尽报道些零零碎碎的消息,我懒得去做。”

拿破仑·希尔大约有5年没有听到这位学生的消息。

有一天晚上,拿破仑·希尔忽然在新奥尔良遇到了他。当时这位学生已经是一家电子公司的助理人事主任;他向拿破仑·希尔表达了对这份工作的极度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