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勤劳俭朴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1830600000007

第7章 司马迁忍辱着《史记》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史官的家庭。父亲司马谈是掌管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的太史令。父亲逝世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志向,于汉武帝时入朝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开始着述《史记》。

为了完成这部史书,司马迁夜以继日忘我地写作,拒绝了一切应酬,全身心投入其中。但一场大祸却从天而降。公元前99年,与司马迁同朝为官的李陵,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因寡不敌众,矢尽粮绝,援兵不到而战败被俘,最终投降了匈奴。这个消息传回京城,汉武帝听了大怒,认为李陵贪生怕死,有辱大汉朝颜面,即下令杀了李陵全家。

司马迁为此深感不平,他与李陵虽无深交,但对李陵的为人一向很敬佩,再则司马迁又是一位仗义执言的人,因此,在所有官员都畏首畏尾、退避三舍时,司马迁却挺身而出,细数李陵之功,认为汉武帝的做法太过分。汉武帝勃然大怒,下令把司马迁投入大牢,判以死刑。

当时司马迁的《史记》还未完成,他心急如焚,担心自己死了无人接着着书。依汉朝法令,死刑有两种减免法:一是用钱赎罪,一是“减刑一等”,受宫刑。司马迁官小禄薄,家中无钱,而宫刑又是对人体的摧残,对人格的侮辱,面对现实,司马迁悲痛欲绝,但他转念想到编写《史记》的重任,便决意接受宫刑。他曾在狱中给好友任安写信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正体现了他当时心中的不满及隐忍苟活的原因。

接受宫刑后,司马迁极度痛苦,他几番想到人生无味,欲自杀以求解脱,但撰写《史记》的崇高理想激励着他,令他顽强地生活了下来。

不久,汉武帝冷静了下来,觉得对司马迁的处分有点过分,就赦免了他,让他做中书令。司马迁接受了这个卑微但可以为他提供便利的职务,因为中书令为皇帝掌管文书,起草诏令,可以随时接触到皇家书库收藏的大量图书和档案资料。就这样,司马迁继续忍辱发奋、昼夜不眠地辛苦了8个春秋,历史巨着《史记》终于完成。成书之日,司马迁已是花甲的老人了。

奋斗之路总有不如意的地方。道路皆有坎坷时,人生总有无奈日,不管有多糟糕,都要永不言弃,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理想境界。正如司马迁经受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最终完成了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史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