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与命运(漫漫求知路)
1831400000096

第96章 欲速则不达

“天下第一关”,这5个大字,不知在多少人的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据说是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奉命邀请名手为山海关东门城楼题匾,书写“天下第一关”5个大字。应邀的人很多,写出来的字,都跟巍然屹立的雄关很不相称,朝那三丈多高的城楼上一挂,不是显得纤弱和轻浮,就是笔锋呆板或繁赘;有的字近看还可以,远望就成了一块块墨饼。

这时,有人建议兵部主事舍远求近,请本地两榜进士、大书法家萧显写匾。兵部主事早就听说此人架子很大,不轻易给人写字,连一副楹联都舍不得送他,可见傲气十足。他本来下决心不找他写,可惜一时又无第二个人好求,只得带着厚礼去托萧显写匾。

萧显果然不那么随和。最后提出个条件说:“什么时候写好,什么时候送过去,千万不要催促。”兵部主事答应了这个条件,心想,反正5个字不多,一天写一个字,5天也就足够了。不料,20天过去了,一个字也没送到。他就派人打探动静。被派去的衙役回报说,萧老先生还未动笔,每天坐在书房里欣赏历代书法家的真迹墨宝。

一转眼,20天又过去了。兵部主事再次派人观察动静。这人回来说,萧老先生从早到晚都在背诵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啦,“疑是银河落九天”啦,还有什么“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等诗句,仍然没有动笔的意思。

兵部主事压着火气又等了一个月。有一天,他心里着急,就亲自出去探听消息。萧显的仆人说,老先生近来弃文习武了,每天在后院练功。兵部主事赶到后院一看:老头子正侧着身子,背着扁担,用右边这一头不住地比划,既不像使枪,又不像弄棍。兵部主事一看,气得脸红筋张,心想:“干脆,还是让你尝尝板子的滋味吧。”

回衙以后,他便差人把萧显抓到了,兵部主事正想用刑,京里来人传话说,上边限他三日之内把匾写好,否则就问他的罪。兵部主事怕打坏了萧显,再也找不到适当的人写匾,就马上换了一副面孔相见,说明京里限定了日期,事情太紧急,自己是想请萧老先生来衙写字,完全是下边的人弄错了,竟采取这样粗暴的手段。说着,他不住地鞠躬作揖道歉。

萧显叹了一口气说:“蒂不落,瓜也难熟呵!”于是,他让人用砖垒起一个垫台,把一丈八尺长的木匾靠在墙上;要求全衙的人一齐动手磨墨;又叫人将他特制的加上长柄的大笔拿来。然后,他在匾前来回踱步,时而双眉紧皱,时而轻松地朝匾上打量。像这样徘徊了很久,蓦地把决心下定,探笔墨缸,饱蘸浓汁,疾步来到匾前,一侧身,把胳膊伸直,就像前些日子背扁担练功那样,长笔杆贴在背上,屏气凝神地背笔写起来。站在旁边的兵部主事吓了一跳。他见萧显在转瞬之间,年轻了几十岁,像一个少年将军使棍练刀,全身的气力一下子贯注到胳臂上,再由胳臂过渡到手腕上,直至笔端。看了他落笔、提笔、运笔、按笔等姿势,才知道平日吟咏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诗句不是消遣,其中奥妙都借鉴到手上了。

兵部主事看得正入神,只听有人说:“献丑了!”他抬头一看,萧显汗淋淋地站到一旁,“天下第一关”5个大字早已落在匾上。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任何一项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件成功的作品背后,一定流淌过无数辛勤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