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求知与奋进(漫漫求知路)
1831600000002

第2章 藏起你的锋芒

一个人若无锋芒,那就是庸人,所以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应当的。但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该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刀鞘里。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既不容易达到事业成功的目的,又不容易推动晋升机会。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这句话的喻意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不要锋芒太露,才能防范别人,保全自己,这是很有道理的。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被人立即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

人都是有妒嫉心的,而小人,妒嫉心更强,他们更多地表现在妒能嫉贤上。因而,如果你才高五斗,但不善于隐藏,锋芒外露,就很容易把别人的锋芒压下去,得罪人,并为人所妒嫉,最终可能难保其身。

在职场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则不留余地,待人则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智慧,就十二分地表现出来。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大多数上司都不会太喜欢那些锋芒超过自己的下属。他们喜欢下属跟着自己走,但却不喜欢下属跑得快过自己。如果你的智力、精力、能力等超过他们,可能会让他感到不安,感到威胁,所以常有“枪打出头鸟”的做法。

汉代有一位才人名叫贾谊,他因对《诗经》过目不忘而闻名于郡中。吴廷尉当时任河南太守,听说他很有才华,就把他收到门下,并且对他很是欣赏。孝文帝刚登基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很有政绩,并且此人原来与李斯同邑,曾是李斯的学生,于是就任他为廷尉。廷尉在孝文帝面前大夸贾谊,说他熟读百家之书,孝文帝时任贾谊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20多岁,年少英姿。每次招集大臣们开会时,各位老臣认为能力比不上贾谊,孝文帝很高兴能拥有贾谊这样富有才华的人,便越级提拔他。贾谊在一年之内就做了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当时天下已经太平,因此应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他还自作主张,草撰了新的仪规礼法,认为汉代的颜色应以黄为上,黄即土色,土在五行中排行第五,故数应用五,还自行设定了官名,把由秦传下来的规定全都改了。虽然孝文帝刚即位,不能一下子都按贾谊的意见去办,但却认为贾谊可担任公卿。大臣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时等贵族都因此而忌恨贾谊,常常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年少初学,专欲擅友,纷乱诸事。”于是,孝文帝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建议,让贾谊当长沙王的陪读太傅。

过了一年多,文帝召见了贾谊,与他长谈到半夜,然而“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当时不能自陈政见。后又让贾谊当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少子,很喜欢念书。后来,孝文帝封淮南后王子四人都为列侯。贾谊数次上疏谏,认为祸患从此就产生了,又说诸侯或连数郡,并非自古以来就有的制度,可进行削减。贾谊悔恨自己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哭了一年多,也死了,当时年仅33岁。

作为下属,和上司相处一定要有分寸。也许上司某些方面不如你,但你仍得注意:当面说话不要咄咄逼人,不要冷嘲热讽;私下说话也不要品头论足,旁敲侧击;更不要让上司当众出丑,不能收场。

通常在下属中的某些出类拔萃或者功高盖主者,他们有恃无恐;还有一些娇生惯养、目无尊长的人,他们心浮气躁,也容易犯这类毛病。但是,如果你恃才傲物或者顶撞上司,当你的行为直接有损上司的形象时,那你就成了一个蔑视上司的人,一旦上司对你心生厌恶,那么你的处境就不妙了。此类的教训,古往今来有很多。

在实行“中庸之道”的过程中有两种难以克服的倾向:一是聪明与贤德的人实行和理解的过头,二是愚笨与不肖的人实行和理解的达不到。所以孔子担心地说:“中庸之道怕是不能实行!”

《昭明文选·运命论》中说:“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这段话就是对过头后果的昭示。

韬晦,在旧社会,有“圣人韬光”一语。《旧唐书》里记载唐宪宗第十三子李忱在年轻未登位时,梦见乘龙上天,他母亲教他装痴作呆,“以事韬晦”,以防他人加害。可见“韬光晦迹”,并非一般掩藏,无所作为,而是指掩藏自己的野心与真实目的。“韬”“圣人”之“光”,“晦”“真命天子”之“迹”。

在韬晦之术中,《周易》提出“潜龙勿用”的思想。孔子对此作过精辟的解释。他在《易系辞》中讲:“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他以尺蠖爬行与龙蛇冬眠作比喻研究“以屈求伸”的策略。此后,儒家之徒不仅互相传学孔子屈伸之术,而且在诗文中将其概括为“韬光”或者“韬晦”,竭力加以宣传和美化。

当然,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什么事也不做,而是尽量把上司交给你的事情做好。同时,还要在上司面前表现出服服帖帖的样子,时不时说上一句“这一切都是在您指导之下做出来的”,尽量少去炫耀你做了什么事,也不要到处去吹嘘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