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去做
1838300000050

第50章 让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教子心经

告诉孩子,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使他疯狂。一个人的情绪往往能毁掉他的前途或者他已经到手的东西。一个随意让情绪“喷”出来而不能自控的人,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极为可怕的破坏。孩童时期正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才能形成稳重、冷静的性格。这对于孩子将来能成就一番事业是大有帮助的。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脾气暴躁、耐不住寂寞的人。这些人在人生路上,往往由于性格缺陷,在很多事情上都不得善终。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就必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份快乐和平静。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些小事让我们感到不舒服,这时一定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不要动不动就为了一点小事而大动肝火。为了一点小事而生气不但于事无补,往往还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一只骆驼在沙漠里跋涉着。正午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晒得它又饿又渴,焦躁万分,一肚子火不知道该往哪儿发。

正在这时,一块儿玻璃瓶的碎片把它的脚掌硌了一下,疲累的骆驼顿时火冒三丈,抬起脚狠狠地将碎片踢了出去。却不小心地将脚掌划开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鲜红的血液顿时染红了沙粒,升腾起一股烟尘。

生气的骆驼一瘸一拐地走着,一路的血迹引来了空中的秃鹫。它们叫着在骆驼上方的天空中盘旋着。骆驼心里一惊,不顾伤势狂奔起来,在沙漠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痕。跑到沙漠边缘时,浓重的血腥味引来了附近沙漠里的狼,疲惫加之流血过多,无力的骆驼只得像无头苍蝇般东奔西突,仓皇中跑到了一处食人蚁的巢穴附近,鲜血的腥味儿惹得食人蚁倾巢而出,黑压压的向骆驼扑过去。一眨眼,就像一块黑色的毯子一样把骆驼裹了个严严实实。

不一会儿,可怜的骆驼就鲜血淋漓地倒在地上了。

临死前,这个庞然大物追悔莫及地叹道:“我为什么跟一块小小的碎玻璃生气呢?”

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遇到很多挫折,如果我们能选择平稳的心态,放弃那些不稳定的因素,以后即使遇到大问题,自然也能坦然面对,也能理智地把问题解决。成人如此,孩子也如此。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说:“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绪智能,前者只占20%,而后者占80%。”可见,一个人的成败深受情绪影响。只有让孩子具备积极的动力情绪,他们才能愉快地学习,乐于奉献,从而愿意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团队贡献才智,取得成绩,同时在这个平台上自我成长。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呢?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父母要以身作则

如果父母对孩子比较粗暴,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孩子对各种事情没有任何解释和发言权,这样会使孩子减少或缺乏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情感的机会,也就有可能最终学会粗暴待人等不良习惯,这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事业。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情绪表达习惯,父母首先应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反省,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2.为孩子设规范

面对孩子的各种需要,父母要进行客观分析,满足其合理要求,拒绝不合理要求。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获得消极的情绪体验,可能表现出某种过激情绪反应。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预先与孩子共同设定一些规范,逐步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在实践活动中用这种能力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做出价值评判。只有当孩子能够对自己的情绪作价值评判时,才具有实现情绪调控的可能性。当然,生活中也应教育孩子适度节制各种欲望,抵制各种诱惑,让孩子时常既有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又有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体验,这样孩子慢慢就能正确对待需要和满足的关系,慢慢就能学会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加以适当的调节。

3.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

现实生活中,孩子不如意时要宣泄其不满情绪,但孩子的宣泄有可能受阻,因为他的情绪宣泄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情绪的发泄可能较为频繁,父母难以忍受,于是造成感情冲突,结果可能是父母情绪占了上风,而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抑郁纠结,逐渐积累,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发。这样下去是危险的,孩子情绪不仅得不到宣泄,反而越积越多,情绪发展有可能走向消极方面。因此,发展孩子的情绪智力,应特别重视家庭情感氛围的作用和影响,要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宽容和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目的地帮助孩子实现其情绪的宣泄。父母应帮助孩子学习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当然不会对自己的情绪有什么认识,情绪是好是坏,孩子是不会自己去探究的,而父母要教育孩子认识各种情绪及其特征与后果,特别是要使孩子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这是赢得情绪调控的第一步。在认识情绪的基础上再教给孩子一些情绪表达的方式方法,如言语表达方式。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言语将情绪表达出来。再如倾诉表达方式。每当情绪不稳定时,应向父母、老师和同伴“倾诉”自己的情绪感受,不要憋在心里,而应释放出来。在这方面,父母应做出示范,应向孩子主动谈论自己的情绪情感,并经常与孩子一道讨论彼此的情绪感受,这既能给孩子提供与同伴交流的范例,又能为孩子提供学习情感语言的机会,且使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制情绪。运动方式也是一种调适情绪的好方法。通过剧烈的运动,发泄孩子的消极情绪,通过轻缓运动,控制孩子的情绪冲动。父母应让孩子进行一些他们所喜爱的运动,如玩水、玩沙、打球,在运动中促使孩子表达其情绪,如果没有别的办法,哭也不失为情绪的自然表达法。实际上,对那些爱哭的孩子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好的、永远有用的方法。其次,父母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培养情绪调控能力。孩子对情绪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往往不一致,体现为情绪表达发展的滞后性,因此让孩子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实现情绪调控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从孩子的情绪健康角度来讲,我们应使孩子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但为了促进孩子的情绪发展,培养孩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我们又应该让孩子全面体验各种情绪,以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既要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又要有消极的情绪体验,只有当孩子面对一些负面的消极情绪时,才有可能实践情绪调控的学习。

4.允许孩子偶尔有厌倦情绪

不要一听到孩子抱怨:“没什么好玩的。”你就冲过去和她一起玩。孩子应该学会怎样自娱自乐。让孩子列一个“我烦了的时候该做什么”的表格,然后贴在冰箱上,把他要的书、拼插玩具、绘画笔都放在他很容易就能拿到的地方。如果孩子还在抱怨他无事可做,你不妨建议他做一些家务,比如整理他自己的房间,可能他马上就会发现新的好玩的事情。

5.教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

有自制能力的孩子比那些需要你不断提醒和反复要求的孩子要幸福。学习自我控制对孩子有积极意义上的帮助,他会更容易交到朋友。自我约束是能让孩子一生快乐的基本因素,就像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如果你的孩子养成了随心所欲的坏习惯,即使他犯了错误也会觉得自己是对的,是骄傲的。这是很危险的。

6.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和游戏的机会和条件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同伴交往,孩子如果长时间独处,会产生莫可名状的孤独感,渴望交流又得不到交流的状况可能导致慢性的情绪压抑。积极与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愉悦孩子的身心,也为孩子提供了实践情绪调控的机会。同伴是孩子最有效的榜样,同伴的榜样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易于孩子接受和模仿。孩子可能从同伴身上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尽管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不免会发生一些小冲突,但正是这些“茶壶里的风波”使孩子们学会如何与别人协调,如何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如何处理同伴关系,等等。孩子有喜爱游戏的天性,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孩子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分配,服从规则要求,要想参与就必须约束自己行为,否则会遭受排斥,失去参与活动的机会,这有助于训练并逐步形成幼儿的情绪控制机制。另外,游戏本身就是孩子松弛紧张情绪,宣泄消极情绪的有效方式。在游戏中,孩子会借助于动作、语言、角色扮演来体验积极情绪,发泄消极情绪,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感受。

7.对于孩子的挫折心理要进行疏导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不快事件,这些事件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尤其是遭受挫折时,人们会沮丧、抑郁,儿童也不例外。例如孩子在学校没有考好,没有评上三好学生等,这时比较要强的孩子就会出现明显的挫折感,他们显得不高兴,怕同学老师看不起,也可能怕受到父母责怪,表现得话少、紧张、沉默。如果孩子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自我调节过来,那么家长也就不必担心;如果孩子经过一段时间还是情绪不好,父母就应该干预。比如孩子因为考试成绩差了一些而不高兴,父母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帮孩子分析原因。考不好是不是因为考试时粗心大意?是不是对某一道题理解错误?还是孩子学习不够用功?找到原因后不应该过分批评孩子,而应鼓励孩子在以后多加把劲,平时把功课学好,考试时注意细心检查,以后就能考好。要告诉孩子,一次考试成绩差一些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也不能代表你就是一个笨孩子,老师也不会看不起你。必要时可帮助孩子把期望值放得低一些,不要总是和第一名、第二名相比,经过诸如此类的疏导和分析,孩子可能就会变得心平气和了。很多孩子稍遇困难就害怕、退缩,导致情绪低落、一蹶不振。做父母的要教给孩子一些应付挫折、调整心态的方法和技巧,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并让他们试着去自己解决。这样,孩子在遇到不顺自己意愿的事时,也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相关小故事

暴君与哲人

从前,有一个暴君和一个哲人。他们同时生活在一座城市中。

暴君指着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须从内心臣服于我!否则,我杀掉你!”哲人笑笑,不说话。暴君突然笑了:“不会让你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说话。

这时上帝来了。暴君臣服于地;哲人谦卑地躬下腰。上帝说:“孩子们,不要太吵闹。”他指着暴君说:“你一吵闹,我就痛苦难忍。”他又指着哲人说:“你一思考,我就想笑。”然后,上帝建议他们一同穿过沙漠,不带任何补给。谁活着出来,谁就是王者。暴君骂骂咧咧地上路了,他很自信,多年的厮杀、搏斗生涯使他藐视沙漠。而哲人依然笑眯眯的,不见任何异样。

前两天,暴君一鼓作气,遥遥领先。他计算过:骑骆驼穿越沙漠需要六天,而他加把劲,估计五天足矣。哲人并不知道他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死了,他就去见上帝;如果活着,他就去云游四方。因此,哲人安步当车,只是偶尔考虑一下前进的方向。

第三天,哲人远远地看见沙漠上有个小黑点。渐渐走近,发现是暴君。那时暴君又热又累又饿,不堪重负,脱得只剩下一条裤衩,坐在沙丘上。看见哲人,他傲慢地站起身,拍拍屁股,与哲人一块前进。哲人一直不说话,世界很静,只听见脚踩沙子的沙沙声。暴君终于忍不住了:“你,不渴吗?”哲人笑笑。暴君又问:“你,不饿吗?”哲人笑笑。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恼怒地叫道:“你,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无聊吗?”哲人笑笑。“你,可恶至极!”暴君说,“若有剑,我立刻杀了你!”

第四天,两人都有些垮了,走得很艰难。暴君一路咕咕哝哝,像是与哲人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哲人脸上也不再有往日的笑容,但沉默依旧。沙漠越来越静了。

第五天,暴君远远地落后了,他的精神已处于半失常状态,不停地胡言乱语。静默的沙漠对于他就像刀山火海一般沸腾、喧嚣。哲人也极端疲惫,难以支撑,但他依然挪动着脚步,没有停歇。除了辨别方向,他的脑海像沙漠一样静默,像宇宙一样空旷、自由。

第六天,暴君在癫狂中迷失方向,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而哲人也快不行了,常常虚弱地栽倒,但方向感还在,他爬啊爬……

早晨的阳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润。哲人睁开眼,看见不远处有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