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00

第100章 谢灵运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谢灵运(385—433)南朝文学家、诗人。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家子弟。东晋未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晋亡入宋,降为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因受劾参与谋反谪广州,后处死。卓有文才,其诗多写江南风光。为山水诗派开创者。著作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谢灵运是南朝晋宋之交的大诗人。他的作品多见于清沈德潜编选《古诗源》。毛泽东年轻时读过《古诗源》和《昭明文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等所载的谢灵运诗,对它颇感兴味,记忆极深。1949年5月初,毛泽东和柳亚子同游中南海,纵谈古今。毛泽东即席手书了两幅古人的名句赠送柳亚子,其中的一幅就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在此期间,两人还在香山双清别墅谈过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毛泽东说:谢灵运这首诗,通篇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足见其是矛盾的。这恐与他的身世、境遇有关。他出身望族,自视很有本领,但一生不受重用,这首诗反映出他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想当大官而不能,所谓“进德智所拙”;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退耕力不任”,说是种田没有力气。这个人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

毛泽东喜欢读谢灵运的诗。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了《古诗源》。毛泽东阅读《古诗源》后,对所录的谢灵运的二十四首诗,有二十二首都划了圈圈,有的诗,还在诗句旁画有曲线和圈圈,其中如《岁暮》每句都加了圈,有的诗句还加了三个圈;《过始宁墅》其中的“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句旁,画着直线、曲线、直线加曲线,句子下面也都连画两个圈、三个圈。毛泽东对《登池上楼》感触尤深。此诗全文如下: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嵌。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毛泽东在此诗的每句诗旁都画有曲线,句末加有圈圈,在“进德”、“退耕”二句下面连画二个圈,且在天头上写了详细论述:

通篇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见矛盾所在。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页)

这也是对谢灵运一生的评说,说得到也恰当好处。池上楼,在永嘉郡(今浙江温州)。此诗乃诗人久病初愈,登楼远眺由所见感发而作。毛泽东还详读了《南史·谢灵运传》,对谢灵运生平有全面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