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21

第121章 刘知几直笔秉书,不掩恶,不虚美;夫子自道,史三长,尤须识

刘知几(661—721)唐朝史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子玄。在武则天主政时,任著作佐郎、左史等史官,长达三十年,兼修唐史。有《史通》传世,详述历代史书及其体例利弊得失,为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书。

毛泽东说:刘知几是唐朝著名史学家。他认为,好的史家要具备有三长:史才、史学、史识。史才指著史的才干,史学指所掌握的史料,史识指对史的认知力度。有史才无学,有同巧匠无木材和器具,建筑不了宫殿;有史学而无才,好比家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箱,也是干不出事业,至于史识,那是要懂得好坏善恶,歌颂什么,暴露什么。三者不可缺一。

毛泽东特别重视“史识”。他为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所写的讲话提纲中写道:“提高嗅觉,辨别风向。才、学、识,这里讲的是识,刘知几,识的极端重要性。”《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第200页)在会议的讲话里,毛泽东根据提纲,对“识”做了发挥。他说:“唐朝有个刘知几,是个历史学家。他主张写历史的人要有三个条件:才、学、识。他说的识,就是辩别风向的问题。我现在特别提醒同志们注意的是,我们应该有识别风向的能力,这一点有极端的重要性。一个人尽管有才有学,如果不善于识别风向,那还是很迟钝的。”(同上,第209页)

这段话据参加会议的李锐现场记录是这样的:唐朝的刘知几,是一个史学家,他说写历史要有三个条件:才、学、识。才就是才干,学就是学问,识就是对问题善于辩别风向。我特别请同志们注意的问题,就是辩别风向,要有辩别力。有无辩别力是极端重要的。中国有很多有才有学的人,但是他们不能辩别风向。斯大林说过,领导者要有预见。预见就是识别风向。就是在还没有刮风的时候,就能感到风要来了,刮小风时就知道要刮大风。站在看台上,什么东西都看不到,这种人是没有用处的。没有预见性,特别是当事物已经普遍存在了,还看不到,就会给右派以可乘之机,你看不到,他们就来了。毛泽东真个是善于运用,善用解释,他将刘知几所说的史识,说成是“识别风向”,也可称为一家之言。

刘知几《史通》结构严谨,用词丰富。毛泽东1942年在《党报应吸收党外人员发表言论》说,“绝对不可文过饰非,拒绝党外人员的批评,或曲解善意批评为攻击,而造成党外人员对党的过失缄口不言的现象。”(《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94页)此中“文过饰非”即出自《史通·曲笔》:“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