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23

第123章 李白雄奇豪放,飘逸四海;一代诗宗,继往开来

李白(701—762)唐朝诗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早年在蜀中隐居和漫游,后出蜀至江、汉,漫游黄、淮。一度入长安做翰林。辞官后又与杜甫同游齐、鲁、吴、越。晚年飘泊,病卒于当涂(今安徽当涂)。一生创作大量诗篇,歌播盛唐之音,批判腐朽统治集团,描写壮丽山川。诗风雄伟豪放,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有《李太白全集》。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赴莫斯科途中,在列车上曾与陪同的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评论了唐朝的李白。毛泽东认为李白是唐代杰出诗人。他像天才诗人普希金对俄国人民的贡献那样,为中国人民写了许多珍贵的艺术诗篇。李白的诗是登峰造极的,他是空前绝后的不朽艺术家。中国至今没有人能超过李白、杜甫的诗才。虽然此说并非全是毛泽东原话,但我们也能从中窥出一代伟人对李白的权威性评说。

毛泽东喜欢唐诗,但于百十位唐代诗人群体里,最最欣赏的还是李白的诗。他曾说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几十年间,毛泽东经常谈说对李白诗的喜爱。1942年4月13日,毛泽东为准备延安文艺座谈会,邀请何其芳、严文井等交换意见。在谈话中,在回答严文井问喜欢李白还是杜甫时说: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1957年初,他与诗人臧克家等谈诗、谈李白。据臧克家回忆:“毛主席也有个人特别喜爱的古代诗人。在谈话当中,对唐代两个大诗人——李白、杜甫,比较起来,毛主席更欣赏李白。”。1958年1月,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讲话,他提出创作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李白、李贺、李商隐,搞点幻想。”这也是他喜欢李白诗的一个原因。在毛泽东晚年身边陪读的北京大学讲师芦荻就曾说:“毛主席喜欢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尤其喜欢李白的诗。”据谢静宜后来回忆:毛泽东喜欢的诗词,一般是爱国的、有骨气、有气魄的诗作。曾对她说过李白的诗好。他点了很多,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等。主席还多次称赞李白是诗人之冠。

毛泽东读李白诗,也喜欢引用李白诗和评述李白诗。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送朱德上第一线指挥作战,朱德要他不要送行了,他用了李白《送汪伦》诗句:理应如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手足情嘛。同年2月,红军占领人入川户娄山关,毛泽东登上关楼,了望周围群山起伏,当即大声朗诵了相传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触景生情,毛泽东认为此词下阕从怀念远人,掺人了怀古伤今之意,气象就突然开阔,由此佐证他对李白的熟悉和喜爱。

建国以后,毛泽东视察神州大地,走过很多当年李白曾到过和抒发诗情的地方,对此他大有感触,留下了不了情和可采的篇章。1958年3月29日,毛泽东于成都会议结束后出川,船过三峡白帝城时,当知道是当年李白留诗的地方,立刻朗颂了《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船过宜都到达江陵时,他又面临大江感慨地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听不见,汽笛一呜到公安。”1959年8月,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前夕的一个月夜,为贺子珍送行告别时,不胜依依地吟了一首李白诗:“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在会议期间,得知儿媳刘松林生了一场病,便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引用了李白诗句勉励,“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1961年9月,毛泽东在庐山期间又写了这四句诗,写完以后,写了几个字:“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的四句。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常委诸同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第555页)

毛泽东喜欢李白诗,对《将进酒》、《蜀道难》等篇赞不绝口。1952年10月,毛泽东给叶挺的孩子们书写了一幅《将进酒》。五十年代,在接见出席关于知识分子会议的文艺界代表,当得知作家杜鹏程正在宝成铁路工地体验生活时,说道:李白的《蜀道难》就是写的你们现在工作的那些地方的艰险情景,不过“蜀道”很快就不“难”哕!说罢就动情地吟诵起《蜀道难》中的一些片段。七十年代,又与身边工作人员说起这首乐府:《蜀道难》写得很好,有人从思想方面作各种猜测,以便提高评价,其实不必。不要管那些纷纭聚讼。这首诗主要是艺术性很高,谁能写得有他那样淋漓尽致呀。它把人带进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之中,把人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让人们仿佛也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

虽然毛泽东对李白诗篇的汪洋恣肆,热情奔放,富有幻想的浪漫色彩十分赞扬,引为同好,但他也指出李白是个做官迷。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报告上,就当时延安文化界说边区有否韩荆州,说了这个故事:“唐朝时,有一个姓韩的在荆州做‘督军’,所以人们把他叫做韩荆州。后来有一个会写文章的人叫李太白,他想做官,写了一封信给韩荆州,捧韩荆州是为了要韩荆州给他一个官做。因此就出了‘韩荆州’的典故。”(《毛泽东文集》第二卷第39页)这就是李白“身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见韩荆州”的故事。1973年7月3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又谈了李白想做官。他说: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也是讲他了不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大篇,只是屁股后头搞了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就是说还是死了。你李白呢?尽想做官!结果充军贵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来了。于是乎,“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他尽想做官。《梁甫吟》说现在不行,将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那时神气十足。我加上几句,比较完全:“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