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45

第145章 杨业杨延昭勇冠三军称无敌,丰功伟烈著边疆

杨业(?—986)北宋将领。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杨业原系北汉旧将,北汉亡归宋,守边,在雁门地区屡败契丹,号称“杨无敌”。986年,与潘美率西路军出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以孤军陷于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州西南),兵败被俘,绝食死。

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杨业子。驻守北边二十余年,屡败契丹军,契丹畏之,称为“杨六郎”。今河北中部,有地道,相传即为其防御契丹所筑。其子孙今聚居山西代县鹿蹄涧村。事迹被戏剧平话多渲染为杨家将世代报国故事。

北宋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可以说是妇幼皆知。而在史书里,杨家将主要是指杨延昭和他的父亲杨业。

毛泽东从小就看《杨家将演义》,后来也是从《宋史》和有关史书里熟悉杨业、杨延昭的。他敬佩杨家父子忠心报国,抵抗契丹的壮举,常与人介绍杨家将的故事。

1937年,毛泽东有天在给抗日军政大学学生作报告后,向他们介绍延安,说:你们别瞧不起延安城,这个清凉山,知道么,宋朝杨六郎还曾经在这里‘坚持抗战’呢!杨六郎,即杨延昭,相传他转战北方,屡败契丹,契丹害怕他,称为杨六郎而不名。1948年4月,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自黄河东渡后路过山西雁门关。他们登上雄关,毛泽东颇有感叹地说:这里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难怪有“三关之首”一说哩!后来在关下观看了石碑林,不少碑文还记载着古代英雄们杀敌立功的战绩。毛泽东看完后说:在雁门关外古战场上,杨家将几代人的战绩最大,贡献最大。1949年3月,他率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赴北平,路过徐水,探头向西看着车窗外对人们作介绍:你们注意了,这里曾经是杨六郎镇守三关的地方。毛泽东对杨延昭史事可谓了若指掌。杨延昭当年确实是在这里镇守。公元999年冬,他就在遂城(今河北徐水旧城)城头灌水为冰城,使所犯辽军因冰滑城坚不能上而撤走。

毛泽东特别爱看关于杨家将题材的戏剧。建国初期,有一天他观看京剧《李陵碑》后,就杨业被困两狼山,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困境下,含悲碰死在李陵碑前的故事,对主演李和曾说:杨老令公八个儿子死了四个,发发牢骚是可以的,但总的说来,他还是忠心报国、坚贞不屈的将领,所以不宜唱得太悲。你现在唱的有悲有愤,是对的,应该这么唱。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全民皆兵,有壮气壮胆的作用。我就赞成唱点穆桂英、《泗州城》那些讲打的戏。又说:女将穆桂英比较好,还有花木兰。因为赞扬穆桂英,1959年4月,毛泽东还致周恩来信,内称:“我在郑州看过一次戏,穆桂英挂帅,叫做《破洪州》,颇好,是一个改造过的戏,主角常香玉扮穆桂英。我看可以调这个班子来京为人大代表演一次。如你同意,请处理。”(《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