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67

第167章 朱棣上马横槊万里,下马谈论千言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明朝皇帝。公元1402—1424年在位。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朱元璋死,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夺取侄朱允妓(建文帝)帝位。改号永乐。1421年,迁都北京。在位期间,解除藩王实权,五次亲征漠北。遣郑和出使南洋等地,远至东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命解缙等编纂《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

毛泽东对明朝皇帝大多持否定态度,但对明成祖朱棣却予以充分肯定。

1951年4月,毛泽东在参观长陵后指出:这个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敢在北京建都城,敢把自己的陵墓放在这里,不怕蒙古人的铁骑,是个有胆识的人。这个皇帝长住土木行宫,理政练兵,很少在京城金陵办公,不忘戎武,这很不容易了。毛泽东此处是说朱棣在迁都北京前,都城虽还在金陵(南京),但他本人却经常巡察北方,注意国防和安全。因为当时元朝皇帝虽已被赶出了大都(北京),但蒙古贵族铁骑仍然在长城外骚扰。朱棣还不辞辛劳,五次亲征漠北,并于最后一次亲征往返途中病死。

一说,1954年4月,毛泽东那次参观长陵时同行者有程潜等人。在参观过程中,毛泽东向程潜详细介绍了朱棣的生平事迹。他说:朱元璋死后,二十二岁的孙子朱允炆继位。他以削藩为名,以后发兵奇袭和废贬五位亲王,遭到朱棣反对。这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约四年的争战,朱允炆失败,朱棣继位,他仿效朱元璋做法,实施合法屠杀,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不久迁都北京并北征蒙古,南收交趾,力图振作起来。

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历代皇帝时说:明朝皇帝搞得好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太祖,一个是成祖。明太祖朱元璋做得最好,他一字不识,是个文盲;明成祖皇帝做得也不错,是一个半文盲,识字也不多。同年5月12日,他在某次谈话中又说到,明朝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