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85

第185章 李自成成则了不得,不成则不得了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陕西米脂人。1629年(明崇桢二年)参加闯王高迎祥部。高被俘杀,被拥戴为闯王。1639年(明崇桢十一年),兵败,率十八骑躲避入商洛山中。两年后,复起,提出“均田免粮”等口号。占西安,建国大顺,年号永昌。1644年,攻占北京。后与吴三桂及清军战于山海关,失利。撤至陕西,因清兵追赶,退武昌。翌年,在通山(今湖北通山)九宫山遭伏击牺牲。一说未死,退隐石门(今属湖南)夹山灵泉寺为僧。

二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前后爆发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也出现和锻炼了很多杰出、优秀的领袖人物,李自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不以落后、愚昧的宗教外衣来号召、组织群众。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有清以来二百年,李自成被贬为“流寇”、“闯逆”,累遭谩骂,这是历史的颠倒。毛泽东为恢复李自成的名誉大声疾呼。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就赞美李白成和他的事业。1921年,毛泽东作农村考察来到湖南衡阳,给省立第三师范学生作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问题》的讲演,向学生介绍历史上的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的事迹,总结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1926年,他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详细介绍了若干历史上农民起义领袖的事迹,其中说及:李自成:当时陕省大饥,自成乘机而起,至山西、张家口、南口、土木堡等处,后至北京,卒为清兵所败……后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追至无路可走。这可见李自成是代表农民利益的。不过他们的举动,多为暴动,以其失败之主要原因也。毛泽东以他的唯物辩证历史观,正确地阐述了李白成,并放之于“农民领袖”的定位。

陕北米脂是李自成的家乡。1935年,当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救出了受到囚禁的刘志丹等人时,刘志丹等感谢党中央拯救了陕北革命,拯救了他们。毛泽东触景生情,在谈话里说:“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来的。这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嘛!”(洪岩《领袖与百姓——毛主席在陕北的足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版第20页)在陕北期间,毛泽东多次谈到李自成,夸奖李白成的人品,“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行了,但李自成本人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140页)1944年,毛泽东读了由李鼎铭推荐的《永昌演义》修改稿,经评阅后,给

李鼎铭写了一封信:

鼎铭老先生左右:

《永昌演义》前数年为多人所借阅;近日鄙人阅读一过,获益良多。并已抄存一部,以为将来之用。作者李健侯先生经营此书,费了大力,请先生代我向作者致深切之敬意。此书赞美李自成个人品德,但贬抑其整个运动。实则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就是二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这个运动起自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尤为先生及作者健侯先生们的光荣。此书如按上述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极有教育人民的作用,未知能获作者同意否?又健侯先生近来健康如何,能来延安一游否?统祈转致健侯先生为祷!敬颂大安

毛泽东四月二十九日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30—231页)

《永昌演义》是一部历史章回体小说,“永昌”是李自成称帝时所用年号。作者从正杂史、方志等古籍以及民间搜集传闻,订正谬误、考证真伪,务求翔实,在初稿写成后,又作了六次修改始而定稿,全书四十回,三十四万字。毛泽东通过读《永昌演义》,高度评价李自成,且进一步提出李自成故事,对今人是有教育作用的。

毛泽东非常懂得用历史故事作为教育、启示干部群众的教材,他成功地引用了李白成失败的惨痛教训来教育全党务必要戒掉骄傲这个毛病。1944年,郭沫若为纪念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三百周年,写了史论《甲申三百年祭》,论述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因为刘宗敏、牛金星等主要将领谋臣生活腐化,又产生宗派倾轧,导致农民军退出北京,一蹶不振的过程。此文在重庆《新华日报》分四次连载。毛泽东仔细地读了《甲申三百年祭》,并决定把它作为整风文件,供党内学习,并且在延安和各敌后根据地普遍印发。他还在4月12日作《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白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5月20日,毛泽东在谈及国家命运时,再次指出:“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和国家,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唐汉、振肖主编《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红旗出版社1998年10月版)在毛泽东带动下,延安和其他各敌后根据地掀起了学习《甲申三百年祭》高潮,文化宣传部门还分别编导、演出平剧《闯王进京》、《甲申记》、《九宫山》等,对干部群众作立体的形像教育。半年后,即11月21日,毛泽东写信给在重庆的郭沫若,内中称: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1949年3月,共和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时,又次提到了李自成,他说:“我们就要进北平了,可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了北京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京,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又说:“新中国建立后,很多人要做‘官’,不管当多么大的‘官’,都是为人民服务,要努力奋斗,不要以为当‘官’了,就不愿再过艰苦生活了,那样就同李自成差不多了。”(《缅怀毛主席》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98页)

据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回忆:在进北平城前,有一天毛泽东问我:银桥,要进城了,你准备的怎么样啊?东西都收拾好了,随时可以行动。这里呢?毛泽东指了指我的太阳穴,见我不解其意,便又说:小心,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不要当李自成。(李银桥《走向神坛的毛泽东》,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3月版第140页)据说,在毛泽东由西柏坡赴北平的前夕,抽了一夜烟,想了一夜李自成。3月23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这天,他打破惯例,起得很早,信步走出屋子,转身问几个警卫员:知道历史上有个李自成吗?有个警卫说:知道。他又问:他为什么进了北京,又失败了,被人家赶了出来呢?警卫员们回答不了。毛泽东给他们就讲起了李白成打进北京后骄傲自满,最后失败的故事。讲完后问大家:你们说,我们要不要当李自成呢?警卫员异口同声说:“不当李白成,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还有主席亲自掌舵。”毛泽东又说:北平可厉害呀,什么人都有,还有人哄你,给你吃带糖皮的炮弹,吃到且十子里才炸开呢。你不当李白成,人家会逼你当呢。警卫员回答:“我们时刻防着呢!”毛泽东语重心长地接着说:进了城,我们就正式管理这个国家了,更要多为人民着想。李自成胜利了就忘记了人民,不然他是不会失败的。(《开国沧桑》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7—8页)最后毛泽东说: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李银桥《走向神坛的毛泽东》第140页)在去北平的路上毛泽东又同周围人员谈起李自成:“以前有个叫马世奇的人说,治张献忠易,治李自成难,什么缘故呢?因为人们都怕张献忠,他爱杀人,失掉了民心。李白成就高明,善得民心,老百姓都愿意跟着他,唱歌道:‘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虽然他胜利后失败了,进了北京就糊涂了,失掉了民心,他的长处我们也要时刻记住。”(《开国沧桑》第44页)翌日,毛泽东路过保定,在区党委书记林铁、军区司令员孙毅陪同的午宴上,他又提到了李自成:“我们要进北平啦,有一个人我想了很久很久,历史上不是有个李自成吗?他进了北京,失败了,被人家赶了出来!”周恩来插话:“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给后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毛泽东说:“李自成是农民领袖,揭竿领兵,前仆后继,好不容易取得了胜利,一骄傲就失败了,连他自己的性命都没有保住,我们可不要当李白成呀!”(《名将孙胡子》第230—231页)

建国后,毛泽东仍常谈李自成。如1951年12月公审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大会前夕,就对周围人员说:“我们坚决不做李自成!我不想做李白成。谁想做刘宗敏、牛金星,刘青山、张子善便是前车之鉴。”(《知情者说》第二辑之六,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4页)1953年2月,他在南京参观当年紫金山太平天国天堡城遗址,再次触动对李自成失败的感叹,说,我们要吸取李自成进北京的教训。又说:“在西柏坡时,我就要大家看《闯王进京》,看来这出戏今后还要看。”(邸延生《历史的真言》第560页)毛泽东晚年有时还谈起李自成。1971年1月,他和米脂籍摄影记者杜山谈话时就说:“米脂风光好,出皇帝。李自成就是你们米脂人。他也是个汉子,看来,米脂也出汉子嘛!”(顾保孜《红墙内的瞬间》,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