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205

第205章 李鸿章旷代疆臣,名著海内,君子小人,誉谤不一

李鸿章(1823—1901)清朝大臣。安徽合肥人,字少荃。道光进士。早年在家乡创办团练,后入曾国藩幕府。1861年以皖北团练和由曾国藩调拔的湘军为基本,建立淮军。翌年至沪。任江苏巡抚。镇压太平天国。后历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参与清朝内政外交决策。曾发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军事装备和科学技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代表清政府与各国签订《辛丑和约》。

李鸿章四十年官场生涯,是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谈论、研究中国近代史,不能不涉及权倾中外、举足轻重的李鸿章。毛泽东是步出韶山冲后才知道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也从时论中,包括梁启超写的《中国四十年的大事记》(一名《李鸿章》)里知道李鸿章其人其事的。

长沙师范求学时期的毛泽东,就对李鸿章有颇见深刻的解剖。1913年冬毛泽东的《讲堂录》里有他读《庄子·逍遥游》的感言,此中兼也评述了李鸿章: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夫古今谋国之臣伙矣,其雍容暇豫游刃而成功者有之,其跼踏失度因而颠踬者实繁有徒,有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乎?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矣。其始也平发夷捻,所至有功,则杯水芥舟之谓也;及其登坛(管)理国交,着着失败,贻羞至于无已者何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孟子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浅薄者流,亦知省哉。”(《毛泽东早期文稿》第607页)

早年毛泽东以《庄子》故事比喻李鸿章官高权重而才识浅薄,只能做做对付太平天国、捻军的容易事宜,要说管理外交和妥善处理国际关系,那是难以挑得起这副担子的。

毛泽东对李鸿章的评价是客观的,他基本上把李鸿章视为反面人物,但也实事求是地对李鸿章作过一些肯定。

李鸿章在主持镇压苏南太平军和北方捻军后,主要着意于洋务。毛泽东对此有些评论。1953年2月,毛泽东由武汉市长刘惠农陪同参观汉阳铁厂旧址。在龟山附近,他问“清代的汉阳兵工厂是在这一带吧?”在得悉抗战初期,国民党当局把工厂设备迁到四川,原有厂房被日冠炸毁时,毛泽东若有所思地点头说道:当年李鸿章都知道要建立自己国家的军事工业,不过,他是为了巩固他们的反动封建王朝。如今,我们也要建厂,那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

毛泽东对李鸿章时期的外交极不满意。弱国无外交。李鸿章秉承王朝旨意,对外国侵略者处处让步。而那些列强也总是打着共同开矿、共同经营铁路等漂亮词语欺骗中国官民。并以此达到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因此在建国初期,开展外交时,他就明确指出:“必须首先确立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我们共产党不是旧中国的李鸿章。”(邸延生《历史的真言》第24页)当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在与毛泽东谈及要在中国建立海军基地,搞共同舰队事时,就坚决拒绝了。后来他对叶子龙说:我们共产党不是李鸿章。什么共同舰队。就是要控制我们嘛!这是原则问题,没有什么条件好讲,半点也不能让!(《叶子龙回忆录》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