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075

第75章 刘备得相能开国,生子不像贤

刘备(161—223)三国蜀汉创建者。公元221—223年在位。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字玄德。早年参加镇压黄巾军。先后隶属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和刘表。后得诸葛亮辅佐,势力渐丰。208年,与孙权所部周瑜合兵在赤壁大败曹操。据荆州。后西征,据两川和汉中。称帝。在彝陵之战中惨败,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病死。

刘备在民间的知名度很高。毛泽东曾多次对刘备作过精彩的评论。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专机飞临镇江上空时,他书写了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还解释了这首词,当谈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就说起了青梅煮酒论英雄故事。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白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接着,毛泽东又说: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李林达《情满西湖》第240页)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在谈了翦伯赞在《光明日报》所写的论赤壁之战一文后,又说: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但是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刘备的长处是善于用人,所以能得到像诸葛亮那样颇有才智、品学兼优的智士辅佐。毛泽东对此很称赞。1957年7月,他在上海干部会议上又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527页)刘备善于用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在与他谈及《三国演义》时,还说: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当然,毛泽东对刘备的缺点也看得很清楚,他认为,刘备的最大失误是好感情用事。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经刘备家乡河北涿州时对警卫员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就是在涿州同关羽和张飞结拜成异姓三兄弟的,这里就是书中说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又说:刘备的野心大,从一个织草席、卖草鞋出身的人,经过二十几年的风雨搏斗、军阀混战,才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临时占据了湖北的荆州,后来又夺取了四川,总算站稳了脚跟,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冒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毛泽东还认为刘备这个人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1941年春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借用刘备的例子,指出对于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毛泽东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他在讲了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又说: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所以毛泽东认为,刘备晚年不行,有暮气。在1958年3月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就说: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