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谁是你心中的唯一
1846600000053

第53章 分西北地区[33](6)

高考后的估分一定要客观、清晰,不要为了安慰自己抬高分数,也不要为了留面子压低分数。有的省份是先出分数再填志愿的,这时明确自己的位置就更为重要了,有的省会公布估分或实际得分在各个段次的分布情况,这时一定要看准自己的位置。有的省没有公布数据,可以想方设法请老师或家长打听出这个分数在全省的位置。如果能打听到这些“机密”,就拥有了大部分人没有的“知情权”,可以把更多主动权掌握在手中。

二、弄清心仪的大学在省内考生中的位置。使君有意,罗敷就是否有情呢?你的位置清楚了,那对方的位置呢?有的学校虽是名校,但几年来在你省的招生情况都不太好,原因有多种,一是专业不是热门专业,如果这个专业正好是你喜欢的,那么恭喜了,你的这番竞争不大;二是它连续遭遇招生“小年”,这个情况下就是一个“搏”字了,搏它今年仍是“小年”,其风险难以分析,要非常慎重地考虑才行,这个时候建议要另找一个实力相差不大的学校共同作为候选。有的学校是“新贵”学校,声誉日隆,即处于上升期,一般来说这类学校冲劲十足,分数水涨船高,要到它日益稳定下来才会出现上下波动的情况,对这类学校也要小心,分数实力不强的话不主张冒险。

当然,这类险情一般都是出现在“一本”院校中的,应对之计,真可谓包罗万象,有冒险而上的,有避虚就实的,有别出心裁的,其结果当然也是成败相当,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只能让大家根据自身情况和要求自主决定了。

而大部分“二本”院校的分数线一般都比较平稳,只要弄清双方位置,参考一下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如果没有太大的波动,报考都是比较稳妥的。但是,有的“二本”院校本身虽不出名,却有几个非常热门的专业,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如果专业名声在外的话,就要将它作为热门院校来对待,慎之又慎。如果名声还未打出来,你是通过“内参”知道行情的,那就赶紧下手吧!

对胃挑菜,一举成功

这是需要考虑最多的问题,要兼顾多方面情况,这里我们从几个角度出发,一一为你分析,一起找出你喜欢的菜色来!

一、看学校所处地域。

学校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很微妙的因素,但这一因素目前却越来越有力地左右着考生的选择。地域并不能决定学校的办学实力,美国人知道兰州大学而不知道兰州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但为什么兰州大学的老校长流泪长叹:“很多学生因为兰州的气候恶劣、地处偏远而放弃了兰州大学,但是,我要说的是,这真的是一所很好的大学。”我们理解老校长的痛心,也理解学子们的选择。

求学要选“天(津)南(京)(上)海北(京)”。为什么?因为一个多元化的城市能予人更多的发展机遇、给人更开阔的视野,大环境决定小气候,在大地方求学的同学能更深切体会到发展的脉搏,铸炼出一种豁达的气质;且这些城市高校林立,许多高校间开始互认学分、联合培养学生,共同打造出一个宽广的发展平台。考研有“近水楼台”之便,就业有城市大发展之力,尤其是一些希望毕业后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发展的考生,地域的作用力显然是越来越大。

凡事具有两面性,繁华的背后往往是虚浮。在地域风越吹越强的时代里,看清自己的个性变得很重要。对于一个个性毛躁的考生,如果选择一个浮华城市的一般院校,很可能就要被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蒙住眼,静不下心来做学问,毕业后既没有雄厚的实力打基础,又没有名校的光环做门面,就业时在本地竞争不过本地名校生,回原籍又竞争不过原籍名校生,其心理是非常难以平衡的,对于长远的发展也不利。而如果选择一个地域条件一般的好学校,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对于未来也是一个有前瞻性的选择。

我们的建议是:实力能上好城市的好大学的,尽量上!

实力能上好城市的一般大学或是一般城市的好大学的,看个性。脚踏实地而又有创新意识有勇气的不妨选择前者,个性浮躁或是希望过稳定生活的选择后者,希望在学校所在地或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可以选择前者,想回乡发展(原籍经济较为落后的)的选择后者。

在异地的两所实力相当的大学,看专业,看就业。武汉大学和山东大学两校实力相差不远,武汉和济南的经济实力也堪有一比。但前者名气远大于后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武大位于“九省通衡”的武汉,毕业生就业时辐射全国,尤为受到广东的欢迎,成名校友众多。而偏居一隅的山东大,虽然属经济发达区,毕业生就业区域却只能以山东、华北和生源地为主,就业局面不太打得开。对于考生来说,能决定选择的因素还是专业和就业问题。就专业言,是看哪所大学在本省招生的专业比较合自己的心意;就就业言,是看你毕业后想在哪个区域就业了——下江南选武大,回原籍则也可选山东大。由于名气大小问题,这两所院校在招生时,一般是山东大的分数略低一些。

本地大学和外地大学,实力相当的,选本地。这一考虑是从就业出发的,本省大学的学生在就业时无需奔波太多,许多机会就在眼前。而在外地上学的同学,毕业时往往要两头兼顾,既在学校所在城市找,又要回家乡省会找。有时学校所在省市单位又优先考虑本省籍学生,竞争压力大;而回到原籍时,又发现许多好单位被本地大学生抢了先,陷入两难境地,所花费用也不是本地大学生所能比的。由于政策倾斜性,本地大学对于本地生源招生投放量大,考生可以从容挑到一个比较好的专业,就业时也有不少便利。

气候对于身体较弱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像南方一个经常长冻疮的人就不适宜到东北去,热天常长痱子的人就不要到亚热带或热带地区求学,常常咳嗽的人避免到风沙大的西北去,心脏不强壮的人首先要排除高原地带的大学。独立性强弱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性格外向、坚强的同学无须顾虑学校在天南地北,而敏感、柔弱的同学多愁善感,很容易生出许多离愁别绪,进而影响到学业,最好选择离家近或是气候风俗都和家乡差不多的城市。

二、看大学类别。

大学一般分为综合性与专业性院校。综合性院校一般规模较大,专业门类齐全,校园面积较大,环境优美,学生活动丰富多彩;专业性院校,专业类型较少且集中,校园面积通常不大,学生活动常常带有浓厚的专业色彩。

在两个学校的专业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做选择,一看个性,二看发展。

爱好广泛、想做“复合型人才”的同学应将综合性大学放在首位,在那里有着多元文化的积淀和交融,专业往往被烙上该校的浓厚特色,有边缘性、复合性倾向。想做“双学士”、选修第二专业的话,在综合性大学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报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时,综合大学也较为便利。性格沉稳、希望术有专攻的同学则宜选择专业性大学,专业性大学营造出的氛围更纯粹、更强烈,科研风气也相对浓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最前沿最纯粹的专业学术动态,成为“高精尖”专业人才。如果想继续在本专业深造,保研或考研机率也更大些。

有留学意向的同学,建议选择理工科院校,并且学习理工科专业,特别是基础性学科。由于自然科学的共通性,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考托福、雅思或是直接联系国外大学时,会有比较充裕的选择性,也易于为国外大学接收。

三、按所报专业选院校。

如果你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就要先对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进行一番详细考察,进行比较后再行选择。

有些大学虽然名气大,却有可能在某个专业上输给学有专攻而名气稍逊的其他大学。清华的名气肯定比人大高,但如果你要铁了心想念新闻专业,人大就是首选,为什么?人大新闻是我国唯一的新闻学重点学科,其毕业生是新闻界首选人才。清华新闻起步较晚,在经验和实力上都逊于人大。即使考虑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人大与清华也相差不远,综合权衡,在人大读新闻是利大于弊。

专业方向也可以决定选什么学校。例如学中文,如果想做一名老师,因为需有教学实习经验和教师修养专业课程,选择师范类院校会比综合类院校容易就业;如果想做文秘或记者,在综合类院校就能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比较能适合千差万别的文秘和记者工作。

四、看清“新大学”的“出身”。

高校更名之风近年来愈吹愈烈,除“学院”想要升“大学”外,农林院校争相“摘帽”奔四化,专门性工科类院校向“科技”进军,摇身一变,“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全国大冒头。重命名的“新大学”每年都在不断地诞生,了解它的“出身”非常重要。这类改名院校如果“根正苗红”,本身实力较强,改名是因为自身发展到了另一个境界,需要一个符合实情的名字,那是可行的。像曾经威震一时“北京钢铁学院”,现在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专业面扩大了,也为更多的考生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