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女人的资本大全集 第1季:成为最好的自己
1868500000019

第19章 活出精彩:女人的才学资本(3)

6.李纪珠:天资聪颖的美女经济学家

一般人看来,财经界从来由男人主宰,然而,一位似乎“纤弱”实则心性灵睿的女子,依凭颖慧的禀赋、乐观进取的心态,在台湾宝岛财经界可谓才华凸显,引人注目。这位女子,就是李纪珠,她素来以“形象得体、能力出众”闻名于台湾财经界,是宝岛台湾最年轻的女博士、女教授。她26岁就拿到台大博士学位,是那时台湾最年轻的博士班学生。1999年被选为国际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8月20日以绝对优势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

在台湾,有关这位单身女性的各种传闻多如牛毛,然而,淡雅冷静的李纪珠时刻奉行做事低调和谨慎风格,她总是拒绝接受各种形式的采访,特别不想被摄影记者的镜头拍摄,她说:“上镜头太多就会失去个人空间。”在北大朗润园,有一间办公室专属于李纪珠,她是北大的客座教授。金融货币、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全是她的专业学术领域,她潜心钻研涌动全球经济圈的金融整合,她还把更多的精力用来着重探究海峡两岸的自由通汇以及经贸往来。

抚今追昔,李纪珠十分感谢母亲给自己的早年营造了一个欢乐、开心的成长环境,“母亲对我的唯一要求是:健康、快乐就好。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兰阳女中校园草地上欢唱民歌,竹林里吹着和煦晚风,自由惬意地读书,‘疯看’琼瑶的小说。整个中小学时代,我过得无比欢快,一点也没有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李纪珠在乡下读女校时对数理科目极为偏好,女校里教授数理课程的女老师一直很少,临近高中毕业时,老师郑重地对李纪珠说:有一个专业叫“经济”,会用到很多数学知识,你学习起来将会比较轻松,不必要背书那样辛苦。乘坐火车到台北进行“联考”,青春年少的李纪珠坚决果断地自愿报了国立政治大学“经济系”,但当真正学习了“经济”,她却不是很喜欢。读大学时,李纪珠将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校社团活动中,还看了为数甚多的工科书籍,曾经暗暗在心里想着要换读另一个专业,并以突出成绩考取了工科的研究所,老师们确实被她吓了一跳,他们全力说服李纪珠。直到大三,李纪珠对自己选择的经济专业或多或少还感到有些心虚、不牢靠,自认为经济学好像没有实际用途,它不像财会那样“专”,又不如企管那样“精”。可仔细地想了再想,“虚耗”了整整三年的大学宝贵年华,确实太遗憾,此时李纪珠才下定决心要认认真真地学好经济。万丈高楼平地起,李纪珠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开始,从头来读。学完了西方的经济学经典著作,李纪珠猛然顿悟,发现经济学原本是如此实用有趣,多么富有济世新知。

年仅26岁,李纪珠就拿到台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因此成为台湾最年轻的女经济学博士,且摘取了最佳博士论文奖。李纪珠庆幸自己当年听从了老师的劝告,没有转换成工科专业。“工科很冷漠,而经济学饱含强烈的人文情怀、社会关爱。之后我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那里的教授极力想要我留在美国,可我认为,从事经济学工作还是要在一个自己了解比较全面的环境。美国的失业率提高百分之一,对我来说不过是一个研究课题罢了,根本没有切身的感受;然而要是在台湾,失业率提高了百分之0.1,我就会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原因是我周围的家人或同事就有人失业了。这么一来,我的经济学工作里就包含了一份社会关怀。我觉得,经济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关怀,是感性和理性兼容得很好的科学,恰好我自己正是一个感性、理性都很丰沛的女人。”李纪珠这样说。

李纪珠一直看重生命的过程,她说:“有条件顺着自己的想法来组建自己的生活,是最开心的事情。过程和结果,我更看重过程,我不会渴慕辉煌腾达,但愿人生更多一些精彩、更加丰富就足矣。”

十多年前,台湾的“财经国师”林钟雄先生亲自率领金融考察团访问祖国大陆,李纪珠随团参访,当时她是第一次与大陆亲密接触,大陆给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广州、深圳、福州、上海、北京,他们由南向北一路访察,历时半个月,正是当年的亲身感受使李纪珠对大陆一往情深,“我深深感受到大陆的经济在酝酿着一场‘巨动’,充满着蓬勃向上生机的大幅跃动。这种‘巨动’细致入微地充分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上,所遇到和交谈的每一个人都问询我们如何把经济搞得更有成效,如何才可以发展得更迅速。虽然当年物质财富还很匮乏,人们生活条件简陋,可是从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到平常百姓,全在加大力度谋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那种积极奋进的渴求成长的动机使我们感触十分深切。要说缺憾,那就是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没有机会走进大陆农村,亲自了解大陆最基层农民的经济状况。”

后来,李纪珠基本上一年就有一次机会到大陆走一走,看一看,有时自己一个人,有时带领着一个企业团体。由于学金融的原因,上海肯定是一定要看的城市。

近年来,李纪珠把北大朗润园当做“根据地”,多角度全面地体察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在北京暂住的时间长了,渐渐就掌握了北京普通话中发音难度最大的卷舌音,李纪珠深以为豪。李纪珠对记者说:“感性地体察,理性地研究,我自己对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状况很有兴趣,从以前的计划经济过渡到今天的市场经济,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活生生范本。中国如此大规模的一个经济实体,它的改革成功跟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动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从经济理论研究,还是从全球经济发展来说,都非常值得关注。我对这片热土怀有难以言表的个人独特感情,所以很多年来我对大陆的经济研究始终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兴趣。”

心理测试:你的幸福指数几何

这是一本古朴而怀旧的相册,当你轻轻翻开它时,映入眼帘的第一张照片是你躺在母亲的怀抱里,正美美地睡着。翻开下一张照片是你在爬来爬去的场景。那么,接下来的第三张你认为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照片呢?

A.你坐在床上,被很多绒毛小可爱的玩具包围着

B.你在浴缸里快乐洗澡、玩耍

C.坐着儿童学步椅,正在吃饭的你

D.母亲拉着你的手,你正在蹒跚地学走路

分析结果

选择A:生活在框框中物质匮乏的童年——幸福度40%

在你的梦里经常会有紧张和焦虑的感觉吗?你的父母认为孩子能够独立是未来生活的重要基础,所以你是在各种规章制度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你的物质要求总是给予一半甚至是少于一半的满足。他们更多的是希望锻炼你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培养你的同情心。童年里,陪伴你的玩具少而精,至今你还留着一些令你怀旧的童年物品吧。

如果用“慈威”这个词来形容你对父母的印象,可能最恰当不过了。也许是因工作繁忙,有多少交流是在和颜悦色下进行的呢?于是从童年开始你就学会了克制自己,不随便表达情感,过于严肃而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问题,也许那背后隐藏的是你复杂的情感——包括尴尬、自我憎恶,曾经的自豪和被压抑的野心。

你够优秀,也够执著和完美,可是过于按部就班严谨的童年,带给你的是成年之后的过度谨慎和小心翼翼,任何一种出轨的行为和思维绝对不会在你的生活中出现,即使是偶尔的放纵也会让自己自责不已!你实在太希望父母和周围人对你满意了。

选择B:快乐天使的为所欲为——幸福度90%

你的童年是绝对快乐的!自由而率真的天性一直保留到现在,父母给予你的空间是极为宽松的,你完全可以按照个人的想法生活。所以你喜欢令人愉快的事情,喜欢空想,兴趣十分广泛,好奇心强。寻求娱乐、饮食上的满足,有强烈占有欲,只要是你需要的,父母都会尽量满足,你像一个快乐的天使“为所欲为”。

你对自己的满意度相当高的,肯定自我,认为自己的理智使你足以冷静地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穿梭,所以装模作样吸引他人的注意力绝不是你的性格。但是,你的内心极度敏感,过高的自尊,难以容纳他人对你提出的忠告和建议。接受旁边人的指导、建议,对于你来说就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尊的伤害。所以,期待你改变某一种观念真的很难呀!你不缺乏认同感、安全感,只是少了些留给自己和他人相融的心理空间,你带给合作过的人的印象是乖僻、别扭又有点拽。

选择C:沐浴在过度呵护爱的世界中的你被代替成长——幸福度70%

你的童年充分享受了父母的呵护,他们给你的爱是一种过度的保护。任何事情父母都不离手,从不让你去尝试、突破。至今他们还担心你一个人是否能独立生活。在外人的眼里你善解人意,从不故意找茬,对他人的建议耐心倾听接纳,很少表达反对意见,顺从而体贴周围的人。

虽然看起来简单而质朴的外在性格使你拥有不少朋友,但是你刻意制造的交往距离往往使双方很难走进彼此的内心,自己却经常叹息一声:知音难觅。其实,真实的自我只有在安全的家庭氛围中才会从面具后面走出来。面对亲密的家人,毫无顾忌地发脾气,故意做和父母期待相反的事情……

低忍、高焦虑的你经常让亲人感到很别扭,又无可奈何。这是因为你的潜意识过度保护你的父母逆反、抗议!童年成长被代替的你,一直渴望有所突破,所以在家里你不愿意做不受人信赖的、一直没有信心的人,你要去证明自己,战胜、超越所有的人。不停地转换角色,徘徊于外面表现得温柔质朴、回到家中蹩脚地发泄自己情绪之间,拥有如此厚重的双重面具,有没有感到身心疲惫呢?

选择D:傲慢寡言面具背后的质朴——幸福度20%

你的童年是在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度过的,曾经有多少次渴望倾诉、寻求爱抚都因不能与父母沟通而半途而废,你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不能有人读懂。如果不是你的家长对你过于严厉苛刻,就是你根本过早离开父母的怀抱独立,或是在其他长辈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童年中你就学会了看着长辈的眼色行事,时而渴望张扬个性,时而却困难以摆脱自卑情绪而沉默寡言。

矛盾和冲突是你内心最重要的词汇,掩饰、修饰是用来整合你的言行,这样看来你才能让你那严厉的父母感到满意。来自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不确定感、不自信,使你常不愿自己的言行影响到他人对你的看法。

所以,与其故意装模作样地引起他人的注意、给人造成某些不必要的麻烦,你更愿意习惯性地顺从长辈、上司,希望所做的一切能让周围人满意,并被他们所接纳;然而在表面上,你用傲慢自负的言行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私下里却为了博得他人的好感,处处替他人着想,并经常为一些后悔的念头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