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1871000000032

第32章 禅心一念间(3)

当我们将鲜花送给他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而当我们抓起泥巴想抛向他人时,首先弄脏的是我们自己的双手。宽恕可以产生奇迹,宽恕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铺就的黑暗道路。在对方以为你恨他的时候,你爱他;在对方应受惩罚的时候,你放过他,这就是宽恕。宽恕,是一种净化,就是将伤害从心灵的档案中消除,就是让一个囚犯得到自由,而这囚犯就是你自己。

心地能平稳安静,处处皆青山绿水

有弟子问石霜节诚禅师道:“古人说:卷帘当白昼,移榻对青山。好像是说,心里的痴迷帘子卷起来,禅悟的阳光才会照射进来,生命才有万丈光明;如果还不能断除人间的贪染情欲,就该让生命倾听青山绿水的呼吸,在大自然的生灭无常中领悟真理。请问老师,怎样才能‘卷帘当白昼’呢?”

石霜节诚招招手:“你把净瓶给我拿过来。”

弟子眨眨眼,转念一想,知道石霜节诚是要自己把自己心里的净瓶安好,使身心纯净自在,内内外外像净瓶一样无垢无染,不觉欢喜起来,躬身问下去:“是。我们又如何能够‘移榻对青山’呢?”

石霜节诚挥挥手:“你把净瓶放回原来的地方吧!”

弟子在一来一往间,恍然大悟……

正所谓: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禅来缠去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心湖中没有风波浪涛,到处所见都是一片青山绿水的美景;只要本性保存善良的德性,随时都像鱼游水中鸟飞空中那样自由自在的快乐。心如死灰,看见繁花似锦也会感到毫无生机;心灵之树常青,看到光山秃岭也会想象出它将来的绿色,因此生活的情趣主要来自人们内心的深处。

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很羡慕地说:“乐哉鱼也。”鸟跟鱼能逍遥自在,是因为它们除生理上的欲望要求之外,没有像人类那么多的情欲物欲和烦恼。庄子所说的“体察大道的人”,就是静如止水,无识无欲,心平气和的人,正所谓“心地平静,青山绿水”。所以,要想让自己总能心平气和,就要控制欲望,消灭苦恼,做到知足常乐,开朗豁达,和谐地与别人相处,这样就可以处处看见青山绿水,花红柳绿了。

心中有菩提,树树皆菩提

一位拜香信佛大半生的老婆婆,在二十多年前从花木市场买了一棵菩提树,栽植在自家的院落里。当时的小树苗,已经长成遮天蔽日的大树了。婆婆把这棵她亲手栽植的菩提树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她经常既骄傲又虔诚地坐在大树下诵经念佛。

可是,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位客人,愣说这棵大树不是菩提树,而是一棵与菩提树长得很相似的椴树。老婆婆很惊讶也很意外,甚至有些伤心,严重影响了她的情绪和心绪。为了辨明真伪,了却心结,她托人捎信给丛林寺院的天明法师,让他来看看这棵大树究竟是不是菩提树。天明法师很快就带一弟子来到老人的家,他见到那棵大树后,马上顶礼膜拜,亲近无比,连声说:菩提树啊,真正的菩提树!我佛荫庇、我佛慈悲!老人一听连大法师都说这棵树是真正的菩提树,就深信不疑了。

可是,天明法师刚走出老婆婆的家门,他的弟子就悄声说:师父,您不会看走眼吧?那的确不是一棵菩提树,而是一棵椴树啊。天明法师连念阿弥陀佛,悄声对弟子说:那棵椴树对老人来说就是菩提树,真真正正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我们所认定的菩提树原本也不叫菩提树,还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主坐化其下幡然成佛的原因吗?而今,虔诚的老婆婆二十年如一日地呵护深爱、坐化成佛的一棵树,不是菩提树,又是什么树呢?

弟子终于明白了法师的一片佛心,讷讷地自语道:人人若菩萨,树树皆菩提。

禅来缠去

有些事物,有形无神,有些事物,有神无形。有形无神,其形也虚;有神无形,其形也实。山川草木,皆有佛性。菩提非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有没有一颗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之,若无菩提之心,无论坐于何种树下,也是无用的。与其关注一片树叶的是非出处,不如关注自己的心灵!

其实佛的菩提,是一种心地光明才能求得的觉悟,一种坚忍不拔方可修到的智慧。而人的菩提,也该是一种人生中至爱至善至美的大境界。当年六祖慧能曾写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意为人性本净。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在慧能看来,心本清净的,谈不上被尘埃污染的问题。只要明心见性,便可顿悟成佛。

觉而不迷

有一个富人要在院中建造楼阁,请了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看过之后,说风水不好,住在这个地方会破财,留不住人。

于是他就请了一尊密宗的佛像放在楼梯口,说这样风水就转过来了,会聚财,能留住人。

正好一位得道禅师经过这里,得知此事后,便笑道:“这样你依然不能留得人与财。”

富人问道:“那请法师开示,如何才能报得平安呢?”

法师道:“该平安的终究平安,如有罪业,如何都难以逃出因果。自心为正,一切则平,皆为善果。”说完便轻步而去。

禅来缠去

六祖说过:“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明理的人晓得,这种建筑与命运并无关系。关系在住在这里面的人的心、行为。如果他的心正、行正,自然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如果他的心术不正、言行不正,就有魔来护持他,那就属于魔境。

所谓“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佛的境界。到无障碍的境界,命运、风水也就都没有了。修禅,要念念觉而不迷,时时觉而不迷,在一切人、事、物,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之中,都要保持觉而不迷。迷,是因为本末颠倒。觉,是把颠倒再颠倒过来。心造法界,念变法界,念头能改变法界,是真正的事实真相。

滴水开悟

仪山禅师有位性情谦和、恭顺勤劳的弟子,平时侍奉禅师的生活起居。

一天晚上,仪山禅师要洗脚,弟子提一桶热水倒进盆里,水太烫了,弟子赶紧加一些冷水进去,随后倒掉了剩下的水。

仪山禅师责备他:“还有半桶水,你就这样轻易地把它倒掉!就算只有一滴水,如果给一个饥渴的人能解渴,给草木花卉能滋长。一滴水里蕴含着天地无限的生机,洋洋江河,浩浩湖海,大自然里原本就没有一滴多余的水,怎能容你随意挥霍!人本万物之灵长,若是连这一点都看不透的话,怎么能和诸佛接心,与祖师相应?”

年轻的弟子挨骂,不仅没有懊恼,反而开悟了,从此就改名叫滴水。

他努力修炼,不久就道行深厚,成为一名高僧。他上堂说法不谈玄妙事,只从滴水谈起。有人问他:“请问世间上什么功德最大?”“滴水!”滴水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又有人如此问道。“滴水!”还是同样的答案。

滴水和尚何以总是如此回答呢?因为他的心已和滴水融合在一起,心包太虚,太虚即是心,一滴水中也有无尽的时空了。所以,滴水和尚在老年曾写下一首有名的诗偈:“曹源一滴水,济心七十年;受用不尽,盖地盖天。”

禅来缠去

水有很多特点:它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遇止则止,随缘而流;同时它又能摧坚克强。把石头扔进水里,就会被水覆盖,因为它最具有“包容”性;着火了,我们用水去扑灭,因为水最具有“化解”性;泥土遇见水,会变得柔软,因为水最具有“柔韧”性;把木头放进水里,会逐渐腐烂,因为水最具有“渗透”性;钢铁泡在水里久了,就会生锈,因为水最具有“侵蚀”性。水还具有不畏艰险的特性:任凭前方是巨石,是高山,都挡不住水的奔流意志。从滴水穿石,到开山劈岭,水,依靠不畏艰险的意志所向披靡。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想想便会明白:万物皆有其根源,万事皆有其至理;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一滴水也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内在本性;一沙一宇宙,一花一境界;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往往就是决定一个人未来成败的关键!

洗身更要洗心

一天中午,骄阳似火。

真语小和尚化缘回来,在禅房门口见师父海源禅师端坐在太阳下大汗淋漓,泪流满面。真语非常惊讶不解。

他走上前去,低声问道:“师父,您怎么了?”

“没怎么,我在沐浴、洗涤呢!”师父心平气和地说。

真语更加困惑了,他转了几个圈后,又凑过去问禅师:“师父,我没看见您沐浴、洗涤啊?”

“我是在沐浴、洗涤自己的心灵,你当然看不到了。”禅师静静地说。

真语感到十分好奇,想探个究竟,学点见识,就又问道:“怎么才能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呢?师父可否开导开导弟子?”

海源禅师说:“点燃一颗感恩戴德之心,在自己的心底煮沸半腔开水,再加入仁义、孝悌,甚至反思、忏悔等几味名贵的心结,便可以为心灵药浴了。”

真语凝思半晌,终于明白了师父的真义。

禅来缠去

禅语说:“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诟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我们的身体本是干净的,因为沾染了尘土,所以要洗;心灵本来也是干净的,只因受到了污染,所以也要洗。为身体洗澡,使人清爽;为心灵洗澡,同样也会心旷神怡。

在人生大潮中,经历着数不尽的风风雨雨,时常洗涤自己的心灵,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要让世俗的污垢和尘埃蒙住你的眼睛,迷惑你的心智。《巴利·增支部经》上说:“若心污浊,则行为就污秽,行为污秽,就不能避免其痛苦。”心污浊,其道不平,因而跌倒;心清净,其道平坦,因而快乐。有的放矢的寻找这些污垢和尘埃,用仁义、孝悌、忏悔等反复的清洗,就像洗身、洗衣物一样,自觉、及时的清洗,心灵才会时刻光鲜亮丽,更加圣洁清净。

为心灵除尘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盘陀伽”,非常愚笨。

佛陀教他一首偈颂,念前句忘后句,念后句忘前句。不得已,佛陀问他会什么,他说会扫地,佛陀就把他带到一个很清净、安静的房间,指着房内的扫帚,说:

“既然没有办法记忆四句偈,就只念‘扫帚’好了,这样应该不会忘记了。扫帚是用来扫灰尘的,我们心中有很多无明、烦恼,使宝镜蒙尘,也应该把它扫去。”

“怎么扫呢?”

“用惭愧、忏悔、返照、觉察、觉照,念念分明、念念做主、念念觉察、念念觉照,这样,就能把心中的灰尘扫掉了。”

周利盘陀伽念久后,心想,外面的尘垢脏时,要用扫把去扫,心内污秽时要怎样清扫呢?“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这样,周利盘陀伽就聪明开智慧了。

禅来缠去

“宝镜蒙尘”是理,“扫地”是事,理和事是相通的,既然理上不能了解,佛陀就教导他先从事上用功。法是圆融的,可以从事上修,也可以从理上契悟,到最后事理一如。释迦世尊教周利盘特迦念“扫帚”,即是从事上入,时间一久,慢慢就能由事到理,从事显理。地面不常扫,就不会有一个清洁的庭院;一个人的心不常清扫,人生中烦恼的尘埃就会在心中积厚难除。“扫帚的意义就是除去尘垢”,人们的心灵经常被污垢遮蔽,而被一些琐细事纠缠。心里面的污垢多了,烦恼多了,人也就整天糊里糊涂的。“扫地、扫地、扫心地”,为心灵除尘,心里的污垢打扫干净了,心地就清净了。

莫忘心灵后花园

弟子们坐在禅师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道:“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微微地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都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就来到了这里。原来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只有在杂草地里种庄稼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那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们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禅来缠去

只要是花园,就会衍生杂草,四处蔓延。人也一样,要及时清理自己的私心杂念,洗涤心灵的污垢,清除心魔。否则,当心魔统领全局时,人的心灵家园就会迷失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淹没在灵与肉、泪与笑的搏击之中,再也找不回自己的灵魂了。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要想让心灵不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