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1871000000042

第42章 如实生活如是禅(3)

和尚笑着说:“我敢打赌,这里没有一个孩子尝过脚踩冰淇淋的滋味。现在跑回家去,把有趣的经历告诉妈妈。”他还说:“要记住,不管遭遇什么,你总可以在其中找到乐趣。”

禅来缠去

在漫漫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艰难是人生对你的另一种形式馈赠,坎坎坷坷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砺和考验。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是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最完美的树叶

一位方丈想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做衣钵传人。

一天,方丈对徒弟说:“你们出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两个徒弟遵命而去。

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方丈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对师父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树叶。”

二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师傅说:“我见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

最后,老和尚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

禅来缠去

“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人们的初衷总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切合实际地一味找下去,最终往往只会吃尽苦头。直到一天你才会明白:为了寻求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而失去许多机会是多么的得不偿失。有哲人说:“完美本是毒。”凡事苛求完美,收获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它就像一个毒饵,吸引着烦恼和忧愁,聚集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所处的世界本就不是完美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况且人生中最完美的树叶又有多少呢?世间的许多悲剧,正是因为人们忽视平淡的生活。平淡中往往蕴含着伟大与神奇。

扛船赶路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着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什么,扛着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禅来缠去

得与失,苦与乐,生与死,以禅的思维看开去,不过是宇宙的自然运行。所以,做人应随缘见性,学会放弃。懂得放弃才有快乐,背着包袱走路总是很辛苦。

人生的包袱不是越多越好,越来越沉的包袱只会令我们的人生“加负”。生命里填塞的东西越少,就越能发挥潜能。我们应该学会定期给自己解开包袱,让自己走更远的路。只有学会放弃人生道路上遭遇的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等,才能重新轻松投入新生活,才会有新的发现和转机。

咸淡有味

弘一大师是由艺术家入佛的,他把佛道修行和艺术生活集合起来,更见出他的人生境界。

一次,弘一法师从温州到宁波,挂褡于七塔寺,夏丏尊先生听说了,前往拜访。

七塔寺云水堂里共住宿四五十个游方僧。床铺分两层,是统仓式的,他住在下层。他对夏先生说,到宁波三天了,前两天是住在一个小旅馆里的。夏先生问他,“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吧?”

“很好!臭虫也不多,只有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

吃饭时,只见他吃一道咸菜,夏先生不忍心地说:“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

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过一会儿,弘一大师吃完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禅来缠去

自在观,观自在,无人在,无我在,问此时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如来佛,佛如来,有将来,有未来,究这身如何得来?已过来如见如来。

弘一大师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是一句多么富有佛法禅味的话啊!他把佛法应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的人生,无处不是味道。一条毛巾用了三年,已经破了,他说还可以再用;住在小旅馆里臭虫爬来爬去,访客嫌恶,他说只有几只而已。可说真正体会了“随遇而安”的生活。

在他看来,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束缚,都还它一个本来面目,如实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

割舍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寺旁的庭院里栽植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总是悉心照料,大家都说,兰花好像是慧宗禅师的生命。

有一回,慧宗禅师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百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迭:眼前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心想:师父回来,看到心爱的盆兰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于是弟子们商量,等禅师回来后,勇于认错,且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后,慧宗禅师泰然自若,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的安慰弟子道:

“当初,我并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凡是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割舍,因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弟子听后,放下一颗忐忑的心,更精进于修持。

禅来缠去

人在世间上,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盘占住我们的心房,哪里能快乐自主?如果对心爱的东西,能够割舍,对违逆能够接受,进而做到无爱无憎,正如《心经》所云:“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而现实生活中,现代人时常心为物役,有太多的患得患失。因此,我们错过了许多的快乐和幸福。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看似平淡的偈语里,暗示了多少佛门玄机,又蕴含了多少人生智慧: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

我又何尝是为了生气而生活的……

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况且事已至此,生气又何益?从此将那株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拥有了兰心蕙质,我们的心境一定丰盈幸福。

花儿静悄悄地开放

有个寺院接纳了一个年方十六的流浪儿。这个孩子头脑非常灵活,给人一种脚勤嘴快的感觉。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里剃发沐浴后,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小沙弥。

寺院的法师一边关照他的生活起居,一边苦口婆心、因势利导地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悟得比较快,又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致命弱点——心浮气躁、喜欢张扬、骄傲自满。例如,他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又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向法师和其他僧侣们炫耀;更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刚刚夸奖他几句,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甚至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

为了改变和遏制他的心态和不良行为,法师想了一个用来启发、点化他的办法——这一天,法师把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送给这个小沙弥,让他在值更的时候,注意观察一下花卉的生态状况。

第二天一早,还没等法师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着那盆花一路招摇地主动找上门来,当着众僧的面大声对法师说:“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神奇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美不胜收。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敛了的香花芳蕊……”

法师就用一种特别温和的语气问小沙弥:“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

“没有,”小沙弥高高兴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师以一种特殊的口吻说,“老纳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小沙弥愣怔一阵之后,脸刷地一下就红了,羞愧地对法师说:“弟子受教了,弟子一定痛改前非!”

禅来缠去

山深显幽,水深方静。

真正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从来不张扬和炫耀。因为,含苞待放才是最美,芳馨夜放才是最善。谦逊永远是一种做人的美德。禅悟生活,就是要求我们在生活当中应该学会藏锋不露。逞一时口舌之利,存太多争斗之心,是不能够达到禅的境界的。要知道,凡夫不迷则为佛,佛迷则沦为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