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1872200000110

第110章 修养类(3)

【白居易“苦学力文”】唐代诗人白居易从五六岁开始学诗,到75岁逝世,一生写了3000多首诗。他年轻时废寝忘食,刻苦读书,勤奋写诗。读书读得嘴皮都磨破了,生了很多口疮,也不中断;作诗作得连手臂也磨起了厚厚的老茧,也不停止。由于刻苦学习,勤奋作诗,他在15岁时就写出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为老诗人顾况所赏识,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为传诵的名句,从此名声大振。■/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识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又自悲矣。

【贾岛苦吟】唐诗人贾岛作诗以苦吟称著,被称为苦吟诗人。他曾乍诗描述自己苦吟的情景:“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戏赠友人》)他写《送无可上人》诗:“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其第五六句就琢磨了3年时间,一旦吟妥,不禁感情激动,双眼流泪。他在长安时期,为了作诗,行坐寝食,苦吟不止。■/事见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雪芹落魄写《红楼梦》】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晚年困居北京西郊荒僻的香山,饥寒交迫,穷愁无路,只能靠朋友周济和卖画度日。在这样的困境中,曹雪芹仍矢志不移,勤奋地撰写长篇小说《红楼梦》。没有钱买纸,就把旧年的皇历拆开,把书叶子反过来折上订成本子,字写在皇历的背面。他写作有一个奇特的办法:在铜笔帽里放着几块小碎墨,把墨泡开,连同毛笔一起插入笔帽里,把书写纸订成本子,跟笔裹在一起,用一块大包袱包着,往腰里一扎,外边罩上长衫,一点露不出来。在家闲坐,出门访友,想写就写。他遇到奇闻逸事便立即解开包袱,铺开纸,及时记录下来。曹雪芹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刻苦地写作,花了10年心血,增删5次,才完成了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清·潘德舆《金壶浪墨》:或曰传闻作是书者少习华腆,老而落魄,无衣食,寄食亲友家,每晚挑灯作此书,苦无纸,以日历纸背写书,未卒业而弃世,末十数卷他人续之耳。

【吴敬梓“暖足”写儒林】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少时就摆脱八股文的影响,写出为人称道的诗文。他父亲去世后,移居南京,生计非常艰难,只能靠卖文和亲友周济度日。有时甚至几天没有米下锅,不能不把几本旧书拿去换米。冬天苦寒,无酒食,无御寒具,他只得一个人在秦淮河北岸,穿着破旧的长袍,翘首行吟,散步到古台城诸山返回;有时邀请几个朋友在月光下出城南门,绕城墙脚行走几十里,吟歌呼啸,相互应和,到天亮,入水西门,各自大笑散去。夜夜如此。吴敬梓称之为“暖足”。就在这种“暖足。的境遇中,吴敬梓认真读书,广搜材料,勤奋写作,花了10年时间,完成了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信■/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

【巴尔扎克深居简出】与巴尔扎克同时代的作家戈蒂耶,是与巴尔扎克交往甚多的朋友。他在回忆录里写道:“他绞尽脑汁,认真写作,由于他超人的意志,加上勇士的气魄和教士一般深居简出的生活,因而他还是著作等身。每当他写一部重要的著作,一天24小时内要工作16到18小时,接连两三个月不停;他只匀出6小时的时间来满足动物本能的睡眠要求,倒下就睡,却又心惊肉跳,这是由于吃得匆忙、消化不良的缘故。在这些日子里,他不露一面,就是知己朋友也不知道他的去向,但是不久他从地下钻了出来,高高地举起一本杰作,笑声宏亮,十分天真地为自己喝彩。”戈蒂耶说他成了自己著作的奴隶,而且他甘心做奴隶,不惜牺牲人生的赏心乐事。■/摘自〔法〕戈蒂耶《回忆巴尔扎克》,《译文》1958年1月号

【张恨水写作生】章回小说家张恨水规定了每天上午是写作时间,上午写不完,下午准得再写,非完成预先订好的写作计划不可。他最初写小说,不拟定提纲,一挥而就。后来约稿多了,经常一天同时在报刊上连载六七篇小说,为了避免混淆纠缠,不得不拟定写作提纲了。他每天写作量总在5000字左右。他每天只是写一篇,而不是同时写几篇,今天写这一篇,明天写那一篇,轮流着写。他总不让自己的作品在报纸上连载中有一天脱节。他说:“除了生病和旅行,如果一天不写,比不吃饭都难受。”张恨水一生写了110多部小说,除了短篇小说,长篇长的达100多万字,短的至少也有10万字,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多产作家。■/摘自张友鸾《章回小说家张恨水》,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

【达·芬奇苦练基本功】1469年,达·芬奇到佛罗伦斯的委罗基俄艺术工场学艺,他的老师就是这个工场的主持人,著名的雕塑家和画家委罗基俄。他对待学生要求严格,也很别致:给达·芬奇一个鸡蛋,叫他对着鸡蛋写生。达·芬奇开始画蛋时,很有兴趣,也很认真,每画一张就请老师修改。但是,画了两个礼拜,还是画蛋,他就不耐烦了。有一天,老师把他叫去问道:“你近来为什么不认真画蛋?”他说:“老画那东西,真是乏味。”老师说:“这小小的蛋可不简单啊!在1000个蛋中,就从来没有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来看它,它的形状便不同了。例如你把头抬高一点或把眼睛看低一点,这个蛋的形状就有所不同。你要在纸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功夫观察不可。我叫你画蛋,就是为了训练你观察、把握形象的能力,是为了训练你能够得心应手地表现事物的能力。只要你通过反复画蛋。做到了手眼一致,那么以后你描画任何形象,就能应付自如了。这是学画的基本功,不能轻视啊!”他听了老师这番教诲,始知其用意和苦心,从此专心画蛋,后来终于非常熟练地掌握了绘画技能,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参摘南充师院《中外文学家艺术家创作故事》

【门采尔的素描速写】19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60岁以后,被人们推崇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一生共创作7000张素描,18册速写(每册800多幅作品),这数字十分惊人,是他数十年辛勤劳动的结晶。据说,他任何时候都随身带着铅笔和一叠厚厚的画纸,凡是他感兴趣的东西,不管周围的条件如何恶劣,也不管对象的变化如何迅速,他都能争分夺秒地把它画下来。有一次,人们看见他低着头坐在臭水沟旁边的泥地上,大家都感到奇怪:为什么要在这臭气冲天的地方休息?走近去一看,才发现他正在画他刚才路过时误踏污泥而被弄脏的鞋子。另一次在晚会上,人们看见他一会儿从台下跳到台上,一会儿又从台上跳到台下,忙个不停,以为他是个精神病患者。后来才知道,他是在为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忙着作速写。为什么他那么热衷于素描速写?这固然是由于他非常重视艺术的真实性,也由于他非常重视艺术家的基本功。素描速写既是他作油画的基础,也是从事艺术事业入门时必修的基础课程。正是他对这基础和基础课程的特别重视,使他成为19世纪世界著名的素描大师。■/参摘周旋等《中外文艺家创作轶事》

【门采尔的忠告】门采尔用4年功夫创作的油画《轧铁工厂》轰动了全国。他的素描速写只要一标出价格,立即被抢购一空。有个青年画家,由于功夫不够,画得草率,他的画卖不出去。这青年画家上门去请门采尔介绍成功的秘诀。他说;“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多看多画!”青年画家说:“我画得不少,一天就可画好几张,可是要卖出去,却要等上整整一年: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这好办。办法就是:请倒过来试试吧!”青年画家问:“什么‘倒过来’?”他说:“对,倒过来!你要用一年功夫去画一幅画,保险你一天就能卖掉它!”青年画家回去后认真苦练基本功,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用一年功夫画了一幅油画,果然不到一天就卖出去了。■/参摘周旋等《中外文艺家创作轶事》

§§§第四节 全神贯注

【拉辛的苦吟】法国17世纪著名作家拉辛,喜欢边走边思考,酝酿他的诗句。人们常常可以看见他在花园里念念有词地吟诵着自己的诗作。一天,他在花园里走动,为他的新作《米特里达特》搜索枯肠,冥思苦想,以致紧挨着池塘来来去去地走了十几遍。一位正在修饰草坪的园艺工人见他尽在池塘边徘徊,以为他一定有什么想不通的事,赶忙跑来拉着他的胳膊说:“先生,你可千万别寻短见啊!”拉辛醒悟过来后,便对这好心的园艺工人表示谢意,并告诉他说,他不仅没有跳水的念头,连身旁有没有池塘都不知道哩。■/事见周旋等《中外文艺家创作轶事》

【两作家的写作习惯】大诗人普希金创作的时候,要绝对安静。他独自躲到乡间去还不够,还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仅仅在吃饭时放一小会儿风。普希金的这种创作习惯使果戈理十分惊讶。因为果戈理写作期间,是人越多越吵越好。他在给舍维寥夫的信中承认:。真是怪事,当我独自一人的时候……没有其他事可做的时候……我却不能写作了……在我感到寂寞的地方,我是什么都干不了的。现在所印出来的我的作品,都是忙碌时写成的。我晚上越忙,回家时就越有灵感。”1838年7月,当他从詹萨诺去阿里巴诺途中时,突然遇到一个高坡上的吵闹异常的小饭店。他创作兴趣立刻涌了上来,摆张摇晃的小桌子,取出《死魂灵》第一卷的手稿本。在烟雾缭绕的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在乒乒乓乓的台球声中,在跑堂们来回奔走与吆喝声中,在极度的喧哗声中,果戈理仿佛沉入了梦境,一动也不动地写了整整一章。后来他对别人说:“我认为这一段文字是最富有灵感的文字之一。我写东西的时候很少这样振奋过。”■/摘自〔苏〕魏列萨耶夫《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

【费定在任何条件下写作】费定开始写《不平凡的夏天》时,住在海滨一幢小房子里,条件很差,一群野狗经常出没在他窗口的露台下、他的写字台下或椅子上。起初,他抱怨说这群狗简直使他发抖。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的写作。但不久他便习惯了,不再理睬这群野狗了。他每夜在大海的呼啸声中写作。这种听惯了的喧嚣声非但不妨碍他,甚至有助于他的文思。偶而的寂静反倒使他烦乱。有一夜,大海沉默了,他老是想,要听到哪怕是一声微弱的浪花拍溅声也好,但是什么也听不到。只有耳膜嗡嗡地响着,这是人的血液流动的声音。他在那一夜里没有写作。■/事见〔苏〕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盖达尔边走边想】苏联儿童文学家盖达尔不是安静坐着写作的。当他住在麦绍尔森林区写中篇小说《鼓手的命运》时,他老是在屋子里、在花园里踱来踱去,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突然,他进屋去了,有时过了20分钟,有时过了5分钟,他又出来了,又在花园里踱来踱去。原来他是在一边走一边想着句子,告一段落时便进屋去记下来,然后再出来散步想下文的句子。一个中篇两个星期完成。完成后,他可以让人看着他刚写好的稿子听他从头至尾背诵一遍,一个中篇小说只有几处不重要的地方背错了。■/事见〔苏〕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席勒的怪癖】歌德回忆说,有一次他去席勒家,正巧席勒外出,夫人说他很快就回来,请稍等一会儿。于是他就在席勒书桌前坐下,自个儿写点杂记。过了一会儿,他感到头脑发晕,浑身不适,好像得了什么怪病,急忙走到窗口,深深地吸了几下窗外新鲜空气,神志才清醒过来,这时,他才发觉席勒的书房内弥漫着一股怪味,它出自席勒书桌的一个抽屉内,把它打开一看,那里面全是烂苹果!他感到奇怪极了。这时,席勒夫人走了进来,见歌德发怔的样子,笑着说道,席勒写作时喜欢闻这烂苹果的气味,否则他简直写不下去。据说,美国耶鲁大学的专家们对他这一怪癖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人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用分心之物干扰大脑注意力的倾向,若我们让一种分心之物以正确的方式出现——如烂苹果浓郁的气味,或烟叶、茶叶的特殊味道出现,其他来自外界的分心之物便被抵消。”■/参摘周旋等《中外文艺家创作轶事》

【史蒂文森安步当车】诗人史蒂文森除了写诗,还在一家保险公司里工作。他每天早晨上班和黄昏下班,都安步当车,即使刮大风下大雨也难得坐一次车。他安步当车是有作用的:便于他一边走路一边作诗。他身子左摇右摆而步伐缓慢地行进时,显然正在构思和斟酌诗句。作家吉尔回忆说,有一次他的亲人看见史蒂文森在她家门前走过,她看着他,只见这位诗人脚步越来越慢,后来还停了下来。他站在那里把身体摇了一两下,然后后退一步,犹豫了一会儿,接着便挺起胸膛大踏步前进。看他的样子,他似乎曾将一句诗又审读了一次,删掉了一个不满意的词,换上了一个更优美的,然后再续写下一句。■/事见侠名《安步当车》,《读者文摘》1988年第7期

§§§第五节 仔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