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妙评帝王将相鉴赏
1875900000007

第7章 帝王篇(6)

1.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武帝初年,继续实行文景之世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但不久,武帝即着手准备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武帝采用雁门富豪聂壹计谋,命聂诈降,汉30万大军在马邑设伏,准备一举消灭匈奴主力,后被发觉未果。元光六年,武帝开始派军队进攻匈奴。从此30余年间,双方多次发生战争,其中最大的有三次战役。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汉派卫青率大军出击,北抵高阙,迂回至陇西,击败匈奴的楼烦王、白羊王,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五原郡,并从内地移民10万到那里定居。

元狩二年春(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率师远征。

霍去病带兵出陇西,过焉耆山(今甘肃山丹县境),西入匈奴境内千余里。同年夏,霍去病由北地出击,又越过居延泽,攻至祁连山。匈奴浑邪王率部降汉,汉政府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发骑兵10万,令卫青、霍去病率军分别从定襄、代郡出击,预约会师绝漠。匈奴单于以精兵待漠北,被卫青击败,遁走。卫青北至寘颜山赵信城。

霍去病出代地两千余里,封狼居胥山,临瀚海而还。匈奴经过汉军这几次沉重打击,匈奴主力向西远徙,“漠南无王庭”,此后再无力进行严重骚扰。至征和三年,武帝派将军李广利率大军出塞,军败,投降匈奴。汉军士卒死伤数万,此后汉不复出兵。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所受的威胁,基本解除;中原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有利于边地的开发和发展。

2.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汉代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日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包括中亚乃至更远的许多地方),称作西域。汉武帝时,西域有36国,以后分为50余国。各国语言不一,互不统属。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南、北二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沿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月氏原是河西游牧民族,被匈奴所攻,西迁葱岭以外。

武帝听说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建元三年便派张骞率100多人向西域进发。途中张骞被匈奴俘虏,扣留10余年。后设法逃去,至月氏,月氏已“无报胡之心”。张骞岁余而还。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张骞这次通使,亲到大宛、大夏、大月氏、康居,又传闻毗邻的6个大国,历时10余年,介绍了汉朝情况,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的资料。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了乌孙国,又派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其中不少国家陆续派人随副使到长安,开启了西域各国与汉朝交往的时代。

3.汉与西南夷、东瓯、南越的关系。西汉时,在今四川西部、西南部、贵州西部、云南省及甘肃南部一带,分布着许多语言、习俗不同的少数民族,当时称为“西南夷“。秦时,巴蜀与邛、筰、冉駹已有交往。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武帝派唐蒙由蜀出使夜郎,汉朝在此建立犍为郡。武帝又派司马相如出使邛、筰,新设置10余县,属蜀。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兵从蜀南下,攻下且兰,设置牂牁郡(今贵州黄平西),夜郎入朝。汉又以邛都为越嶲郡(治今四川西昌东南)、筰都为沈鹅郡(治今四川雅安南)。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发兵临滇,降滇王,以其地为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武帝开通西南夷和设置各郡,加快中原先进文化向边地的传播,推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武帝时,东南地区居住着越族,包括闽越、东越、南越(粤)。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摇,都是越王勾践的后代。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王发兵攻东瓯(东海王所都,今浙江永嘉),武帝遣庄众发会稽兵浮海救之,未至,越兵退。东越请举国徙中原,迁四万余众到江、淮间。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击东越,武帝发兵救助,闽越王弟余善杀王以降,余善被立为东越王。后余善又与南越勾结,被越繇王居股所杀,汉朝将东越居民徙居江、淮间。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王派兵击南越,武帝命严助率汉军救援。六年,严助又受命出师南越,南越王太子婴乔宿戍长安。后婴齐之子赵兴继位为南越王,上书武帝,“诸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南越相吕嘉起兵反,杀赵兴、太后及汉使终军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派路博德、杨僕等率军攻人南越,俘吕嘉等,越人贵族受汉封为列侯。南越的桂林监居翁,也谕告西瓯40余万户口,一起归汉。汉以南越、西瓯及其相邻之地设立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等9郡。

汉初,朝鲜王满即与汉朝有藩属关系。汉武帝还因朝鲜王卫右渠袭杀汉辽东东部都尉,派兵从海陆两道攻入朝鲜。

卫右渠被他的大臣所杀。汉政府在卫氏统治区设立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汉武帝刘彻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以他的“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创造了西汉王朝的“鼎盛之世”,这对于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封建帝王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六、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短命皇帝王莽

王莽以皇亲国戚起家,屈己下人,勉力而行,从而博取名誉,赢得了家族称赞:他具有孝友的性行,老师、朋友赞许他具有仁厚的品德。等到他登上高位,辅佐朝政,在成帝、哀帝的时期,为国家辛勤工作,本着正直的原则行事,一举一动常常被人们称道。王莽的行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正如白居易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毛泽东读到此诗时感慨万分,人只有到死,才可以论定他的功罪。

【王莽小传】

王莽(公元前45年一公元23年),字巨君。其先祖为战国齐田氏后裔,汉初改姓王。他的曾祖父王贺,武帝时做过绣衣御史,因为性情宽和不嗜杀戮而被免官,徙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祖父王禁少时在长安学习法律,后来当上廷尉史,于是便在长安安家。王禁有四女八男,次女王政君为汉元帝皇后,生成帝。长子王凤,次子王曼即王莽之父。

当王莽降生的时候,他的姑母王政君已经做了四年皇后。

凭借这层姻亲关系,王氏宗族已经在汉朝中央和地方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势力。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

汉成帝刘骜立,生母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王凤做了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莽的其他叔父和兄弟也都封侯获爵,声势煊赫,不可一世。唯独王莽父亲王曼早死,没有得到什么荣宠,因此王莽少时在王氏族中较为孤贫。而他的同宗兄弟皆“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王莽却没有同流合污。他摒弃声色,处处屈己下人,恭敬俭朴。他拜当时的名儒沛郡人陈参做老师,孜孜不倦地攻读经书,“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在家中,他恭谨地侍奉早寡的母亲和嫂子,教育亡兄留下的侄儿。另一方面,王莽在社会上交结一些名士俊杰,对家族中的伯父、叔父更是小心侍奉。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凤生病时,王莽在侧侍候,不离左右,亲自为王凤尝药,一连几个月,弄得蓬头垢面,睡觉也是和衣而睡。王莽的殷勤博得了王凤的好感,王凤在临死时还嘱托元后和汉成帝授予其官职。就在这一年,王莽做了黄门郎,不久升为射声校尉。

王莽外交名士俊杰,内事诸伯父、叔父,使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他的叔父成都侯王商向汉成帝上书,表示愿意分出自己的一部分封地赐封王莽。

还有长乐宫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郡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等一批知名人士,都在汉成帝面前替王莽说话,汉成帝也认为王莽贤能,因此封王莽为新都侯,新都侯国建在南阳郡新野县的城郊,有居民一千五百户。不久。

王莽又被提升为骑都尉兼光禄大夫加侍中衔。由此王莽便成为经常在皇帝左右颇有影响和权势的大臣。

王莽官阶职位越尊贵,态度作风越谦恭。他分散车马衣服,施舍救济宾客,家里不留多余的。他又收罗名士,结交将军、宰相、卿大夫之类的重臣。所以当权人物更加推荐他,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也替他宣扬称道,王莽的名声传遍朝廷内外,超过了他的伯父、叔父们。

在声誉日隆的情况下,王莽更时常做出一些沽名钓誉的事情,即使有时暴露出他的虚伪做作的本色,他也处之泰然,毫无愧色。王莽的哥哥王永早年去世,留下一个儿子叫王兴。

王莽让王兴跟一位儒学博士学习,并亲自请假带着酒肉去慰问他的老师,赏赐遍及王兴的同学,引得许多儒生在周围看热闹,老人们在旁边对王莽啧啧称赞。王兴的年龄比王莽的儿子王宇小些,王莽让他们同一天娶妻。在宾客盈门、觥筹交错的筵席上,忽然有仆人来报告王莽的母亲病了,王莽几次离席到后堂探视,并服侍其母用药。王莽大孝的美名不胫而走。还有一次,王莽秘密地买了一个女奴,他的兄弟们便有了些议论,王莽得知后,便煞有介事地对他的兄弟们说:

“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我听说这个姑娘会生儿子,便特意替他买下来的。”当天,王莽便把女奴送给了朱子元。

王莽隐情求名,声誉与日俱增。不久,他把目标瞄准了大司马、大将军之职。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的叔父——正做大司马、大将军的王根病重离职。而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长位列九卿,名位都在王莽之上,成为王莽的最大竞争对手。王莽为了击败对手,他处心积虑地搜集到淳于长的罪过,通过王根向皇太后王政君汇报,淳于长伏法受诛。三十八岁的王莽“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王莽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想要使自己的名誉超过前人,便不知疲倦地克己奉公,聘请许多贤良充当办事人员,将皇帝给他的赏赐和封邑的收入全都用来款待士人,自己更加俭朴。他的母亲生病时,满朝公卿大臣都遣其夫人前往探视。王莽的妻子短衣布裙迎接,以致这些贵夫人都把王莽的妻子当做他家的奴婢。

王莽辅政一年之后,成帝驾崩,哀帝刘欣即位。由于哀帝外戚随着新皇帝的登基大量地涌进朝廷,与王氏外戚集团争权夺利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王太后为了维持政局的稳定,便下诏让王莽离职就第。王莽心里很不愿意,但又不敢违背姑母王太后的旨意,只好上表乞退,哀帝不敢得罪王莽,便下诏挽留。于是王莽依然掌握着大司马、大将军之印。

但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姬的外戚集团已公开向以王莽为代表的王氏集团挑战,高昌侯董宏上书提出了“母以子贵”,“丁姬宜上尊号”的奏议,以取媚于哀帝及其母族。

王莽立即反击,他亲自出马,纠合大将军师丹弹劾董宏“误国不道”。后来,未央宫内举行宴会,内侍安排傅太后坐在太皇太后旁边,王莽知道后,下令撤去傅太后的尊位,并指出原因是她只是藩王太后,没有资格与太皇太后平起平坐。傅太后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恼火,拒绝参加宴会,于是更加恼恨王莽,王莽再一次上递辞呈,想向傅太后证明自己权倾朝中,是不好对付的。但这一次王莽万万没有想到,哀帝果真来了个“顺水推舟”,给王莽加上一些虚假的荣誉和给一笔丰厚的赏赐,让他在京中闲居。三年之后,又借故遣他到自己的封地南阳。从此,他闭门不出,开始了为时六年的蛰居时期。

哀帝为了进一步打击王氏外戚集团,下诏令王根离京,把王商之子、成都侯王况免为庶人,同时还罢免了王根和王商引荐的官吏。一时王氏外戚集团的朝廷势力大大削弱了。

王莽不甘心失败,他身居南阳,眼观京师,犹如一只双爪按地的猛兽随时做好搏击的准备。他在南阳结交各级官吏,又不失时机地猎取名声。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了一个奴仆,王莽责令王获自杀。王莽对新都相孔休百般拉拢。使他赢得了忠于朋友、爱护奴婢的声名。而王莽的党羽们不断为王莽喊冤叫屈,为他重返庙堂大造舆论。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贤良周护、宋崇等借日食对策,向哀帝上书,为王莽大唱赞歌。哀帝鉴于舆论压力,只得以“侍候元后”的名义让王莽重返京师。到第二年六月,哀帝病逝,没有子嗣继承皇位,傅太后和丁太后都已去世。

太皇太后当天坐车前往未央宫收取御玺,派遣使者飞快去召见王莽,并把军政大权委以王莽,王莽重掌大司马、大将军之职。王太后和王莽立中山王刘衍为帝,王太后临朝,王莽以大司马名义独揽大权。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罗织罪名迫令孝成赵皇后、孝哀傅皇后自杀,并把丁、傅两家外戚及其亲族一律赶出京师。又积极拉拢大司徒孔光,提拔孔光的女婿甄邯担任奉车都尉。凡朝中大臣不为王莽所用者,皆捏造罪名予以打击。即使是他的叔叔王立,王莽也不放心,他挟持元太后打发王立回到自己封地去了。

从此以后,朝廷上下对王莽的所作所为,几乎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王莽开始实现他更大的野心。他指使他的党羽向王太后邀功:“太后委任大司马王莽决策拥立新皇帝,从而安定了国家。以前的大司马霍光有安定国家的功劳,增加封邑三万户,并且规定子孙可以原封不动地继承他的爵位和封邑,比照萧相国一样。王莽应当比照霍光的成例受封。”王太后询问三公九卿的意见,大家异口同声地要封王莽为“安汉公”。王莽上书把功劳归结为自己与孔光、鄄邯等集体的功劳,并要求将他们加以赏赐,而不要归功于他自己。于是,王太后下诏赐封,王莽托辞害病不受。后来在王太后和大臣们的要求下,王莽受封安汉公,并出任太傅,其他一切依照汉初萧相国成例。这一天,王莽装作诚惶诚恐的样子,不得已才上朝接受策封。他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和太傅的职位,却辞谢了增加封地和规定子孙后代可以原封不动地继承爵位、封邑这两项赏赐,并假惺惺地发誓说,只有全国老百姓都丰衣足食了,他才考虑接受赏赐。

王莽名为安汉公,而在骨子里却怀着急不可耐的篡汉的热望。但王莽毕竟是聪明人,表面上他还是千方百计地追求安汉公的荣誉。为了取得人心,王莽建议朝廷恢复了一批汉宗室后裔的王位,封汉兴以来的功臣后裔为列侯、关内侯。

又上尊宗庙,增加礼乐,下惠百姓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

对于姑母太后,王莽总是不厌其烦地用歌功颂德的办法讨她欢心。同时,又以保护健康的名义,悄悄地承袭元太后的权力。他指使其爪牙上书王太后,说太后至尊,不宜操劳过度,一些小事就不必亲自处理。因此王太后便将考核官吏的大权交给了王莽,这样一来,他的权力和国君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