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说影
18781000000009

第9章 《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还是《英雄》放映的时候,有一种论调就在四处流传,那意思是说,即使《英雄》有再多的问题,它的功劳也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因为它创造了国产电影史无前例的票房记录,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国产电影市场就是被它拉动起来的。

没有人追究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据本市一家与张艺谋合作密切的报纸报道,《十面埋伏》制片方在回应媒体质疑的时候透露:“进入2004年,这种严峻的形势非但没有改善,上半年国产影片的观众人次和票房都呈下滑趋势。”这个制片方质问:“国产电影真的到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境地了吗?”

这有点儿像“此地无银三百两”。

假如真像张伟平说的那样,《英雄》培植了“喜欢我们国产影片的广大观众”,那么,这些观众究竟“埋伏”在哪儿呢?不会都等着看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倒印证了一种说法:有人将张艺谋的电影等同于中国电影,那逻辑就是,不看张艺谋的电影,就是不爱国。十分了得!

但我仍然怀疑,这是张伟平和张艺谋的商业谋略。为了给《十面埋伏》铺平道路,他们甚至不惜以一种健忘的方式,自己拆穿《英雄》的西洋镜。不这样的话,《十面埋伏》又如何“有利于拉动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国产电影市场”呢?

这样的许诺如何兑现?因为无人追究,也就可以信口开河。

但是,7月16日我在影院观看《十面埋伏》,当影片放映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预感到,更多的、被《英雄》所培植的、“喜欢我们国产影片的广大观众”,可能要背叛张艺谋和张伟平了,他们不会使《英雄》的业绩再次重演了,很多人都不会去看《十面埋伏》乃至以后张艺谋的影片了。因为,第一批观众的口碑,对《十面埋伏》来说是致命的,所有来自制作方的对《十面埋伏》的肆意吹捧,这时都将不攻自破。

《十面埋伏》让观众大失所望,与影片的艺术品质无关,至少,从《幸福时光》和《一个都不能少》开始,张艺谋就已经背叛了电影的艺术精神和艺术良知。

现在还与张艺谋谈艺术,倒显得我们有些不识时务。按照某位学者教授的说法:“《十面埋伏》是继《英雄》之后的又一次规模化商业性动作。它意味着中国电影大投资、国际化营销策略的渐入门径。张伟平和张艺谋通力合作所体现的生产力转型,既是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的一次跨越,也是张艺谋导演生涯的阶段性标志。”

但是,由于张伟平和张艺谋从一开始就把更多的功夫用在了影片之外,倒使得这一次“规模化商业性动作”做得并不漂亮。如果商品本身属于“假冒伪劣”,“国际化营销策略渐入门径”又如何呢?市场营销难道就是将观众骗进影院了事吗?教授心里肯定比我们更清楚。

事实上,《十面埋伏》是一部制作十分低劣的商业片,指望这样的影片来救市,只能是水中捞月,镜里谋花。张艺谋有一种说法,他说:“对我而言,三五分钟的精彩能够打动观众就足够了,剩下的内容无论别人批判得怎么体无完肤对我都是无所谓了。”按照他的标准,《十面埋伏》也许应该算作优秀影片吧,因为,牡丹坊里,盲妓小妹的那场甩袖舞,确实非常精彩。长袖飞舞,鼓声震撼,我的脑海中还真的浮现出“一舞剑器动四方”的豪荡感激。

然而,张艺谋有他的标准,观众也有自己的标准,观众不会认同一部电影只要有三五分钟的精彩就算成功的说法。如果是这样的话,电影与一个漂亮的广告或MTV又有何本质区别?看过影片的观众应该知道,这一点倒是被张艺谋说着了,除此之外,《十面埋伏》的确是乏善可陈。它的一些硬伤甚至是十分拙劣的,尤其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张艺谋对影片的驾驭已经到了搞笑的程度,故事的编排极为随意,对故事和人物的行为逻辑也毫不顾及。影片放映过程中,观众不断笑场,原因就在这里。张伟平说:“如果你看《十面埋伏》不哭的话,来找我。”不知道他说这种没味儿的话,究竟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