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论语(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书系)
18840500000001

第1章 学而篇第一

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⑤?”

【注释】①子曰:子,古时一般用以尊称学问渊博、德行优异的男子。《论语》中的“子曰”的“子”一般是指孔子。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据相关统计,曰:“《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②习:本义是鸟儿练习飞翔,此指温习、实习。按钱穆的说法,所谓“时习”可从三个方面解释。一指的是年岁。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以年龄为时。二指的是季节。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以季节为时。三指晨夕。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③说:通“悦”,高兴。④知:理解。人不知,指不能获得别人的了解或理解。愠(yùn):怒,怨气。⑤君子:一般指道德高尚、修养优异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常练常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你也没怨气,不是君子的品德吗?”

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矣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生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⑦!”

【注释】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②孝弟:孝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通“悌”,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③犯:冒犯。④鲜:少。⑤务本:务是致力于,本是树干,引申为根本、基础,这里指道的根本,指孝悌。⑥道:指仁之道。⑦与:通“欤”,叹词,《论语》的“欤”都写作“与”。

【译文】有若说:“为人孝悌而喜欢冒犯长者的人,少得很;不喜欢冒犯长者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孝悌这个为人的根本,根本确立了,仁爱之道自然就会了。孝和悌,才是仁爱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曾子曰③:“吾日三省吾身④:为人谋而不忠乎⑤?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⑥?”

子曰:“道千乘之国⑦,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⑧,使民以时⑨。”

【注释】①巧言:虚伪的好的言语。巧,本义指好,此指虚伪的、装模作样的好。令色:令即善,色指面貌,即伪善的面貌。②鲜矣仁:仁心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鲜,少。钱穆曰:“不曰‘仁鲜矣’,而曰‘鲜矣仁’,语涵慨叹。或本作‘鲜矣有仁’,义亦同。”朱熹《论语集注》曰:“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③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④三省:三表多次,省即自我反省。此处列举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易引起对“三”的误解。但也有学者认为“三”即指这三个方面的问题。⑤谋:谋事,办事。忠:此指竭尽自己的身心。所谓“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只要自己竭尽身心,就是表现了忠心。⑥传:老师传授的知识。⑦道:治理。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⑧爱人:爱指仁爱,人指士大夫以上的人。⑨使民:役使民众。以时:按照农时,古代以农耕为主。

【译文】孔夫子说:“花言巧语而又伪善多变的人,没什么仁爱心。”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帮别人谋事是否忠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守信用?学的东西掌握了没有?”

孔子说:“统领一个千乘的邦国,要做到尽职尽责又讲信用,节俭而又关爱百姓,役使民众要按时节恰到好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①,泛爱众②,而亲仁③。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④。”

【注释】①谨而信:谨慎而信实。②泛:广泛,普遍,又作“博”解。③亲仁:亲近喜爱有仁德的人。④文:文献资料,指古之遗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年长的人,谨慎又诚信,博爱众人,亲近仁爱的人。这些都切实做到了,还有精力,就应学习文化。”

子夏曰①:“贤贤②,易色③;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⑤,言而有信⑥。虽曰未学⑦,吾必谓之学矣⑧。”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②贤贤:指以贤德之心对待那些贤才。③易色:指不重容貌。易指看轻,色指容貌。此句大致可理解为敬重贤妻的美好品德而不在乎她的外貌(并非不介意仪表言行)。刘宝楠引用宋翔凤的话说,此句犹是指夫妇关系而言。有学者认同,认为这一句专指夫妇而言,全章四句分指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者。也有学者认为此处之“易”指的是改变,是生成了尊重贤者之心而改变去除了好色之心。清代学者王念孙认为,此句与《礼记·坊记》所引孔子“好德如好色”之言论多有相通之处。④致:献纳、委弃。⑤交:交往,往来。⑥言而有信:说话诚实而讲究信用。指的是一个有诚信的人。⑦虽:即使,尽管。曰未学:(谦虚地)口头上说未曾学到什么。⑧学:学习达到了一定的造诣。

【译文】子夏说:“以贤德之心对待那些贤才,而不注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国君,能够鞠躬尽瘁;和朋友交往,说到做到。虽然这样的人没有拜师而学,我敢肯定他已学到家了。”

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②;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友不如己者⑤。过,则勿惮改⑥。”

曾子曰:“慎终⑦,追远⑧,民德归厚矣。”

【注释】①重:厚重,厚道庄重。②威:威严,威信。此句言人不厚道庄重,则失威严,没威信。③固:固执。④主:以……为主。⑤无:没有。友:朋友。⑥惮:害怕。⑦慎终:慎即慎重,终即人死去,丧尽其礼。⑧追远:追即追祭,远即远祖,祭尽其诚。

【译文】孔子说:“君子行为举止不厚道庄重则没有威严;能专心研究学问,就不会犯固执的毛病。凡事应尽心尽力而又讲信用。没有朋友不如自己的(即朋友总有超过你的地方)。有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周到地办丧事,诚心诚意地追祭远祖,民风就变得厚道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闻其政③。求之与④,抑与之与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⑥。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⑦!”

【注释】①子禽:陈亢字子禽。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②夫子:做过大夫的人才可叫夫子,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故称夫子。至于:到达,抵达。是邦:某一个国家。邦,国度,国家。③闻:了解,熟悉。政:国家政事。④求:求取得来,特意打听得来。⑤抑与之:或者主动告诉他。⑥温:温和。良:和善。恭:恭敬庄重。俭:节制。让:礼让谦逊。以:而。得之:得知当地政事。⑦其诸:或者。异乎:异于,和……有所不同。人:他人,别人。

【译文】子禽问子贡:“孔子到了每个诸侯邦国,一定了解那里的国情,是他老人家向别人问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道:“老师凭借他温良恭俭谦让的品德得到他想了解的情况。老师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或者不同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①;父没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③,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④。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⑤。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①“父在”两句: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其”指儿子。说的是父亲还健在人世的时候,做儿子的不能独自处事,所以是对其志向予以观察;二,“其”指父亲。说的是父亲在世时,作为儿子的不能自主自专,应当顺从父亲的志向。②没:通“殁”,死。③三年:古人丧期为三年,故指丧期。父之道:父亲生前的行事规矩。④和:恰当,适当。⑤小大由之: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

【译文】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观察一个人的志向;如果当其父亲去世了,就要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在父亲丧期内都不改变父亲生前的行事规矩,就可说尽孝了。”

有子说:“礼的作用能达成和谐就可贵了。以前的国君之道,礼是最美好的,大事小事都依礼而行。礼也有做不到的,为和谐而和谐,不依礼法节制,也不可能做到和谐。”

有子曰:“信近于义①,言可复也②。恭近于礼③,远耻辱也④。因不失其亲⑤,亦可宗也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⑦,敏于事而慎于言⑧,就有道而正焉⑨,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信:信守诺言。义:台湾学者毛子水曰:“义,是合理的意思。”一般可理解为公正、合宜。②复:实践诺言。③恭:态度恭谦,言行庄重。④远:读作yuàn。避免,远离。⑤因:依靠,凭借。失:失去,失离。亲:亲人,或曰可亲之人。⑥宗:主,可靠。⑦求:过分致力于。居:居处,居住。安:安逸舒适。⑧敏:快捷。⑨就:靠近。有道:朱熹曰:“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所共由者也。”钱穆曰:“有道,言有道德或道行之人。”正:匡正。

【译文】有子说:“信用合符道义,诺言才能实现。恭谦合符礼节,才不会受辱。依靠的都是亲近可靠之人,这个人也就可尊崇和可靠了。”

孔子说:“君子对生活方面不要太奢侈,住的地方不要过分安逸,做事不拖沓,不乱说话,接近有道的人,改正自己的缺点,就称得上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②,何如③?”子曰:“可也④;未若贫而乐⑤,富而好礼者也。”

【注释】①谄:阿谀。谄媚。钱穆曰:“谄者谄媚,卑屈于人。”②骄:骄傲,骄横。钱穆曰:“骄者矜肆,傲慢于人。贫多求,故易谄;富有恃,故易骄。”③何如:设问句,意思是你怎么看。④可也:这样尚可,这样也还算可以的。⑤贫而乐:皇侃本为“贫而乐道”,正平本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引此句亦作“贫而乐道”。一般认为有“道”较好,与下一句之“礼”相对而言。乐道,乐于遵循圣贤之道。

【译文】子贡问:“贫穷但不谄媚,富有但不骄傲,你觉得怎样?”孔子说:“还算可以,但不如贫穷仍能乐道,富有还讲究礼节。”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其斯之谓与③?”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⑤,患不知人也。”

【注释】①切:磨骨制工具的工艺,指用刀切断。磋:制作象牙制品的工艺,用锉锉平。②琢:制作玉器的工艺,用刀雕刻。磨:制作玉器的工艺,磨光。《诗经》这两句诗,成为成语许久了。有学者对这两句提出两种解释:一是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的材料的加工,不加工则不成器;二指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义。③其斯之谓与:大概就是说这样的意思吧。④诸:之于,之指子贡。往:过去的事。知来者:能够推理出其他方面的事情。与本书《述而》篇所言“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多有相通。⑤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不了解自己。

【译文】子贡问:“《诗经》说:像制骨那样用刀切割,像制象牙那样用锉子锉,像制玉那样雕刻,像制石那样磨得发光。大概就是说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才可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事情的一个方面,你能推演出其他的方面了。”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