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诗经(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书系)
18841400000003

第3章 召南

甘棠

蔽芾甘棠[56],勿翦勿伐[57],召伯所茇[58]。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59],召伯所憩[60]。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61],召伯所说[62]。

【品评】《诗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左传·定公九年》引君子曰:“《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扬雄《法言·先知》说:“召伯述职,蔽芾甘棠,其思矣夫!”因历史上周初的召公奭与周公旦同时,名气更大,故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将此诗本事误置于燕召公奭。言:“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北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其实文献中召公奭只作“召公”“召公奭”“燕召公”,无称作“召伯”者。且召伯虎东南征淮夷、南征楚至江汉流域,同《诗序》所说“召伯之教明于南国”之说也相一致。则本诗是歌颂、怀念召伯虎即召穆公之作无疑。而《说苑·贵德》《汉书·王吉传》《白虎通义》之《公侯》《巡守》并承《史记》之说,后之学者风从,几成定论,至今仍有不少学者持误说论此诗。此首先须明了的一点。

召伯虎是西周末年厉王、宣王时代卓越的政治家,在周厉王使得王室分崩离析、人民怨声载道、周边部族不断侵扰的情况下,他和睦宗族、安定国内、消除外患,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个短暂的中兴局面。《国语·周语》载其谏厉王之文字,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语已成历代开明政治家常常引用的名言。他还是一位诗人,《诗经·小雅》中的《常棣》《伐木》《天保》,《大雅》中的《假乐》《民劳》《荡》《江汉》《常武》都是他的作品,他利用宴饮赋诗来消除宗族间的矛盾,鼓励大臣为振兴周室献力。所以,在西周末年、春秋初年,人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怀念。

本诗写人民对召伯虎的怀念之情不是用直接赞颂的办法,也不是正面表现感情的办法,而是通过对召伯虎曾经休息其下的一棵树的关心与爱护来体现,表现出了广大人民对召伯虎的普遍的、长久的感念。清末顾广誉《学诗详说》说:“不言爱其人,而言爱其所茇之树,则其感戴者益深;不言当时之爱,而言事后之爱,则怀其思者尤远。”真善读诗者之言。诗的三章每章的开头都是“蔽芾甘棠”,一方面充满了赞扬、热爱之情,说明所有的人都是对这棵树很爱护的,所以才十分茂盛。另一方面,这棵高大茂盛的树似乎成了召伯虎的象征,人们对它也充满了敬意。

诗中对于爱护甘棠所强调要禁止的行为,三章中只换一字:每句都强调“勿翦”,即不要折损。“伐”“败”“拜”(扒)是分别从三种具体行为上说,体现出爱护备至。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他诗炼字一层深一层,此诗一层轻一层,然此轻愈见其珍重耳。”也看出了表现上的特点。

以上这些都是很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也仍然带有民歌重章叠句的特征,明白,通俗,顺畅,毫无雕饰的痕迹,真可谓天籁。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以为此诗为“千古去思之祖”。

行露

厌浥行露,[63]岂不夙夜?[64]谓行多露。[65]

谁谓雀无角,[66]何以穿我屋?[67]谁谓女无家,[68]何以速我狱?[69]虽速我狱,室家不足![70]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71]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72]虽速我讼,亦不女从![73]

【品评】本诗写一个女子抗议有权势者迫其做妾,将其告到官府。本诗不是一般的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而是抗拒强暴,抗拒有权有势者以权力逼婚,其主题与汉乐府《陌上桑》及《孔雀东南飞》后部分所表现相近,但诗中女子义正词严,毫不屈服,其凛然不可犯之气概,更为突出、鲜明。

本篇十分强烈的反抗精神,不仅表现在后两章中女子义正词严的反问句和强烈果断的态度上,还表现在第一章对现实社会具有概括性的批判上。

道路是人人要走的,而露水却可以将整个道路濡湿,有时你想要避免被沾濡都避免不了。所以,“厌浥行露”就有祸患之来躲也无法躲的意思在内。“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表现了诗人这一方是尽量谨慎行事,避免招致麻烦。这一章通过比喻,展示了一个不平的世界,并表现了小心做人的态度。

第二、三章从思想上来说紧承第一章。“雀角”“鼠牙”,也就是诗人所慨叹、愤懑的“厌浥行露”,只是落实到自身的具体事情上来说。你有势、有财,但我不羡慕、不稀罕、不要求,你何必来强加于我!前两句承第一章,语较笼统。而“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便触及具体事情。因有前面的铺垫,故反问十分有力。“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你即使靠钱财势力告我到官府,我也不会去给你当妾。果断决绝,毫无妥协之意。第三章略易数字,重复一遍,进一步表现女子态度坚强。可以说,这首诗塑造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坚强果敢、不畏强暴的女性抒情主人公形象,她闪耀着正直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主义光芒。

本诗是一篇愤慨之辞,先概括言之,后以反问和誓言为继,既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含义深刻而语言简洁有力。以第一人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思想鲜明、性格突出的女性形象。

本诗每章有四句集中的五言句,因此在我国诗体发展史的研究中,常常被提及,可以看出,当时五言诗已被人们自由运用,只是未留下纯粹的五言之作。

摽有梅

摽有梅[74],其实七兮[75]。求我庶士[76],迨其吉兮[77]!

摽有梅,其实三兮[78]。求我庶士,迨其今兮[79]!

摽有梅,顷筐塈之[80]。求我庶士,迨其谓兮[81]!

【品评】这是一首待嫁女子担心青春易逝,希望能够及时而嫁的诗。采梅子时即兴而发的一首情歌,由成熟的梅子已落地,树上越来越少,想到自己已年龄不小,希望有青年男子早日来求婚。《诗序》:“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蔡邕《协初赋》:“葛覃恐其失时,《摽梅》求其庶士。唯休和之盛代,男女得乎年齿。婚姻协而莫违,播欣欣之繁祉。”本诗由眼前所见的落地梅子起兴,表现主人公急切而爽朗的情怀。诗中女子可能已过适婚年龄,因此迫切希望与“士”成婚。初言梅子落地,然仍有七成未落,以兴女子可能迫近或到了适婚年龄,希望“庶士”择吉备礼,莫误良辰。继言梅在树者只有三成,女子心中已非常焦急,不愿再等候来日。最后说梅已落尽,过了婚时,期望“会而行之”。《毛传》:“三十之易,二十之女,礼未备则不待礼会而行三者,所以蕃育人民也。”可见按照古代礼制,婚姻大事必须择吉备礼来办理,然而若男子过了三十岁,女子过了二十岁,便可不必循礼而成婚,即《周礼·媒氏》所谓“仲春之月,会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会者,罚之。可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三章情意一章迫似一章,正反映了女子待嫁心情的迫切。陈奂《传疏》:“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指出了借梅起兴的另一个原因。这里所表现出的感情是自然的,所表现的愿望是正当的,合于当时的礼仪。明代钱琦的《钱公良测语》中说:“《摽梅》直言其意,无顾忌、无文释,此妇女明洁之心。”说得很对。这首诗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对道学家们极力鼓吹、维护的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禁锢男女青年交往沟通的规程无疑有很大的冲击作用。

这首诗描写女子急嫁的心情,对后代同类题材影响很大,如《古诗十九首》中:“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又乐府诗《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均可看出《摽有梅》的影子,只是或含蓄,或明朗,不似这首诗的质朴动人。牛运震《诗志》评曰:“此自女子之情,诗人为之写其意耳。开后世闺怨之祖。”

小星

嘒彼小星,[82]三五在东。[83]肃肃宵征,[84]夙夜在公,[85]寔命不同。[86]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87]肃肃宵征,抱衾与裯,[88]寔命不犹。[89]

【品评】本诗抒发了服侍于君王、贵族的小吏连夜奔波的怨恨的情绪。《毛诗序》认为本诗是写贱妾进御于君。但从诗本文看不出这一点。“征”指较长路程的行走,故洪迈《容斋随笔》卷十说此诗“是咏使者远适,夙夜征行,不敢慢君命之意”。程大昌《读诗质疑》也说:“此为使臣行役之诗。”姚际恒《诗经通论》引章俊卿之说:“小吏行役之作。”又举旧说之三不类、三不通。如说:“前人之以为妾媵作者,以‘抱衾与裯’一句也。予正以此句而疑其非。何则?进御于君,君其无衾、裯?岂必待其衾、裯乎?众妾各抱衾裯,安置何所?”他认为诗中的“抱衾与裯”同于《小雅·北山》中的“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方玉润从之,以为“小臣行役之作”。姚际恒、方玉润之说是。由诗中“抱衾与裯”一句看,理解诗的抒情主人公为侍奉国君、贵族的小臣,较为适当。

此诗每章前两句,即朱熹所谓“赋而比”。因为“宵征”,故写及黎明前征行中所见。但不写其他,而特以流动的小星与不动的参、昴作对比,则是有比喻意义的,前人均未注意到。“嘒彼小星,三五在东”“嘒彼小星,维参与昴”,均是前句以小小流星比喻自己的辛苦奔波,不得停息,后句说那天上的参、昴常在一起,从来不动。言下之意,自己像那小流星一样,而那些王公大人光曜射人,永在其位。从诗中“抱衾与裯”来看,应是从事服务性工作的小官吏。

诗中说“寔命不同”,将自己的辛劳不息归之于天命,但从对自己遭遇细致的描述中,流露出诗人不满与怨恨的情绪。

本诗共两章,每章五句,用交韵的形式:二、四、五句押韵,一、三句押韵。交韵体现了当时诗歌押韵的基本形式,而第五句为末句,也随第四句押韵,稍显急促,表现了激动的情绪。而一、三两句本不可押,但都居于一组韵句的首句位置,也押了同二、四、五句相近的韵,因而能体现出音乐美,显得音韵急切,与所表现情绪一致。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90]白茅包之。[91]有女怀春,[92]吉士诱之。[93]

林有朴樕,[94]野有死鹿。白茅纯束,[95]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96]无感我帨兮,[97]无使尨也吠。[98]

【品评】本诗写一对青年男女在野外相遇而恋爱的事。细品全诗,两人此前应已在相爱,诗中所表现。一是说明这个男子对女子有吸引力;二是说这个男子为了追求这个女子,尽快去准备聘礼。古代婚礼以鹿皮为礼,所以写青年男子去猎鹿。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的婚俗。

本诗共三章。第一、二章用重章叠句之法,说明了诗中两个人物的身份和情感关系,男青年到林中猎获了向姑娘家正式求婚时要献的聘礼鹿,并用白茅包起,砍得了聘礼仪式中用的朴樕,也用白茅捆起。姑娘呢,早被这个青年男子所吸引,因而,她到男子回来的路上去接他,两人的高兴尽在不言中。第一章是从女子眼中所见说,故言“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第二章是从男子角度说,故说“有女如玉”。

第三章情节上紧承上两章,但却以女子第一人称的方式表现。由女子的话中可知,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爱,实不能自已。他认为万事齐备,婚事一定会成,因而求肌肤之亲,所以姑娘说:“你不要慌慌张张动手动脚,也不要动我的蔽膝。”双方一个拉拉扯扯,一个推拒,像打架一样,旁边站着的猎狗误以为这姑娘是主人攻击的对象,所以也双目紧盯,向她吠了起来。所以姑娘说:“不要让你的猎犬再叫了!”真是一幅生动的春情画。而第三段的三句自白,抵得过数百字的描述。三章言外之意无穷,而过去的解释多简单化,以为是一对青年男女偶然相遇,男子向女子表示友好和求婚,实失去了很多风俗和情感方面的言外之意。

这里要特别说的是:青年男子急不可耐向姑娘提出亲近,既合于其年龄、情感发展及求仪程序发展的实际,又体现了姑娘善意地拒绝时的纯真与端庄。则江汉流域在春秋时代确实也受到周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