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返璞归真说教育
18856300000001

第1章 美好的瞬间,会成为很多人永远的记忆

——李镇西作品序

吴 非

李镇西老师把近年的文章汇集出版,希望我能写个序。认识镇西老师十多年了,他一直勤奋地工作和写作,令我钦佩。镇西老师热爱教育,富有激情,他的工作负担比我重,社会活动头绪多,但他精力过人,每日一文,有时清早到学校,车停在校门口,先写一阵;也常“高空作业”,在飞机上写。这类经历,我是不会有的。我不知道他何以不感到累,也许个中有乐,不以为苦吧。我患病,镇西几次到南京来看我,用句套话——我们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作了坦率认真的对话,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之所以在许多问题上能有共鸣,是我们都为基础教育的状态感到忧虑,同时,我们都敬重常识。

很多教师有了一段教育教学经历后,可能会发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往往在于他对常识的态度,在于他个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管遇到什么复杂的情况,遵守教育常识,至少不会犯错误。然而当下的教育,往往是“反常识”的处于强势,常识需要“坚守”,而且要付出代价。守护常识,也需要胆识。在《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一文中,镇西老师质疑“校校有特色”,认为违背了教育常识。他批评假科研,“我们现在的确有的学校是为科研而科研,有一种‘课题崇拜’情结,喜欢申请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种课题,似乎课题越多学校就越有档次”。确如其言,在很多学校,都有老师揭露这种“伪特色”和“假科研”造成的危害。——“特色”是上级领导要求的,故而没有也得硬造一个;“科研”则只是制造垃圾:开题兴师动众,结题公关宣传,过程是最弱的,报告七拼八凑。这样的“特色”和“科研”把学校和教师都害了。然而这个体制逼着你,驱赶着你加入,这是很多坚守常识的校长教师最痛心的事。

镇西老师对教育界的浮躁也一直忧心忡忡,他在《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一文中所谈的,也全是常识。我们都曾质疑“打造名师”的提法。所谓名师,一定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然出现的,不但名师无法“打造”,“名校”也不可能“打造”,“教育模式”也不可能“设计”……推而广之,一名真正的“师”,也不可能“培养”、“培训”出来。看那些合格的教师,无一不是自己学出来的,无一不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现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统计学校政绩时,会提及“培养”了多少多少“特高级教师”,这些提法,过些年有可能成为笑话。

同样,镇西老师也经常地反思教学观学生观,比如,《何必一定要有“教育意义”》一文,批评陈旧的教育观,反对动辄对学生讲“教育意义”。诚如其言,“意义”讲多了,学生不堪重负。教育是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接受清规的忍耐。镇西老师说:“如果一定要说‘教育’,那我们也完全可以把教育的内涵理解得丰富一些广义一些。学生是否受到了‘教育’的标志,不仅仅是提高了什么什么认识,或获得了什么什么启发,还应包括心灵更加宁静,胸襟更加旷达,眼睛更加清澈,耳朵更加灵敏,触觉更加细腻,体格更加健壮,感情更加丰富,幻想更加奇特,思绪更加飘逸,情怀更加浪漫……”也就是说,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人之所以成为人,“我”之所以成为“我”,需要的是教育开启心智和感官,而不是把人“训练”为机器。

李镇西老师能在全国有这样的影响,除了他的胆识和工作的激情,还在于他一直生活在校园里。我这样说,是想到一些教育名人的理论研究脱离了校园,脱离了课堂,脱离了学生的心灵;他们不知道课堂上发生了什么,不知道老师们在想什么,不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而这些对镇西显然不是问题,从他的文章可以看到,他的情感和思维一刻也没有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和学生。

多年来,镇西老师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他的每日“五个一”(上好一堂课,找一个孩子谈心,思考一个教育问题,阅读一万字的书,写一则教育随笔),看起来不难,可是多年如一日,就是难事;当了校长,更是难上加难。但李镇西做到了,这是他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走出的一条路。镇西老师影响了一大批教师,正是有他们在基层学校的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的人道精神,在教师成长过程中有了更加积极的意义,无数的学生得到比较正常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能记得一千七百多位学生姓名,我看镇西老师的博客,他能记得那么多学生的故事,保存学生的作文、各种照片,他长期和学生保持友情,实在很难得。这就是“把人当人”的教育。按世俗标准,镇西老师的学校称不上名校,他说:“我和我年轻的同事们,面对的是好多学校不喜欢的孩子——当地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弟。”可是,我去武侯实验学校,所到之处,所有的学生都面带笑容地对我说“您好”,这是我在很多名校没有的待遇。陪同的老师说,孩子们进学校时,有些顽劣,不懂事;经过三年初中教育,他们能习惯地对人说“您好”、“谢谢”和“对不起”了。我当时就非常感慨,在当下中国,这已经是很好的教育了。

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做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曾有位女生给他提意见,批评校长没看完各班的体操比赛就中途离场(虽然镇西的退场是因为赶去开会,但他仍然感到内疚)。学生能直言不讳,这说明学生爱学校,说明学生敬重教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而不是驱赶他们做唯唯诺诺的奴才。镇西有很多文章介绍学校的老师,通过他的文章,武侯实验学校很多老师的工作和创新为社会所知。《让普通老师成为学校的名片》一文中,镇西介绍了他的管理观念——“教师的成长,是我当校长成功的唯一标准”。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善于学习,他们理应在教育教学中有很多发现的愉快,同样,他们可能比一般人更能体验教育的艰难。唯其如此,教师才真正地具备职业素养。一所学校有一批把教育教学当作使命的教师,比成就一名校长更有价值。

在镇西老师的博客上,经常看到教师和学生的笑脸,看到学校里的欢乐场面,我想,这些美好的瞬间,会成为很多人永远的记忆。

是为序。

2013年9月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