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报告(第5辑)
18859300000001

第1章 国家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主持词】各位同学,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邓院长给我们作报告!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邓院长。邓院长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过,在广西当过出版局局长,在桂林当过市委书记和人大主任,可以说工作岗位不仅多而且每个工作岗位都十分重要。现在邓院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顶尖的研究机构,邓院长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有许多重要成果,在全国很多学校作过学术报告。今天邓院长是第二次到上海师范大学,报告题目是《国家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我们掌声欢迎!

——汪青松(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专家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邓纯东研究员)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国家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个主题对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学生来说都很熟悉,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重要工作是一个根本性的任务。习近平在著名的8·19讲话中提到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一个坚持两个巩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从国家意识形态的概念讲起。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党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我们的国家意识形态。

1.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国家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的概念我有三个方面的理解。第一个含义:现代国家都有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是现代所有国家的国家灵魂,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制度的根据。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的国家为什么是这样的制度?为什么不同的国家制度会相互区别?美国、印度、法国等国的国家制度与我们不一样,这是由不同的国家意识形态决定的。每个国家的宪法在确立国家根本制度、确立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时候,都有一个指导思想,都有一个国家灵魂在起作用。美国的指导思想是由美国独立宣言的基本精神来指导他们构建这个国家的制度体系。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初设计国家体制到1954年正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宪法》,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结合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些科学理论指导着我们构建自己的国家制度,而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制度,这就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灵魂。第二个含义:国家意识形态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我国十几亿人口,大家所持的价值观形形色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只要不违反宪法,不付诸行动危害我们的国家制度,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就允许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必然导致思想的多元。思想多元没有问题,但是在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里面,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代表国家意志的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第三个含义:社会存在着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判断是非、确定标准只能是国家意识形态。国家管理的规则只能以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作指导,当不同利益群体、个体产生矛盾是非的时候,评判根据只能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国家意识形态是国家制度的灵魂,是社会形形色色意识形态里面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辨是非、实施国家管理的依据和标准。国家意识形态既然有着这样的三层含义,我们现在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成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国家意识形态。

1.2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宣传、打造、维护国家意识形态

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宣传、打造、维护国家意识形态是当代世界所有国家治理的通行规则,是国家管理的共同规律。这种做法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这么做。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政权的力量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地球上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40多个主权国家都有宪法,所有的国家都通过国家宪法明确它的国家价值观,也就是国家意识形态,都明确在价值观念多元的情况下,国家宪法的根据是国家价值观。不仅用宪法明确它的地位,而且实际上所有的国家都用政权的力量来向全社会宣传自己的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用政权力量甚至是用政府的资源、公共财政力、金钱来宣传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过去为了服从“和平演变”战略的需要,美国、欧洲有的学者并不承认自己国家用政权力量宣传某种意识形态,他们认为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国家不该这么做,这是侵犯人权,干涉人的信仰自由,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随着现在交往联系的紧密,21世纪后国外有的学者转变了此前的说法,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赤裸裸地用政权力量向本国人民乃至本国以外的人民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推销自己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结论是,西方国家他们用政权的力量,通过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向本国人民向全社会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宣传、影响,做得甚至更到位。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动员政权的力量这是没有什么可以忌讳的。国外现在包括欧美国家左翼政党、研究机构、学校乃至一些西方国家机构、主流社会的重要团体与个人,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相当认可,对中国道路很有兴趣,有的在研究、有的在宣传、有的在打听。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鼓励我国学者以多种方式与之联系,进行宣传,发挥外国学者在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的作用。在对外宣传上,应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理论成果、当代中国的形象、制度原因是重点,也是外部世界兴趣所在。我们应对中国成就、道路进行理论总结概括,科学准确地反映党和人民这些年来奋斗、创造、经验所形成的概念、理论、观点。

1.3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惨痛的教训

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衰亡,是从放弃正确的指导思想开始的。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在苏共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强国之一。然而,这个执政74年的共产党却在一夜之间垮台,并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谷底,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现在,随着时间推移,随着诸多档案的公开,随着我们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事实真相的了解,越来越可以确认,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苏共在西方“和平演变”政策下,逐步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改革“新思维”,推出一套所谓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方案。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在这条核心原则的指导下,苏联在政治上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实行议会民主、三权分立;经济上否定公有制的地位,搞全面私有化,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终酿成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当时,苏联东欧国家都通过党中央决议,取消军队中的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教育工作,取消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党章中删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公开性、民主化的口号下放任鼓励国内外敌对势力诋毁、妖魔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肆无忌惮地宣传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理念,通过大量的文化传播搞乱民众的思想,颠覆全社会的价值观、是非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苏东国内、党的意识形态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动摇了,结果,在敌对势力进攻下,整个党就如鸟兽散,整个国家就土崩瓦解了。教训十分深刻。苏联是这样,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垮台的悲剧也完全是这样,都是从党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开始的。

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苏东共产党丧失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垮台后,并没有像这些国家当时许多人想像的那样,达到经济发展良好、国家综合国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状况。事实完全相反,多数的原东欧国家、原苏联现在独联体的10多个国家,都是综合国力持续下降,经济发展长期低迷,大多数人民生活没有改善,甚至下降。前不久,俄罗斯调查机构公布的民调显示,在独联体9个国家中,超过64%的35岁以上被调查者认为,当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更幸福。这就鲜明地告诉世人:苏东剧变,不仅导致了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的悲剧,而且导致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悲剧。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付出了惨痛代价。这个代价告诉我们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命运所系。

1.4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思想保证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成为被帝国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奴役的对象。为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努力和尝试:禁烟运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一次次失败了。中国人民用无数鲜血与生命的代价获得一个认识,即这些“主义”都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都不适合中国实际。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必须寻找救国的新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正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理论和科学道路。从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征程的伟大胜利,取得了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方面创造的辉煌成就,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结合中国实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明确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前途、道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不断克服和排除离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干扰,先后战胜了陈独秀违背中国革命规律的右倾机会主义,王明等人照搬照抄的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左倾”机会主义。在战胜这些错误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中国社会的实际、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势如破竹、蓬勃发展,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建立起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相适应的国家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这样的国体和政体使100多年来国家分裂、社会动乱的中国统一起来,使被奴役的广大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确保了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没收官僚资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同时,带领人民在中国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很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同时,不断排除对改革开放的干扰,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了中国道路的成功。

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制造大国。我们愈来愈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愈来愈接近100多年来仁人志士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正确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排除万难,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正确的领导,就是因为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并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在推动发展的实践中实行理论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100多年历史发生根本改变的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地位是百年来历史运行的必然的结果,其他的主义在解决中国前途命运比较竞争的过程中,都被历史所淘汰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由水深火热到振兴奋起走向富强的灵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能够解决中国人民命运的问题,能够解决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因而我们把它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国家的意识形态。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数革命先烈付出鲜血生命的代价选择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民走向美好未来的思想保证。

1.5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认清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对象和含义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确实做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适用范围。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只应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建设及党的各项工作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指导,共产党员以及党的干部应该在言行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党组织之外的广大非党员群众、青年,则不应要求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甚至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只是党章的规定,其他社会组织包括政府、司法部门以及群团组织等,都不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上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适用范围的主张是不全面的,是错误的。我们应让全社会明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准确对象和含义。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仅在思想理论工作、整个宣传文化工作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仅在党的建设、党的各项工作中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而且在整个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在一切国家政权机关活动中、所有非党组织活动中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点在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面已经有明确规定。《宪法》序言明确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适用范围是整个中国,是我们全部的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党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切实做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适用范围。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还有个正确的立场、方法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在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自己的工作始终。一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已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聚焦点,落实到了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落实到了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在面对错误思潮时敢于亮剑,唱响了中国舆论场的时代主旋律,给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增强了理论正能量。

1.6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和引导

应当承认,4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必然会导致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人们,因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不同,会偏好和认同不同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要这些不同的、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无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安全,不反对党和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不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允许其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存在各种错误有害的社会思潮,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包括:在政治上,反对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鼓吹政治多元化,主张搞资本主义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企图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反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鼓吹新自由主义,主张全面彻底的私有化,以消解公有制的主体和主导地位,建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张普世价值和思想文化多元主义;在社会建设上,主张公民社会,搞多元主体治理社会;在生活上,大搞消费主义,主张利己主义,消解集体主义。

这些错误思潮,说法不完全一样,但实质和目标指向是一样的,都是意图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关系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面对这些有害思想观点,我们绝不能糊涂,绝不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绝不能任由这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言论肆意宣传。允许其存在,不等于应该让各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与马克思主义一起平等竞争,不等于任其自由发展,更不等于鼓励和倡导其发展。对于上述“非马”无害的思想观点,要用马克思主义加强引导和指导。特别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而产生的各种认识、想法、诉求,我们要加强说服和教育工作,要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文化去感召群众,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导群众。这一教育引导的任务须臾不可缺失,一定要大力加强。我们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和斗争,揭穿其险恶用意,揭穿它们对于中国人民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美好前途的极大危害性。

同时,我们不能因为主张各类思想观点包容发展,就否定或影响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绝不能把市场竞争中不同主体的地位平等观念引申至指导思想领域,将各种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并列,在对人们行为的指导上理解为平等地位;更绝不能单纯地让各种社会思潮相互自由竞争,对人民特别是青年放任自由地发生影响。相反,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来引导非马克思主义观点。这是我们对待多样文化思潮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1.7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统一全党思想,教育全体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发展的新环境、新形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围绕实现这些任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内容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深刻。讲话精神反映了我们党对新环境、新形势、新时代特点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责任担当和不懈奋斗精神,阐明了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条件下,党实现新的伟大任务必须明确的理念、思路、任务与举措,体现了党对中国改革与建设经验总结的成果,达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最新最高认识水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是要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统一全党思想,教育全体人民。只有用这个科学理论统一全党思想,我们党才能真正保持自己的先锋队性质,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纯洁性,才能使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地代表全体中国人民整体、长远、根本的利益,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只有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全体人民,才能确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在利益多元、思想观念多样的社会条件下,不同利益群体,不同文化、民族、宗教,不同职业、行业背景的人们,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利益问题,解决利益矛盾,化解各种纠纷,构建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的坚定信念,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团结奋斗。

2.学生讨论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2.1坚持马克思主义要与实际相结合,以人为本,突出实践

特色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曾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的运用,是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增强,直接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挥引领作用的有效性。只有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才能建立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情感基础,使广大人民从心底里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要扎扎实实地予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情感上才能被更广大的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其引领作用才更有成效。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说明社会现实问题,及时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随着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不断提高,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维护自身权益、表达利益诉求、引起社会共鸣,成为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自觉且迫切的要求。只有在尊重和促其充分表达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对多样化社会思潮进行有效引导,使其达到群体与社会、局部与全局的统一,使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把解决好群众实际利益问题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杜绝各种错误思潮的滋生环境,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引领工作中的战斗力,实现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肯定和支持。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实际,我们要进行的相关工作还有很多,如关注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关注民众利益诉求,等等,对于这些问题,都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付诸实施,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优化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良性健康发展。

——陈瑶(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生)

2.2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国际挑战

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科技、文化、经济、军事、网络技术等各种优势,以对外交流、商品贸易、跨国投资等方式,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资本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思想文化及意识形态,其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内,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实现“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因此,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相当激烈的。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历来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西方国家从来都不允许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居于指导地位,更不愿意看到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所以,它们想方设法向我国兜售其“民主”“自由”“人权”“个人主义”等思想,大力鼓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相背离的社会思潮,妄图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不断向我国输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政治理念、主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妄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西方发达国家将通过强势经济、发达科技、信息渠道,直接向我国推行其法律规则与价值观念、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把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人权、宪政、博爱等堂而皇之地标榜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此外,它们还宣扬“所有制趋同论”“市场化趋同论”“价值体系趋同论”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关系、所有制、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差别越来越小,会逐渐走向质化,反映到思想观念上就会出现价值体系的一致性。显然,这种所谓的“趋同论”是在有意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之间的本质区别,企图混淆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明界限,其目的是用资本主义多党制取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以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全盘西化的局面。

——赵诗杨(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3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社会科学的制高点上,它是讲为劳动人民谋解放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光明正大的理论,是启迪工人阶级认识自己历史地位,寻求社会公平的思想武器,它反对用空洞的“博爱”“人道”掩饰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追求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这种科学理论与那些粉饰剥削制度、麻痹劳动人民自觉意识的理论究竟孰善孰恶是一目了然的。马克思主义不讲抽象的人权,主张建立实现人人权利平等的现实基础。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需要下工夫去研究的重大课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存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需要同它们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中,存在不同的理解和理论阐释,需要把其中正确的与不正确的观点区分开来。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包括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基础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和自信。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其理论成果的充分展开,必然呈现于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之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工人阶级维护自身权利的思想武器,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护自己、抵制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理论武器。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是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下工夫学习才能理解它的真谛,才能应用它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比欧洲晚了半个多世纪,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时候,全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并立志为之奋斗的人,不过几十人,正是在那几十位先知先觉的革命家带领下,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先进的思想武器,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革命队伍,在短短几十年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发展的历程说明:不学习、不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王怡(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凝聚全国人民的认同和共同信仰,达成社会共识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社会思潮发展的多样性及人们在思想认识领域的复杂性,都导致了党在引领社会思潮发展上必将是一个动态的、漫长的过程。党历来重视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方式上和手段上都应当采取创新的方式,增加其对民众的吸引力,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方法灵活多样,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战斗力。

当前,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思潮就必须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而言:首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实现理论飞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应当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精华,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把人类一切精神文明的优良成果吸收到我们的思想意识领域中,推动并促进我国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发展。其次,还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不能拘泥于现有的形式,要创新方式方法,增加教育内容的生动性,从而强化教育效果;同时,要想形成人们的思想共识,必须围绕人们的现实利益,从人们的现实需要入手,关注民生,注重实际工作,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只有跟实际相结合才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只有使人民群众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好处,才能更好地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信仰,维护社会稳定。我们要想科学合理地引领社会思潮,就必须关注社会思潮形成背后的利益问题。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多元,决定了社会利益的多元,进而决定了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发展,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投奔于不同的思想意识潮流中。我们只有妥善解决了跟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才能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群众中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中占据主动。最后,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的内容也要讲究民族的多样性,要充分尊重并深入挖掘民族特色。要将宣传方式从单一灌输式向专门多样化转变,除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外,还要善于利用手机、网络、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并要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贴近社会实际和群众的现实需要,运用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形式和形象的资料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让群众对抽象的理论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样,人民群众不仅理解起来不费劲,而且运用起来也是有例子可参照的。

——戚静(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5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传播到中国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不是把它作为一种学术流派,而是把它当作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来使用的。对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来说,完成救亡使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因此,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运用着重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和阶级斗争,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最牢靠的坚持,创新内容涵盖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要立足于我国正在做的事情,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改革开放实践,同时要从实践中调整、修改、充实理论,使理论更加符合国家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不可能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万能公式。运用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具体工作时,既要反对固守本本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只顾眼前的实用主义。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现实问题层出不穷,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在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逐步实现的。坚持“结合”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把理论当作凭空出现的抽象教条;经验主义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普遍真理,两者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分割开来。

马克思主义不是某种具体的政策,也不是通常的上级指示,更不是法令,不是简单的执行问题,而是指导问题:它提供基本理念、大的方向和基本原则,而不可能提供具体结论和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要因时因地因对象而不断采用新的实践方式,积极进行实践创新。实践创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彻底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来丰富发展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的一环。

——史佳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6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李大钊最早对我国大学生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养造就了一批最早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我国高校蓬勃开展起来。人的思想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在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始终掌握思想的引领权与话语权,这就必须从大学生信仰生成的最基本、最本质、最关键的问题出发,抓住影响其信仰生成的生理、心理、物质、精神等各方面的因素,深刻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具体来说,切实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高校本身来讲,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显性课程建设,又要重视渗透于高校方方面面的隐性课程建设,为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一个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对社会来说,应当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先锋表率作用。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尽量减少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负能量,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对家庭而言,要增强父母的使命意识、信仰意识、教育意识,增强家庭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只有高校、社会与家庭结成统一战线,才能形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最大合力。

其次,要更新髙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不断地从实践中吸取发展自身的营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虽然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只有在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来。为此,与时俱进地更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全过程;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人格、崇高理想的宣传与阐释要尽量使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三是不断更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

再次,开发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载体。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依托各种载体,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各种传统的文化载体、管理载体、制度载体,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各种新载体在不断出现,比如网络载体、电视载体、手机载体、微博微信载体等。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型载体,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比如,互联网作为当代新型媒体,具有生动直观、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充分加以利用;诸多红色电影、电视剧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的高频率重复播放,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此外,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大学生具体认知共和国的奋斗历程及其辉煌成就提供便利条件。

——张慧(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具体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理论根基,以解决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问题为根本任务,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形成了具有哲学意义的一般方法、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具体方法。要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发展,让人民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有两个方法应该说至关重要。

一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分析方法就是要把任何事物都看成一个矛盾的存在,都有矛盾对立双方的存在,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化就是通过矛盾分析方法弄清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比如在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入侵瓜分中国,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就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在国民革命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推翻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就成了主要任务。但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发动,致使中华民族几乎亡国灭种,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演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打跑日本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成为首要任务。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国内和平要求,毅然反动内战,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推翻反动统治,建立和平的新秩序成为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成为主要任务。把握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群众路线方法的具体化。群众路线是指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取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重要方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保障。比如,在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走群众路线的具体方法就是深入到工人群众间,到工厂里去,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向他们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目标、方针和各项政策,唤醒受压迫人民的独立意识。在土地革命时期,走群众路线的具体方法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在经济上帮助群众。在党群关系上,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情感上拉近与群众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就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政治工作方面则是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国家事务的管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则是实施精准扶贫,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生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路线方针,只有坚持把群众路线方法具体化,把各项惠民爱民政策落实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发展才有后劲,才能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动力。

——杜武征(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8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开始了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同时也开始了其意识形态中国化的道路,这是在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进行的。经过中国革命的成功与新中国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更蓬勃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后来经过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的艰难探索使得原本是一种西方哲学的社会思潮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形式、中国话语和中国气派的完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所具有的提问方式的简洁性、回答问题的针对性、语言表达的平实性、举例说明的生动性,都是鲜明的中华民族特点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与指导作用的发挥,既是由马克思主义与人民民主国家的内在统一性所决定的,也是一种由中国人民在抛头颅、洒热血的艰难卓越斗争中争来的捍卫自己所信仰真理的权利。解放思想正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前提条件。

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全过程的始终。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所需要的条件有很多。之所以强调解放思想,是因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它主要解决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因此,要想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没有解放思想是不行的。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就必须解放思想,因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词句和个别结论的拘泥,从而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以及蕴涵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的思想和灵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不断深入地了解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客观实际情况,并能够很好地解决人们思想领域的实际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我们每一次大的进步和胜利,总是在坚持“老祖宗”又突破“老祖宗”的基础上取得的,是靠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来的。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大的时代环境产生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思想的大解放,永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强大动力。

——周正艳(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9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

国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上所表现出的社会情况和自然情况、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的统一。中国国情具有丰富的内容、多层的结构和独特的特点,是决定和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上所展开的现实运动。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多样性、动态性,规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和发展,关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和形式,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结果。因此,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本身包含了中国国情的本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的具体实际主要表现为中国的国情。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必然要体现出中国风格、中国特性,有属于自己的理论品格和特点。只有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认清世情、国情和党情,坚持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论及其方法论的内在要求。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的历史实际,认清现实的实际,认清发展变化了的实际,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正确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形成、发展及运用都是立足于某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点,为解决突出存在的理论或实践问题而形成的理论。在党的历史上,既有曾因对世情、国情、党情认识不清而犯错误的例子,也有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而大踏步前进的典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这是对当前中国国情的准确界定,也是中国制定方针、政策的现实依据。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正确认识和估计世情、国情、党情及其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方法论的进一步发展。

——姚庐清(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10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同时代问题是从来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伴随着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深刻地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的根本特征,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当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成为一面反映时代精神的理论旗帜。我们生活的时代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极其复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重要的任务就是科学地揭示时代主题,为人们正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指明了方向。认清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的主题,提出新时代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保持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战斗旗帜和行动指南,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从已有的概念出发,而是紧扣时代主题、紧扣时代脉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理论的思考和阐述来回应时代对理论的需求和呼唤,在反映时代精神中实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地坚持,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还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总离不开它的时空条件,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而它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反映时代精神,才能永葆自己的青春活力,从而发挥出强大的实践功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任何变化的环境中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实践对理论提出的挑战,就要在实践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含义,就要敢于突破理论禁区,大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与时俱进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并且指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基本方法和前进方向。我们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上的不断前进和创新,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因为不坚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不发展也就谈不上真正地去坚持。与时俱进这个科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指明了与时俱进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继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向。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步的根本保证就是与时俱进,只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也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并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鲜活的创造力。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地开拓创新,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理论只有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动实践,才能体现理论的生命,实现理论的价值。

——邵蕊(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邵蕊整理)

注释: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10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