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体感交互技术
1910600000005

第5章 外在行为的认知理论(2)

人类可以不断发掘身体运动的感觉,以促进自身的运动智能发达,进而带动人的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2.4运动行为符号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大脑和计算机是相似的,因为它们都在有目的地、有意识地、系统地加工信息,这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不符。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是消极的,人类的思考和行为主要是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大脑像计算机一样是符号处理器。计算机使用二进制的数字来表示信息,数字通过计算机程序处理后启动其内部的微小电脉冲。同样,人类也用符号来表示信息。这些符号由心理来加工识别,而这是人类与计算机程序相类似的一种操作方法。最后,它们变成成百上千的大通道里的流动的神经脉冲。不同的计算机程序让你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而人类大脑内的“程序”也能加工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让你能够做出决定、认识物体、解决问题和进行语言表达。

认知心理学家所揭示的程序和符号有其物理形式,但是即使不参照物理形式,这些程序和符号也能够被描述。人类的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知符号,而符号是极其重要的人类文明。

2.4.1行为符号性

人类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符号性,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最直观地表达和感受行为符号所带有的意图和情感语义。

行为运动可以进行意图的表达等。行为运动协调能力很好的人会有哪些特征呢?他们一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涂鸦绘画,跳舞、弹奏乐器、爬和走;喜欢置身于挑战性的目标和环境中;能控制东西,并进行堆砌和建造;喜欢抚摸、构造等。

身体语言是人类及其他一些动物采用的一种交流方法,通过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手势、姿势、身体动作或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如图2.3所示,身体语言和我们人类这个物种一样源远流长。但是,人类科学地理解和研究身体语言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开始的。那个时候,部分活跃在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开始对身体语言的组成部分展开详尽的分析。虽尔在20世纪之前,就有一些人对身体语言进行过研究。

在17世纪,关于身体语言的第一本书大约出现在360多年以前。约翰·布尔沃在1644年写的《手势研究:手部的自然语言》一书,对手部动作的意义展开了开创性的考察和研究。

在19世纪,戏剧和哑剧老师们教导演员如何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在1900年,威廉斯·文特,德国现代实验心理学的着名创始人之一,在他的《道德心理学》一书中,有一章重点论述了身体的姿势和语言。

在非语言交流的科学研究领域中,最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间就是达尔文的《人与动物的表情》一书。这部着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次提出了人类、猩猩和猴子从共同的祖先那里遗传了类似的面部表情,并用这些表情来表达其特定的情绪,证明了人类与动物的情感具有高度的新思想。

体语学的两个主要领域,身体动作(bodymovement)和姿势(posture)显示一个人的很多信息,比如,教育、意识形态和习惯,对人们的身体姿势和动作有影响。人类的身体有意无意地通过姿势、倾斜、紧张、手势和其他身体表现,不断发出信息。

体语学最早的研究者是埃克曼和弗里森,他们把身体动作分为以下五大类:符号势、图解势、调节势、心情展示和适应势等,如图2.4所示。

在人类面部表情和其他的体语之中,最能形象直观地表达说话者情绪的部位就是手,手势也是人体动作中常见的“信息语言”。从某人手势的一举一动中,我们能清楚地判断出他到底在想什么、要做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手势如此的重要,即使当我们没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做的时候,我们也无意识地会让手动起来。说话的人将他们的手形成特定的形状,配合他们在说话的同时敲击和挥动,就像乐队指挥使用手中的指挥棒一样。通过模拟出相应的动作,或者他们要传达的情境,手部姿势和动作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做手势还包括模拟敲击、砍劈、请求以及其他动作。

下面一节讨论手势的分类、作用。一些常见手势的含义、用法以及手势语在公关、社交场合中的应用技巧等问题。

2.4.2手势符号

人类从直立行走以来,手脚就有了明确的分工,生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人的面部具有能做千百种不同表情的优势外,手的灵活性也是其他动物不可比拟的。手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模仿劳动的动作,是手势最早的雏形。手语是语言产生之前人类互相沟通的最早方式。如今,人们的手势已经是非常丰富了,从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概念,手势能做出比较精确的表示。只不过今天的语言已经成为人们交际的主要工具,而手势被当作是语言的附属了。

手势(gesture)作为语言交流的辅助工具,在现代文明中仍然频繁地使用。这些复杂多样并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手势,都向人们表达了某种具体的含义。通过领略这些可见的信息,使我们知道手势是人类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

手和臂是人体中比较灵活的部位,可以开合自如,比划与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姿势,在非语言交流中显得很主动,也很活跃。所以,手势就是人的手和臂所做出的动作姿势,可以传达某种信息,交流情感。

在人类社会的交往中,作为文明的一部分,手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人们不仅在无声的时候,而且在说话的时候,或者话语并不能表达其真正想法时,往往是通过手势和其他身势语来向别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思想、意图和感受的。

手势作为人体动作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的研究要比其他动作姿势的研究要深远、广泛。在表达专业信息时,言词具有充分的表达力和可能性,而在一般的人际沟通中,文字性的东西只占10%;声学性的,即讲话的声调以及弦外之音要占40%;而另外的50%则是通过人体的动作姿势来实现的,特别是通过手势来表达。

手势可以传达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意念,手势传达内心情感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身体语言主要有3个方面的作用:

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方式,使用身体语言来代替口头表达。

使用身体语言增强语言和意念情感的表达效果。

情绪会通过身体语言泄露出来。

用身体语言来代替口头表达:身体语言可以起到与口头表达相同的效果,其中包括用静默无声的方式,比如,点头传达同意的意思,还有如竖起拇指来表示赞许。

用身体语言增强言语的表达效果:我们最为常见的是,说话的人会潜意识地运用手部姿势和动作来增强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观点和看法。这些手势和动作也反映出他们热切地希望倾听者能够接受他们所表达的观点。

身体语言反应人的情绪:

一些非语言行为,例如,人会有意识地展露出快乐的微笑,或者面带怒容,这些身体语言很容易被人们发现,让人心领神会。还有另外一些身体语言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出的情绪。更确切地说,身体语言表露出人内在的情绪、感受、态度和看法,而表现出这些身体语言的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或者希望隐藏他们自己内在的情绪和感受。要把这些手势、动作或迹象放在所处的情境来看,或者将它们放在所涉及的身体其他部分的姿势群组中看,才可以准确的识别和理解这些身体语言,否则很容易被人们遗漏、忽略或者错误地识别。

(一)手势分类

手势的种类很多,用法也较为复杂,所以分类也就有很多种。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分,手势可以分为专业性手势、表演性手势、交际性手势,如表2.2所示的手势分类的特点和用途。

1.专业艺术手势:指一些专业工作需要用手进行操作,并已经形成规范和标准,使人一看就一目了然、便于理解的手势。如:手工艺人的操作、中国画绘制时所做的手势、在乐队音乐指挥时所做的手势等,都代表了专业语汇和特定的专业含义。

2.表演性艺术手势:指经过艺术加工、在文艺演出活动中所做的表演手势。如:戏剧、电影中的一些手势等,在戏剧艺术的表演时所做的手势。

3.交际艺术的手势:指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交往中所做的手势,也可以说是情意手势。如:见面时握手、夸奖时竖大拇指、告别时挥手等。一般是用来表达讲话者的情感,而被形象化、具体化的手势。情意手势大多数是人们在进行演讲时的真实情感反应。

比如举起拳头的动作,握拳高举于空中,手臂伸直,如图2.5所示的举拳,2008年奥运会在全国推广的文明手势。

在世界范围内的含义是加油或者胜利,此为举手过肩而击的固定形式,拳头上举欲下击,实际上拳头举至最高点时即静止不动。如,挥拳所示,此为快乐地,象征性地用右拳示意击败对方的动作。最常见与体育赛事和政治事件。具体是握拳高举过头,然后前后挥动,含义是我赢了。

如图2.6所示掌心向上,对着听众,将双手展开,掌心向上。人们对于这个运动手势潜意识地认为类似乞丐行乞,表明演说者请求他人给予自己支持和赞同。掌心向内,演说者伸出双手,掌心对着身体,像是要包围某个人一样。这个手势强调的是演说者想努力让听众更近距离,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状态。这个动作也表明,演说者希望能够理解讨论分析的主题或假设。

手势可以模拟一个物体的形状,或给一个具体事物进行形象表述,用以指示具体对象的手势。一般用手指着某个物体或某个方向,大多数还用语言进行补充说明。属于表示抽象意念的手势,具有可以用语言表达的特点,是用来表达操作者思想意念的。在听不见对方讲话的情况下,人们便使用该类型的手势来进行信息交流。

(二)人类情感的行为符号

人类的行为符号的表现形式是通用的,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这种身体手势语言。但是,运用这些符号所需要的心理过程,必须通过个体的理解来表现和推断。由于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内在符号操作理论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如果人类发明的计算机能够运用符号的使用和转化,这就会使得符号在信息社会中更为重要了。

初生婴儿还不能使用符号,不存在内在的符号应用能力。出生后的第二年,开始表现出运用符号的能力,这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标志。2岁以后,婴儿开始快速地学会符号或符号系统的使用,而这些都带有强烈文化背景的特征。5到6岁时,一部分幼儿已经知道怎样表演舞蹈,学会演奏乐器、画画等。

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文化社会所创造的记号系统,如书写和数字系统等,这些学习基本是在缺乏情境化和趣味性的学校中进行。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记号系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苏珊·朗格对信号与符号的本质做了进一步区分,她认为,尽管信号与符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出现交叉和重合的情况,但是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信号是事件的一部分,信号与其代表的物体相对应,象征性符号的内涵则包括了多层意思。信号可以是广义的信息,符号包含着概念活动能力。

为此,一些特定的身体动作、姿态形式都可以成为一种通用的视觉感知符号。而体感认知就是用具体真实的身体运动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抽象出来的便成为体感认知符号。

行为符号包含特定抽象的、概念活动,它比信号更高级、更复杂,因为它蕴含着人类最原始本能中某种自发的理性实践活动。一切人类文化现象和行为活动,都是在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人的意图、体验和感情。

因此,行为符号有两个基本原则:

1.行为符号包含了多种复杂含义的综合体;

2.它必须直接呈现出来。

人的行为符号是一种身体运动的表现性形式。因此,行为符号应该具有如下功能:

1.使人们容易理解和认知;

2.对行为符号的认识和熟悉反过来为实际情感提供形式;

3.行为符号可以训练人的感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情感符号,具有连接内部情感的桥梁的作用。

行为符号是一种表现人类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式,表征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特征。特别是行为符号更是具有生命特有的情感、情绪、感受、意识等,行为符号是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传达出来的,通过身体语言符号表达的是生命情感特征。

2.5本章小结

本章讨论了外在行为认知的理论,身体运动的信号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的内在思想与情感体验过程和状态。感知运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传达基础,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艺术感知的基础。人类具有卓越的运动感知和表达的能力,能够通过书写、绘画、手势、体势、数字、音乐形式以及其他许多象征性的符号来表达思想感情。行为符号是关系到人类最直接的行为感知体验,本章主要对外在的行为认知理论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状况,行为主义的观点,以及行为认知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