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自信的力量
19134100000002

第2章 序

今天早晨,父亲拆下了自行车的辅助轮。他快满四岁的小女儿跨上自行车,在阳光下兴高采烈地踩着踏板。父亲快步跟在女儿身边,一只手护着她的后背,另一只手扶住坐垫。小女孩紧紧握住车把,脚下越踩越快。父亲不断给她打气——“一直踩,不要停”“眼睛往前看”“很好很好”,接着,他放开了手。小女孩越骑越快,没有父亲的帮助,她依然保持着平衡——当她发现这一点时,开心地叫出了声,骑得更欢了,觉得轻松又自在。此刻的她信心十足。

问题是:她的信心从何而来?

来源于自身的能力?来源于她的父亲?还是来源于这段幸福的亲子时光?

我们常常觉得,自信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自信的产生就像炼金术一样复杂。获得自信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以找到自信的存在。自信具有普遍性,但培养自信的方法却五花八门。

麦当娜在舞台上就像一只野兽,她是一位善于重新定义自我的艺术家。然而,童年时期的麦当娜只是个害羞的女童,五岁痛失母亲的经历是她难以摆脱的心殇。她究竟从哪里找到了战胜自我的力量?

帕特里克·埃德林格是自由攀登的先驱之一。他的徒手攀岩动作极其流畅,看起来仿佛在空中翩翩起舞。从一个支撑点到下一个支撑点,肢体没有一丝颤抖,展现出近乎疯狂的优雅。他的秘诀是什么?

夜间驾驶飞机降落在航空母舰上时,飞行员要在接近“失明”的条件下以每小时二百五十公里的速度降落在距离极短的甲板跑道上。他们是怎么做到不害怕的呢?

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的一片混乱中,急救医生必须在第一时间分辨出需要抢先救治的伤员。他们如何避免忙中出错呢?

还有在人群面前即兴表演的音乐人、网球赛场上临危不乱的运动员、考试当天发挥超常的学生……所有这些有勇气倾听内心的声音、将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他们的自信究竟来自何方?他们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那个骑自行车的小女孩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她的信心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是她的父亲。她不是独自前行,有父亲陪在身边,正是父亲让她取得了进步。自信往往先是对他人的信任。

第二,是她的能力。她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如何踩踏板,如何握住车把,掌握了骑车的技巧——没有技能,一切都是空谈。自信是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当她加快速度时,充盈身心的快乐不再只是“我会骑自行车”的成就感。这种快乐更宽泛,更深刻,与心灵产生共鸣,仿佛是为生命而唱的赞歌。自信是对生活和生命本身的信念。

自信存在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但可以解构为上述三个范畴:对他人的信任,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对生活和生命的信念。简单地说,或许这就是一切道路的起点:要像孩子一样朝气蓬勃地前进,即使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也要满怀信心。

克里斯蒂安·波本对信心的表述十分优美:“信心就是像孩子一样,用懵懂的心态去探寻未知事物的能力。”与第一次骑自行车的孩子不同,我们了解骑自行车可能会有的风险。我们很焦虑,因为看得太清楚。可是这种清醒不应该动摇我们前进的勇气和能力。相信自己,就是要守护我们的赤子之心,既要有成年人的心智,也要有孩童的精神。

人是时代的产物。在传统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确定的位置。在出身决定一切的时代,个人没什么需要实现的野心,也就不需要自信。反之,现代社会让人自由,我们得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当今社会,我们必须靠自己来实现心中的目标,证明自身的价值,创造自己的幸福,设计人生的蓝图。这就需要自信了。

与此同时,自信这个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拥有自信从未如此重要,构建自信也从未如此困难。修理汽车发动机或者自己动手拼装一把梯子就可能拯救破碎的心灵,用自家花园里的蔬菜填饱家人的肚子可以给某个男人带来极大的满足,但是开一天的会或者回复一整天的电子邮件就没有这种奇效。我们丧失了与很多事物切身接触的机会。今天的生产系统太过繁杂,我们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我们按流程办事,却很难说清楚自己的“职业”到底是什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太过紧密,反而远离了初心。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缺乏构建信心的实践机会,因此必须找回建立信心的基础。

在本书中,麦当娜、帕特里克·埃德林格、乔治·桑、约翰·列侬、小威廉姆斯等人的经历将启发我们:自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构建,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艰难征途。如果我们在濒临放弃时能够控制自己,重新回到巅峰状态,便会感受到自信带给我们的深层快乐。

为了揭开自信的奥秘,我们要向古代先贤和当代哲人讨教。爱默生、尼采和柏格森都是我们的导师。自信是伟大的思想家经常会间接涉及的主题:在谈论自由、勇气和独特性时,往往会谈及自信心。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向其他领域的学者请教,比如心理学家鲍里斯·希鲁尼克或者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诸位研究人员和教育专家的成果中,在运动员、战斗机飞行员和急诊科医生的经历中,在诗人的诗篇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场景中,都蕴藏着关于自信的奥秘。

自信在我们的人生中占据核心地位,自然不只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要想全方位理解自信的内涵,我们不能满足于实验室里的研究,而要走进现实生活,观察信心如何产生,探寻信心发展和活动的规律,感受信心的犹豫和偏离。一路追随信心的起伏,就像和孩子并肩而行,看着他蹒跚学步,看着他找到平衡,看着他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