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非药物疗法
1913800000008

第8章 易患糖尿病的人群(2)

有很多老年人,就是因为对糖尿病缺乏了解,没有健康的生活习惯,或对身体反常信号的预警不重视,才使自己患上了糖尿病。而已经得了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更应该认真接受糖尿病教育,掌握与糖尿病相关的知识,才能在糖尿病的保健、治疗、监测等各个环节做好做到位。

老年人接受糖尿病教育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参加一些糖尿病的知识讲座、病友之间经常交流、医患之间勤于互动、订阅各种有关糖尿病知识的杂志和书籍等等。

接受糖尿病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大有裨益。目前市场上有许多虚假广告,说某某药物可根治糖尿病,某种仪器可以不服药物而治好糖尿病,而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能帮助患者坚持科学治病,客观认清市面上的保健产品,正确用药,控制血糖。

另外,接受糖尿病教育,还可以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地饮食、运动和治疗,改变一些错误认识,避免走进糖尿病防治的误区,所以,糖尿病教育是一个值得每一个老年糖尿病患者重视的问题。

如何关爱患糖尿病的孩子

儿童也会得糖尿病吗?事实上儿童不仅能得糖尿病,而且近年来数量还有增加的趋势。是什么原因让儿童得了糖尿病?儿童糖尿病应该怎么预防和治疗呢?作为糖尿病患儿的家长,需要为孩子付出更多的关注和爱心,不要让孩子因为糖尿病而失去童年的快乐。

患糖尿病的儿童年龄多在几岁到十几岁之间,且绝大多数都是Ⅰ型糖尿病。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若糖尿病控制不好则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患儿矮小、生长缓慢、消瘦、营养不良,性发育迟缓或低下等。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儿童糖尿病的预后是很严重的,当时的统计学资料表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在患病10年后为20%、20年后为45%~60%;晶体混浊在19岁以下至少为10%;患病25年后,糖尿病肾病发生率高达40%,占糖尿病死亡原因的50%。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物质及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经济收入增加,加之医疗水平的提高,早防早治(使用人体胰岛素,强化治疗),使儿童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大大改观。不过,婴幼儿患了糖尿病是很难发现的。这主要是由于婴幼儿不会说话,也没有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家长们看到孩子嘴比较红、有气喘和昏迷的症状,大多当成肺炎或脑炎。

儿童糖尿病的成病原因既与自身胰岛素缺乏,自身免疫力被破坏有关,又与婴幼儿摄入的食品中,含糖量太高有关。所以,营养专家提醒,对于婴幼儿的喂养,应按科学比例,不要给孩子吃过多高脂肪的食物。每天的食物中,脂肪占30%~35%为宜。

另外,婴儿易少食多餐,从早餐到睡前可喂6次,早餐约占全天食物总量的20%,午餐和晚餐各占30%,上、下午间食各占5%,睡前占10%。这样进行科学喂养,可大大降低婴幼儿糖尿病的发病概率。

对抗儿童糖尿病是一个“持久战”。糖尿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心理状态有重大影响;在教育、管理及强化治疗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并且成年后又将面临着升学、就业、结婚及生育等诸多困难。所以,对患儿和家长来说,对抗糖尿病是一个“持久战”。

较之成人糖尿病,儿童糖尿病有着自身的特点:如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所需热量及营养要素较成人相对为高;病情不稳定,易发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易患感染,易受饮食、运动及情绪等因素影响。

成功的治疗不仅需要专业的医生指导,更需要患儿及家长具有一定的自我保健能力,掌握防治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必须让他们逐渐参与自己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才能使病情得到满意的控制。

在医生、护士及家长的帮助下,患儿应逐渐了解自己为什么需要计划饮食,每天应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应该吃多少,逐渐培养他们在饮食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患儿还需要了解自己应该怎样参加体育锻炼,如何对自己每天的饮食、运动、胰岛素用量、血糖和尿糖测定结果,以及是否发生了低血糖或感染等问题进行正确的家庭记录等等。

一般来说,患儿从7~8岁开始,就应逐渐学会自测尿糖和尿酮体,然后再学习如何自测血糖。再大一些后,患儿则应学会准确地抽取胰岛素、自己给自己打针,在医生和家长的帮助下,掌握更多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糖尿病患儿自己对糖尿病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越多,他们的病情就越容易获得良好的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就越轻,并且发生得越晚。

知识链接

如何防治儿童糖尿病

近年来,儿童糖尿病患者屡屡出现,医生提醒家长,儿童患糖尿病已不新鲜,要提高警惕,以预防为主。儿童糖尿病应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所以学生查体时最好检查尿糖,如发现尿糖阳性者,或孩子的父母有患糖尿病者,应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平时教育孩子生活要规律,讲究卫生,防止各种感染。

一旦确诊患上了糖尿病,就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血糖,同时控制饮食,营养素和热量应计划摄入。主食不要过细,并要粗细粮搭配,副食蔬菜种类要多,尽量广泛地摄取各种营养素,不要给孩子吃含色素、防腐剂的食品和饮料。

战胜妊娠糖尿病,平安产下宝宝

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如不及时控制,不仅会影响母亲健康,对下一代的生长发育也有严重危害。糖尿病除易引发孕妇感染、流产、早产、死产、羊水过多外,还会造成胎儿巨大,从而导致分娩因难,增加难产、手术产、新生儿产伤、产后出血发生的概率。另外,糖尿病孕妇的胎儿发生先天畸形的概率也比一般孕妇高2~3倍。可见,要想平安地生下健康宝宝,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孕妇必须攻克的课题。

医学上对妊娠糖尿病的界定是:在确定妊娠后,若发现有各种程度的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或明显的糖尿病,不论是否需用胰岛素或仅用饮食治疗,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妊娠期糖尿病。

大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糖耐量可恢复正常。但分娩后有一部分患者有持续高血糖、糖尿及糖耐量减低现象,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患者。大约30%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在5年至10年后转变为慢性的Ⅱ型糖尿病,最终发病率达到60%。

和普通的糖尿病患者一样,妊娠并发了糖尿病,最明显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但体重减轻,还伴有呕吐。注意不要混同为一般的妊娠反应,妊娠并发糖尿病的呕吐可以成为剧吐,即严重的恶心、呕吐加重,甚至会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另外一个常见的症状是疲乏无力,这是因为吃进的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而且分解代谢又增快,体力得不到补充的缘故。

妊娠糖尿病患者虽然吃了很多营养丰富的食物,但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食物中葡萄糖未被充分利用即被排泄掉了,而由脂肪供应热能,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于是体内糖类、蛋白质及脂肪均大量消耗,致使患者体质差、体重轻。由于葡萄糖的异常代谢加速,引起血液中、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增加,妊娠早期并发糖尿病易发生真菌感染。妊娠晚期分娩、引产、剖宫产也容易导致细菌感染,而使糖尿病症状进一步加重。

根据调查,妊娠糖尿病约占孕妇的10%左右,除少数原来就有糖尿病未被发现的患者之外,大部分是怀孕引起的。为什么怀孕容易患糖尿病呢?

胎盘形成以后,逐渐分泌较多的胎盘生乳素,并随妊娠周数增加而升高,妊娠30周以后达到高峰,这种激素能够抵抗人体内的胰岛素,加上孕妇体内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都能够对抗胰岛素,如果孕妇胰岛素功能本来就不足,就容易发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可直接影响胎儿发育,因为孕妇血糖升高的同时,血液中多余的糖很容易透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发生高血糖,胎儿被迫要将过多的糖储存起来,一方面要消耗更多的氧,致胎儿低氧易引起不良后果;另一方面过多的糖要变成脂肪储存在胎儿体内,使胎儿体重增加,成为巨大儿;胎儿高血糖可使肺成熟延迟,出生后易发生呼吸困难综合征。因此在妊娠期应该注意筛查糖尿病,并做出诊断,才能确保胎儿安全。

怎样才能及时发现妊娠糖尿病呢?首先应在有可能发生糖尿病的高危孕妇人群中筛查。包括以下情况:孕妇年龄超过30岁;近亲中有糖尿病人;肥胖;反复自然流产;曾有过找不到原因的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史和畸形史;孕妇有慢性高血压病;尿糖阳性;反复发生感染;妊娠胎儿大于孕周或分娩过巨大儿;羊水过多;有多饮、多食、多尿等情况的孕妇。目前采用的筛查方法是:用250毫升水冲服50克葡萄糖,服后1小时抽血查血糖。如果血糖超过正常范围,应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最后确诊。凡糖耐量试验有两项超过正常值者,就可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第一次筛查正常的孕妇,如仍怀疑有妊娠期糖尿病,应在妊娠晚期即25周后重复筛查一次,以减少漏诊。

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应先进行饮食调整,如果饮食调整后空腹血糖处在正常范围者,不必用胰岛素治疗。

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营养需求与正常孕妇相同,只不过必须更注意热量的摄取、营养素的分配比例及餐次的分配。此外,应避免甜食及高油食物的摄取,并增加膳食纤维。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1,注意热量需求。妊娠初期不需要特别增加热量,中、后期必须依照孕前所需的热量,再增加1255千焦/天。由于体重减轻可能会使母体内的酮体增加,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故孕期中不宜减重。

原则2,注意餐次分配。为维持血糖值平稳及避免酮血症之发生,餐次的分配非常重要。因为一次进食大量食物会造成血糖快速上升,且母体空腹太久时,容易产生酮体。所以建议患者少食多餐,将每天应摄取的食物分成5~6餐。特别要避免晚餐与隔天早餐的时间相距过长,所以睡前要补充点心。

原则3,摄取正确糖类。糖类的摄取是为提供热量、维持代谢正常,并避免酮体产生。不应误以为不吃淀粉类食物可控制血糖或体重就完全不吃饭,而是应尽量避免加有蔗糖、砂糖、果糖、葡萄糖、冰糖、蜂蜜、麦芽糖之含糖饮料及甜食,这样可避免餐后快速的血糖增加。建议妊娠糖尿病患者尽量选择纤维含量较高的未精制主食,可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如:以糙米或五谷饭取代白米饭、选用全谷类面包或馒头等。妊娠糖尿病孕妇早晨的血糖值较高,因此早餐淀粉类食物的含量必须较少。

原则4,注重蛋白质的摄取。如果在孕前已摄取足够营养,则妊娠初期不需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妊娠中期、后期每天需增加蛋白质的量各为6克、12克,其中一半需来自高生理价值蛋白质,如:蛋、牛奶、深红色肉类、鱼类及豆浆、豆腐等黄豆制品。最好每天至少喝两杯牛奶,以获得足够钙质,但千万不可把牛奶当水喝,以免血糖过高。

原则5,油脂类食物要注意。烹调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少吃油炸、油煎、油酥的食物,以及动物皮、肥肉等。

原则6,多摄取纤维质。在可摄取的分量范围内,多摄取高纤维食物,增加蔬菜的摄取量、吃新鲜水果而勿喝果汁等。如此可延缓血糖的升高,帮助血糖的控制,也比较有饱足感。但千万不可无限量地吃水果。

许多检查出患有妊娠糖尿病的“糖”妈妈们,好不容易熬过许多怀孕初期的不适症状,正准备好好加强饮食以提供胎儿营养时,竟然不能随心所欲地吃,会感到既沮丧又担心。其实妊娠糖尿病孕妇的饮食与一般孕妇相似,只是需要控制每日及每餐的饮食摄取量、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密切观察体重,必要时需依医师指示做自我血糖监测、尿酮测试。一切忍耐及辛苦的控制都是为了“糖”妈妈和宝宝的健康与安全,在平安诞下宝宝的那一刻,“糖”妈妈一定会觉得很值得,并且也会为自己的毅力感到骄傲的!

历代保健养生金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