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食物排毒与养生保健全书
1914000000003

第3章 用排毒缔造健康(2)

食疗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缺少生活经验,经常遭受自然环境和许多疾病侵袭,“茹毛饮血、饥不择食”。有的时候将猎取的有毒食物误食以后引起腹泻、呕吐等中毒症状,偶尔又食用了其他食物使呕吐。腹泻症状减轻或消除,这样人们就发现了这种食物是止泻的食物,因此,当人们在腹泻时,就食用这些止泻的食物,逐渐地人们积累了一些食疗的知识,掌握了食物治疗疾病的性能。

我国周代已有食医的分科。《山海经》中曾记述吃各种禽兽、鱼、鸟、草木。除可令人不饥以外,还能治愈疠、疟、瘘、狂等症。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藏令法时论》中指出:“毒物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意思是说,药物的气味都不免带有偏性,只是在人体阴阳偏盛有病之时,药物才能以偏救偏。但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当配合饮食来扶正培本,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药疗与食疗对人体的作用,各有所长。但两者都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到唐代,饮食疗法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食治篇,这是现存最早的食疗的专篇。它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类叙述。其序云:“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孙思邈的学生孟铣,集唐以前食疗之大成,编成了《补养方》,后经孟铣的弟子张鼎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此书把食疗向前推进了一步。可惜全书早已亡佚,只在敦煌发现所存残卷。就残卷而论,内容精审,材料丰富,对食物的鉴定、药性的甄别,都合乎科学道理。

在食疗专着中,元朝的饮膳太医忽思慧编着的《饮膳正要》,对常见食物医病的原理、性味、功效等,更有精辟的论述。明朝李时珍也很重视食疗,他的《本草纲目》,首列水部,认为:“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本草纲目》中收藏了数百种药用的果、谷、菜和动物性食品。

18世纪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物的基本营养素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现代食物化学的发展,在食疗方面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食疗排毒法三大类

一、养生疗法--用这个方法,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常保身体健康。每天吃些什么?就是这种疗法的最主要课题。

二、食事疗法--患病时,食用适合该病症的食物,这就是食事疗法。

三、食物疗法--即将食物做成汤液,作为治疗疾病的药剂。

这三种方法很难加以区分,它们本身就有很多相似之处。食事疗法与养生疗法也是依据中国医学而来的。

用“四气”表示食物的功能

所谓四气就是食物进入体内后,所产生的热、湿、凉、寒等四种作用,而没有发生任何作用的食物称为“平”。根据四气来施治也是中医食疗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医将疾病分为热证与寒证两种。患部红肿发热、口渴、尿液为黄红色,这些是热证的症状。引起热证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温热性的邪气侵入体内,其二为体内阳气亢进的缘故。另外,阴气不足而引起的热证叫做虚热。

患有热证的时候,要食用冷性的食物。冷性食物分类微寒、大寒等,必须依病况所需,给予适当的食物治疗。

热证的成因不同,其治疗也就有所差异,例如对于侵入性的温热邪气,必须将之排出体外;对于过旺的阳气,要加以抑制;而不足的阴气,则需要弥补。

总之,各种不同的病情,各有其适当的食治法。

手足冰冷、尿液透明、面色苍白等,都是寒证的症状。寒证的性质恰与热证相反,此乃恶寒邪气侵入体内,或是体内的阴气亢进,或是因为阳气不足的缘故。治疗寒证的食物亦如同治疗热证时一样,分为排出性、压抑性及补充性三种。对于寒证的治疗,必须食用温热性的食物。总之,寒证患者与热证患者,在摄食方面,只是性质不同而已,原则上都是相似的。

食之“五味”

食物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五味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五味对五脏有其特定的亲和性,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壮身体。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另一方面,五味偏嗜甚至太过,久之也会引起相应脏气的偏盛偏衰,导致五脏之间的功能活动失调。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可见,五味对五脏具有双重作用,不可偏颇,应五味和调有节,才有助于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

食物消化后,酸味为肝胆所吸收,苦味为心脏、小肠所吸收,甜味为脾、胃所吸收,辣味为肺、大肠所吸收,咸味为肾脏、膀胱所吸收,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体内后,分别成为各个器官的营养。所以养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引起内脏器官的疾病。例如喜欢甜食的人,他的消化器官往往都比较衰弱。西洋人所谓的消化器官,就是中国医学的脾、胃。

中国医学依患病部位的不同,将疾病分为表证与里证。所谓表证即不包括内脏病痛的疾病,如热性的肌肉疼痛、关节炎、流鼻水、鼻塞等,以及慢性的肌肉与关节的麻痹、运动器官的障碍皆属之。总之,凡是身体外表异常的症状均属表证。关于内脏器官的疾病才称为里证。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能

食用酸性的食物有使身体收缩的功能,可以用于延缓疾病的发作;出汗太多,或排泄频繁,也可以食用酸性的食物来治疗。

辣味--有发散、促进循环的功能

辣味的食物有发散及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一般表证都以发汗的方式来治疗。所以对于表证的治疗大多食用辣味食物。如姜是最具代表性的辣味食物。

现在以姜做个例子,介绍如下:

【四气五味】辣、温

【归经】肺、胃、脾

【效用】发散、驱寒、止呕、化痰

【主治】感冒、呕吐、痰饮、喘咳、胀滞、下痢

辣味有发散及促进循环的功能,将有辣味的食物温热后食用能驱散寒性的疾病,例如:风邪所引起的感冒,在其尚为表证时,可以食用姜来治疗。

呕吐、喘咳、下痢、胀滞都是肺、胃、脾等发生疾病的症状,辣味有开痰的功效,所以有归经的作用,食用辣味的食物,可以化开积在肺、胃、脾的痰。

在人体内循环的有气、血、津液,这是中国医学的称法。

“气”是体内活动力的来源,气停滞叫做气滞,气滞会使体内的运行受阻,而发生异常的状态。“血”可以说是各器官的养分,血液循环阻滞会产生局部性的疼痛、静脉瘤、月经不顺、经痛等,也会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血液阻滞的现象称为血滞(淤血)。“津液”就是人体内的水分,水滞会导致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和引起如水的下痢。

对于以上种种停滞的症状,若食用辣味食物,便可使循环畅通,一切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甜味-有补养、弛缓、中和的功能

气血不足会使人疲倦,甜食有补充气血的功能,所以疲倦时都比较喜欢甜食。疼痛是由肌肉紧张而引起,甜食能解除肌肉的紧张,使身体柔软,这叫做弛缓作用。此外,甜食还能中和有毒性的东西,具有解毒的功能。

气血不足叫做虚证,治疗虚证都用甘草、大枣、蜂蜜、砂糖等。在汤液的处方里多半有甘草、大枣这两味。

西医对于消化器官疾病的治疗,是禁止食用甜味的食物,然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却是饮用稍有甜味的“四君子汤”及“小建中汤”等。这就是中国医学中以毒攻毒的神奇例子,由此示可见中医复杂之一斑。

苦味--有排除燥湿的功能

吃进了苦的东西,会令人呕吐,借以排出体内的滞水。另外苦味的食物还有利尿的作用。

咸味--有软化硬物及促使下痢的功能

咸的食物能软化体内酸性的硬块。如甲状腺肿大的肿胀症状,有一方就是用咸的海带或海藻来治疗。还有喝盐水能使胃肠内不干净的东西,以下痢的方式排出体外。食盐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咸味食物。

现在将以上的说明归纳整理如下:

酸味--肝、胆收敛、固涩

苦味--心、小肠一排除燥湿

甜味--脾、胃补养、弛缓、中和

辣味--肺、大肠发散、促进循环

咸味--肾、膀胱软化硬物、促使下痢

食物的升浮沉降

食物还可以分为升、降、浮、沉四种不同的性质。升就是向上升高,火气旺、恶心呕吐、咳嗽等是上升性的疾病,治疗上升性的疾病,就要食用降低性的食物。浮是由内到外,为了不使感冒的症状由表证恶化成里证,就需要食用浮性的东西,葱白及姜是浮性的代表食物。沉是由外向内,排汗过多等浮性疾病。就靠沉性的食物来治疗,牡蛎是其代表性食品。降就是向下降低。如内脏下垂、脱肛、下痢、排尿次数频繁,是下降性疾病,此时要服用上升性食物。

一般来说,升性食物亦兼有浮性,而降性的东西也都具有沉性。除了少数例外情形,升、降、浮、沉是很容易分辨的,花、叶是浮升性的;果实、种粒则是沉降性的;轻的东西是浮升性的,重的东西(如矿物)则属沉降性。

毒素是些什么

只要我们活着,人体就会连绵不断的产生毒素和垃圾。事实上,产生垃圾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是新陈代谢的正常产物,也是保持身体健康平衡的关键。我们的身体有能力排泄掉适当的垃圾,这些垃圾我们可以称之为“正常的垃圾”。当然,即便是“正常的垃圾”,我们也希望它越少越好,这些“正常的垃圾”主要包括:

(1)身体正常死亡的细胞;

(2)摄入过多的食物或饮料;

(3)得病或受伤后,人体更新受损的组织。

毒素是些什么?其实,就是积聚起来的这些“垃圾”。

“只有剂量形成毒素。”16世纪的德国着名医生帕拉塞尔萨斯如是说。即使像蛋白质、脂肪等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如果摄入过多,超过人体负担的界限,也会转而变成“垃圾”。

无论是可以避免的毒素,还是无法避免的“正常的垃圾”,它们在体内经过各个器官的综合作用后产生的毒素是以下面的方式存在的:

(1)自由基

自由基是对人体造成最大危害的内生毒素。这种物质是人体内氧化反应的产生。它们源源不断地产生,又不停地参与到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去。在人体的衰老过程和许多酶反应以及药理和毒理作用中,它们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还会损害人体内的蛋白质、脂肪、DNA、HNA等,并导致许多细胞的癌变或者死亡。

(2)宿便

人体的肠道绵长且多褶皱,许多残余的废物滞留在肠道褶皱内,无法排出体外,就形成了宿便。中医认为宿便中所含的毒素是万病之源。而西医则认为人体内脂肪、糖、蛋白质等物质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肠道内食物残渣腐败后的产物是体内毒素的主要来源。由此可以看出,宿便的危害巨大。如果粪便产生后,不能在12~24个小时的时间里离开人体,就会在肠道内腐烂变质,成为细菌的滋生蓄积地。宿便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一长,其中的毒素可能重新被肠道吸收,再次危害人体。所以,宿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也就越大。

(3)胆固醇

人体内的胆固醇绝大部分由肝脏制造,其余部分从食物中摄取。胆固醇是人体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所以并不能说对人体完全有害,只有当体内的胆固醇量过高时,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人体内过多的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会使血管逐渐变窄,从而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闭塞,严重时会发展成冠状动脉、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症。

要降低胆固醇,可以每天吃一些苹果、橘类水果、干豆类食物、黄豆制品、木耳、冬菇、胡桃、杏仁等食物,另外采用少吃多餐的饮食方式,或者每周吃两三次鱼也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吃燕麦片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每天吃大半杯燕麦片,可以将体内总胆固醇含量降低4%~8%。

(4)脂肪--血液黏稠

年轻人很少会像老年人那样时刻注意养生,而且饮食习惯也不会像他们那样清淡。年轻人经常会摄入含有过高营养和过高脂肪的食物,运动量很大,却又时常忘记给体内补充水分,这样很容易导致血液黏稠。

随着血液的黏度增高,血液会变稠,流动速度也会随之减慢,造成大量脂质沉积在血管内壁,使各器官供氧不足,导致人头晕、困倦、记忆力减退。日积月累,当年轻人开始步人中年甚至老年时,这些平时沉积的脂质块与衰老脱落的细胞、细胞碎屑聚集在一起,容易形成血栓阻住血管,使依赖该血管供血的组织缺血与坏死。从而引起脑栓塞、栓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等病。

要降低血液黏稠度,可采用多喝水来稀释血液的办法。最好是喝凉开水或者有抗凝聚作用的淡茶水,在每天清晨、饭前一小时及睡前两小时饮用。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降低脂肪。黑木耳具有溶血的作用,长期食用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此外,经常吃一些维生素C,多参加运动消耗脂肪,因熬夜而消耗体液后多补充水分,也都有防止血液黏稠的作用。

(5)尿酸

尿酸是构成细胞核核酸成分的叫做“普林”的物质代谢后的最终产物,主要由肾脏排出。如果尿酸产生过多,或者排出不畅,就会沉积在人体软组织或者关节中,容易引起关节处红肿、酸痛、发热,关节变形等。

要调节身体中的尿酸含量,应当多喝水,少饮酒,不要摄入过多脂肪和蛋白质。肥胖的人血液中所含的尿酸比普通人高,可以用减肥的方法调节,但不要减得过快,每月减一千克较为适宜,否则脂肪分解时尿酸的排泄量也会减少。

要降低尿酸,还可以采用减少普林摄入量的办法。普林含量较低的食物有蔬菜、瓜果、蛋、奶、米、麦等,而含量较高的则有动物内脏、鱼类、虾类、香菇、黄豆、酵母粉等。

(6)乳酸

人体在长时间运动或者奔波中容易产生乳酸,它和焦化葡萄糖酸在体内不断积累。会导致血液呈酸性。乳酸积累后,人体会处于一种疲劳状态,腰酸背疼。浑身乏力,动作迟钝笨拙。

要消除这种疲劳,可以在运动后做一些简单的慢跑、伸展和按摩,也可以喝一些醋和果酸之类的酸性饮品,抑制乳酸的产生。对于经常需要在外奔波的人来说,每天喝30毫升到40毫升的醋,或者多喝一些以糯米、新鲜水果为原料酿造的酸性保健饮料,都可以起到调节体内环境的作用。

(7)水毒和淤血

水毒是人体体液分布不均匀时发生的状态,也就是体内发生水代谢异常的状态。淤血是人体内的老、旧、残、污血液,是气、血、水小流畅的病态和末梢循环不利的产物。水毒会引起病理的渗出液及异常分泌等,也会出现发汗排尿的异常和水肿。淤血会引起对细胞、肌肉的养分氧气供应不足,引发腰酸背痛,同时身体表面温度降低,有寒冷感。

对于这两种毒素,可以采用中药进行调理。另外,吃苹果也可以起到促使这两种毒素排出体外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毒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热毒

各种因素导致机体阴虚阳亢,都会产生热毒。如平时经常提到的肝火旺、胃热等,都是热毒影响不同脏腑的结果。有热毒的人表现为:口苦口臭、咽喉疼痛、大便干燥、面部如蒙油垢、易生痤疮、鼻孔出血、痔疮便血、手足汗多等。

(2)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