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914600000081

第81章 对自然奇观的探索(4)

大卫·莫恩是一名失事船只搜寻专家,在确定沉船地点方面业绩辉煌,同时,他始终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从纯科学技术的角度进行研究,给出答案。

1994年7月,由大卫·莫恩率领的海洋科技探险队向魔鬼海进发,他们坚信可以揭开事实的真相。

通过对探测器传输回来的图片资料的研究,人们终于找到了沉船的答案:

当年德拜夏尔号行驶到这片海域时就遇到了飓风,但像德拜夏尔号这样的巨轮应该可以抵御最大的飓风,所以船长也自信地认为他们最多也就是晚几天到达目的地。但这时又突然发生了海啸,海啸形成的两个涌浪将钢铁之躯德拜夏尔号架了起来,于是悬空的德拜夏尔号被自己的重力压成了3段。巨浪进舱,致使整艘巨轮快速下沉,下沉的速度之快使得船员们没有任何逃生的机会。此外,巨轮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水压力的增大,被挤压变形,最后沉到海床上时已变为了一堆扭曲的钢铁。

这一建立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的结论不仅为日本龙三角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同时足以告慰那些碧渊深处的亡灵,也给了那些长久沉浸于痛苦之中的亡者亲人们一个圆满的答案。纵观历史,2000年来共有100多万艘船只长眠在这片深蓝色的水下,平均每14海里便有一艘沉船,它说明海洋无愧是地球上最神秘莫测的生存地狱。迄今为止,人们依然无法知道在浩瀚的大洋之下,到底还隐藏着多少等待着去探索、发现的神秘。

神奇的双层湖探索

在美国阿拉斯加半岛北部伸向北极圈内的巴罗角上,有一个奇妙的湖,叫努沃克湖,但人们却习惯叫它为双层湖。顾名思义,此湖应为双层。一池湖水分上下两层,上淡下咸,其界限如刀切一般,从不混淆,从不掺和。两层水中生长着迥然不同的生物体,上层是淡水区的动植物,下层是海洋类的动植物。

努沃克湖长180米、约深6米,水层的分界线位于距湖面2米处。由于受北极冷空气的影响,在一年之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努沃克湖处在冰雪覆盖之下,两米多厚的淡水层,被冻结为一个大冰块。

据科学家研究认为,这座湖是由一条把海和地逐渐隔开了的海湾形成的,冬季降大量的雪,在春天融化后,成为大量的淡水流入湖中,而每当海上风暴骤起时,风浪又将海水灌入湖中,由于海水比淡水重,自然就沉积在海底了。

位于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咸海也是一个双层湖,在咸海海面以下300~500米深度以下的湖中出现了另一层湖,这层湖的水与白垩纪沉积层混合在一起,并与天山山脉之间有暗河相通,湖水从没枯竭过。

在巴伦支海的基丁岛上,有个水层结构比努沃克湖更奇异的湖泊。湖水成分可分为五层:第一层是淡水,生活着普通的淡水鱼,种类繁多;第二层含有微量盐类的水,栖居着节肢动物和甲壳动物,如水母、虾、蟹等;第三层是咸水,栖息着海葵、海星和海鱼;第四层水呈红色,宛如新鲜的樱桃汁液,是水色最美丽的一层,里面生活着许多紫细菌,它们以湖底产生的硫化氢气体作为自己的养料;第五层水是由湖中各种生物的尸体残骸混合泥土而成,生物沉淀、腐朽后产生剧毒的硫化氢气体,除了燃气性细菌外,几乎没有生物的踪迹。由于湖中5层水层次分明,故又有“五层湖”之称。

那么,这个湖泊的水为什么保持有明显的分界线呢?湖里为什么又生活着海洋生物呢?

科学家经过观测研究后,作了这样的解释:这个湖位于北极地区,淡水是冰雪融化而来的。淡水较轻,因此处在最上层,而湖面是终年冻结着的,挡住风的吹拂,湖水就很难融合起来。它们都距离海洋很近,由于地壳的升降,海岸线的变迁,小片的海水被封闭起来,变成湖泊,因此湖里栖息了各种海洋生物。

神秘的南极“无雪干谷”探索

南极是人类最少涉足的大洲,在那里,还有许多现象人们无法解释,“无雪干谷”就是其中最神秘的一个。

总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的南极大陆,大部分被冰雪覆盖,从高空俯瞰,南极大陆是一个中部高四周低、形状极像锅盖的高原。这个被形象地称为冰盖的冰层,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的地方可达4800米。大陆的冰盖与周围海洋中的海冰在冬季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总面积超过非洲大陆的白色冰原,这时它的面积要超过3300万平方千米。

在南极洲麦克默多湾的东北部,有三个相连的谷地:维多利亚谷、赖特谷、地拉谷。这段谷地周围是被冰雪覆盖的山岭,但奇怪的是谷地中却异常干燥,既无冰雪,也少有降水,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和一堆堆海豹等海兽的骨骸,这里便是“无雪干谷”。走进这里的人都感到一种死亡的气息,于是它又被称为“死亡之谷”。

当科学家探测至此,他们对于岩石边的兽骨百思不得其解。最近的海岸离这里也有数十千米,而远一点的海岸则要有上百千米。习惯于在海岸旁边生活的海豹一般情况下不会离开海岸跑这么远,可这些海豹偏偏违背了通常的生活习性来到这里。那么,海豹为什么要远离海岸爬到“无雪干谷”呢?

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海豹来到这里是因为在海岸上迷失了方向。在这个没有冰雪的无雪干谷地区,海豹因为缺少可以饮用的水,力气耗尽而没能爬出谷地,最后干渴而死,变成了一堆堆白骨。

由于存在着鲸类自杀的现象,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海豹跑到无雪干谷地区就像鲸类一样是自杀。可是并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这是海豹自杀,因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海豹可能是受到了什么惊吓,在什么东西的驱赶下才到了这里。那么海豹在过去的年代里到底是惧怕什么而慌不择路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将它们驱赶到这里呢?这真令人费解。除了神秘的兽骨,无雪干谷还有许多让人无法解释的景观。

新西兰在这个无雪干谷的腹地建立起一座考察站,并根据考察站的名字,把考察站旁边的一个湖取名为“范达湖”。一些日本的科学家在1960年实地考察了无雪干谷的范达湖,奇异的水温现象使他们感到惊讶,水温在三四米厚的冰层下是0℃左右,在15~16米深的地方升到了77℃,到了40米以下,水温竟然跟温带地区海水的温度相当,达到了25℃。科学家们对范达湖这种深度越大水温越高的奇怪现象兴奋不已,纷纷来到这里进行考察。

日本、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的考察队从各个角度对这一疑团加以解释,争论不休。其中有两种学说颇为盛行,一种是地热说,一种是太阳辐射说。

坚持地热说的科学家们提出这样的观点:罗斯海与范达湖相距50千米,在罗斯海附近有默尔本灿和埃里伯斯两座活火山。前者是一座正处于休眠期的活火山,后者至今仍在喷发。这表明这一带的岩浆活动剧烈,因此会产生很高的地热。在地热的作用下,范达湖就会产生水温上冷下热的现象,然而有很多证据却表明,在无雪干谷地区并没有任何地热活动。这一观点并不足以解释上述现象。

坚持太阳辐射说的专家们则认为,在长期的太阳照射下,范达湖积蓄了大量的辐射能。当夏天到来时,强烈的阳光透过冰层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烘暖了。湖底层的咸水吸收、积蓄了大量剩余阳光中的辐射能,而湖面的冰层则是很好的隔离屏障,阻止了湖内热量的散发,产生一种温室效应。南极热水湖含有丰富的能有效蓄积太阳能的盐溶液,这就是范达湖的温度上冷下热的原因。但有许多人并不同意此种说法。他们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虽长,但很少有晴天,因此地面能够吸收到太阳的辐射能很少,再说又有90%以上的辐射能被冰面反射。另外,暖水下沉后必然使整个水层的水温升高,而不可能仅仅使底层的水温升高。这样一来,太阳辐射说的理论似乎又站不住脚了。美国学者威尔逊和日本学者鸟居铁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论点:虽然南极的夏季少晴天,致使地表只能吸收很少的太阳辐射,但是透明的冰层对太阳光有一定的透射率。这样,靠近表层的冰层会或多或少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此外,冬季凛冽的大风会将这一地区的积雪层吹得很薄,而每到夏季,裸露的岩石又使地表能够吸收充足的热量。日积月累,湖水表层及冰层下的温度便有所上升,最后到了融化的程度。由于底层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底层不会上升,结果就使高温的特性保留下来。同时,在冬天时表层水有失热现象,底层水则由于上层水层的保护,失热较少,因而可以保持特别高的水温。据一些科学家的观测记录显示,此说法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阿苏伊尔幽谷中的谜团

阿苏伊尔幽谷位于阿尔及利亚的朱尔朱拉山的峡谷中,是非洲最深的一个大峡谷。可是,该峡谷到底有多深,人们从来就没有探查清楚。至于该谷底到底是什么样,就更没有办法知道了。阿苏伊尔幽谷以其神秘和深邃吸引了无数勇敢的探险者。

1947年,阿尔及利亚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专家试图探明阿苏伊尔幽谷的深度,他们组成了一支联合探险队,第一个勇敢者是一个身强力壮又有丰富经验的探险队员。他系好标有深度标记的保险绳,朝着幽谷下边看了一眼,就顺着陡峭的山崖一步一步地滑了下去。

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保险绳上的标记也在100米、300米、500米地往下移动着。探险队员一步一步下到505米的时候,他觉得身体有点儿不舒服,可仍然没有看到谷底,他怀着恐惧的心情拉了拉保险绳,上边的探险队员赶紧把他拉了上来。

这次探险活动就这样结束了,可是阿苏伊尔幽谷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个谜。

此后,不同的考察队纷纷赴阿苏伊尔幽谷进行考察,但都没有什么结果。直到1982年,对阿苏伊尔幽谷的考察才有了新的进展。

1982年,阿苏伊尔幽谷又迎来了一支考察队。第一个队员下到810米深的时候,说什么也不敢再往下走了,只好爬了上来。这时候,另一个经常和山洞打交道的有经验的队员已经系好保险绳。保险绳上的标志已经移到了800米、810米、820米,最后达到了821米。但是,那个洞穴专家沿着刀削斧凿般的峭壁一步一步下到821米深度的时候,突然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于是,这一次的探险活动也结束了。

阿苏伊尔幽谷探险家们所创下的最高纪录就是821米。尽管目前阿苏伊尔幽谷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个未知领域,但它仍将继续吸引着探险家们,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谜团就会被解开。

美丽的海底“花园”探秘

20世纪80年代,一些科学工作者在格拉普高斯海岭及东太平洋进行考察。他们乘坐深潜器潜到海底,当打开探照灯时,通过潜望镜及海底电视,他们看到一幅神奇的画面:在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上,生长着海葵一类的植物,还有各种动物,长达5米的鲜红色蠕虫、西瓜一般大的海蚌、菜盆似的蜘蛛、手掌大小的沙蚕等,它们自由自在地游弋着,还不时地以惊奇的目光瞅瞅它们从未见过的人类。科学家称这个美丽奇妙的世界为“海底攻瑰园”。

科学家们又发现,在离“海底玫瑰园”稍远的地方,有一个个粗大“烟囱”正在“咕嘟咕嘟”地冒烟,“烟囱”直径约为2~6米,热水在其中上下不停地翻腾着,还不时喷射出五光十色的乳状液体。在“烟囱”的周围,凝结着一堆堆冷却了的火山熔岩,形状如同一束束巨大的花束,姿态万千。

在如此深邃的“暗无天日”的海底,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呢?

经过测量,科考工作者发现这一海域的海水深达2600~3000米,“烟囱”喷出的热泉水温高达350℃~400℃,这里不仅含有丰富的金属物质,而且还含有硫黄等气体。由于硫黄的存在,导致了硫黄细菌的繁殖。正是这些硫黄细菌的繁殖,加上海底“烟囱”里独特金属物质的存在,造就了这个地方奇特的生物群落。

那么,这海底“烟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是这一海域所独存的吗?

1977年,英国地质学家乘坐“阿尔文号”深潜器,首次观察到太平洋格拉普高斯海岭正在喷溢的海底“烟囱”。1979年,英国的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化学家们再一次乘坐“阿尔文号”深潜器,对东太平洋海隆及格拉普高斯海岭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同时还拍摄了电视纪录片。他们在第二年夏天继续考察时,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含矿热泉水及气体的喷溢区。这些水下的温泉、海底火山喷发的喷孔里溢出的热泉水温度高达56℃,丰富的铁、铜、锌、锰、铪、金等金属物质随着热泉水喷出海底之后,在“烟囱”周围沉积下来,形成矿泥。这些物质是人类潜在的矿物资源,也是地质学家们期待研究的对象。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东亚和西亚大陆之间的红海海底,就发现了多处类似“烟囱”的“热洞”。目前,人们已在红海海底找到四处“热洞”。红海的鱼类有15%是其他海洋里所没有的。以往,人们总是以海水的盐分、温度较高和气候干燥等原因来解释红海海域特有的海洋生物群存在的现象。现在看来,红海特殊生物群落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大量特有金属物质的供应以及海底“烟囱”的存在。

在很长时间内,地质学家们对矿产的形成和地壳运动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的一种解释是把地壳先划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板块,熔融物质在地壳以下很深的地方,沿着一定方向从海底喷溢出来,为板块运动提供动力,致使海底急剧扩张,并且形成不同的矿产。海低“烟囱”的发现是对这种观点的一个直接证据,这个发现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也具有重大价值。在深邃的海底,没有阳光和光合作用的情况下,存在如此五光十色,充满魅力的生物世界,实在令人不敢相信。生活在这里的海底动物的食物是一些与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式较为接近的菌类,这为研究生命起源提了新的研究方向。

海上坟地探秘

马尾藻是一种普通的海藻,可是生长在大西洋的马尾藻却与众不同,它们连绵不断地漂满约450万平方千米的海区,以至于这个海区被称做马尾藻海。

马尾藻海位于北大西洋环流中心的美国东部海区,约有2000海里长、1000海里宽。海上大量漂浮的植物主要是由马尾藻组成,这种植物以大“木筏”的形式漂浮在大洋中,直接从海水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分裂成片、再继续以独立生长的方式蔓延开来。厚厚的一层海藻铺在茫茫大海上,一派草原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