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政治探谜
1917400000034

第34章 “澶渊之盟”是怎么回事

北宋时候,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同宋朝并立的还有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

北宋前期,辽的力量逐渐强大。辽军常到黄河流域扰乱或掳掠。1004年1月,辽军大举南下,萧太后起倾国之兵20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至澶州北城(今河南濮阳),矛头指向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当时东京与澶州仅一河之隔,形势对北宋十分不利,朝廷上下手足无措。为解燃眉之急,当时的皇帝宋真宗慌忙问计于群臣。大臣们有的主张迁都金陵,有的主张避难成都,独有宰相寇准等少数大臣主战。寇准说:“主张迁都的人,应当斩首。”要求真宗御驾亲征。

在兵临城下,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宋真宗才渡河亲征。途中,又有大臣劝阻,宋真宗有点动摇了。寇准说:“只可前进,不能后退,否则就会军心涣散。”这样,宋真宗不得不继续前进。前线的宋军将士看到皇帝亲征,都很感动,斗志十分旺盛,把几千个前来攻城的辽兵杀得一败涂地。初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宋军战士。他们射死了澶州城下察看地形的辽军先锋萧挞览,挫折了辽军嚣张的气焰。

辽军士气开始低落。寇准力主乘势进军,收复失地。但宋真宗无心恋战,于是宋辽进行议和。宋真宗派曹利用赴辽营谈判,条件是不准割地,岁币(北宋政府每年给辽、西夏的钱财等物)“百万之下皆可许”。寇准觉得岁币数太大,就对曹利用说:“不得过30万,过30万,我斩了你。”结果谈判成功,达成协议,规定:辽国皇帝称宋朝皇帝为兄,但“哥哥”每年必须给“弟弟”20万匹绸缎和10万两银子;辽军撤走。宋真宗为了求取苟安,不顾爱国将领的反对,不惜屈服,签定了协议。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澶州附近有古湖曰澶渊,因此历史上把这次宋辽和议称为“澶渊之盟”)。

北宋要给辽岁币,就得剥削人民,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