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1922600000051

第51章 致澄弟(咸丰十年四月十四日)

澄侯四弟左右:

接弟闰月二十四夜手缄,得悉五宅平安。魏承祉之事,吾家尽可不管,别人家信本不应拆阅也。孙大人名昌国号栋臣,系衡州协兵丁,吾调出保至副将向导营之官。上午雪琴将伊营官革去,派管船厂。曹级珊名禹门,广西知县,船厂委员也。吾将彼信已焚化,以后弟不必提及。

金陵大营于闰月十六日溃退镇江,旋复退守丹阳。二十九日丹阳失守,和春、何桂清均由常州退至苏城外之浒关,张国樑不知下落。苏州危如垒卵,杭州亦恐再失,大局决裂,殊不可问。

余此次出外两年,于往年未了之事,概行清妥,寸心无甚愧悔,可东可西,可生可死,襟怀甚觉坦然,吾弟尽可放心。前述祖父之德,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教弟,若不能尽行,但能行一早字,则家中子弟有所取法,是厚望也。顺问近好。

评点:江南大营崩溃与湘军腾飞

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清朝廷立时在其北扬州和其南孝陵卫布下两支重兵,称之为江北大营、江南大营。

江北大营共有一万八千人马,其主将为钦差大臣琦善。咸丰四年琦善死,改派江宁将军托明阿。咸丰六年,江北大营被太平军击溃,托明阿被撤职。咸丰七年,钦差大臣德兴阿重建江北大营。咸丰八年,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将江北大营再次击溃,德兴阿被撤职,江北的军队便由江南大营节制。江南大营首建在咸丰三年。广西提督向荣带着一万八千人马,从广西一路尾追来到南京,遂在城外孝陵卫扎下营盘,以便阻止太平军东下苏杭,并与江北大营遥相呼应。咸丰六年,李秀成、石达开率部共同击溃江南大营,向荣败逃自缢。咸丰八年,清廷任命和春、张国樑重建江南大营,筑垒掘壕围困天京。这一南一北两座大营,一直是城内天王洪秀全的心头大患。

为什么朝廷要将三万多重兵长期驻扎在这里呢?为什么这里的兵马都是朝廷的正规军,而其主帅除向荣外都是满人呢?据说其背景颇不寻常。

咸丰皇帝二十岁刚登基时便遇上了太平军在广西起义,而且人多势众,其攻城略地一路破竹,大有不可遏制的势头。咸丰皇帝一则年轻,二则禀性文弱,心中恐惧不已,巴不得早日平定乱局。他使出重赏之下出勇夫的法宝,当众宣布:谁能灭掉太平军,便封谁为王。不料,他情急之下的这句话招来了王室的反对。某亲王对他说:“圣祖爷在平定三藩叛乱之后,作出一个决定:非满蒙者不封王。此决定作为祖训,代代相传,不能违背。倘若今后是汉人灭了太平军,怎么办?封王,则有违祖训;不封王,则食言。”咸丰听了这话后,也知道自己的话不妥,但既已说出口,怎么办呢?这个亲王便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在南京附近设立重兵,由朝廷正规军来担当此任,委派满人做统领,让湘军和其他部队在上游与太平军去死拼,仗打到后来,最先攻入南京的,必是靠南京最近的这支部队。那时,朝廷可以堂堂皇皇地向天下公布:真正有本事的,还是朝廷的军队,还是咱们满人。最先攻入南京的满人统领,皇上封他为王,既不违祖制,又不食言。

咸丰帝欣然接受这个建议。向荣的人马是他从广西带来的旧部,不便撤换,朝廷便将满人和春迅速提拔为江南提督,官职上与向荣平起平坐,以便制约向荣。待向荣一死,立即由和春取代。至于江北大营,前后三个统帅皆清一色满人。

咸丰帝的算盘虽然设想得如意,但无奈满人气数已尽,无论是带兵的统帅,还是手下的将军兵卒,都不是太平军的对手。继两年前江北大营溃散后,咸丰十年闰三月,江南大营又被陈玉成、李秀成的部队全线击溃,张国樑逃到丹阳溺水而死,和春逃到苏州浒墅关自杀身亡。两江总督何桂清率领一群衙门官员逃到苏州,江苏巡抚徐有壬对他弃城逃命的行为很是厌恶,闭门不纳,何只得仓皇逃到上海。

清廷经营了七八年的江北、江南大营便这样彻底瓦解了,局势顿时危急起来。曾氏甚至做了大局决裂以死殉职的准备。

然而,正是先哲说得好: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此刻的曾氏还没有料到,正是江南军事的大崩溃,给湘军和他本人的腾飞再一次造就了一个契机。中国近代史上真正的曾国藩时代,已经到来了。这个局面的形成,确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曾氏政坛上的迅速蹿升,也是别人即便刻意阻挡也奈何不了的事。所谓时势造英雄,此又一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