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1922600000064

第64章 致澄弟(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澄侯四弟左右:

上次送家信者三十五日即到,此次专人四十日未到,盖因乐平、饶州一带有贼,恐中途绕道也。

自十二日克复休宁后,左军分出八营在于甲路地方小挫,退扎景镇。贼幸未跟踪追犯,左公得以整顿数日,锐气尚未大减。目下左军进剿乐平、鄱阳之贼。鲍公一军,因抚、建吃紧,本调渠赴江西省,先顾根本,次援抚、建。因近日鄱阳有警,景镇可危,又暂留鲍军不遽赴省。胡宫保恐狗逆由黄州下犯安庆沅弟之军,又调鲍军救援北岸。其祁门附近各岭,二十三日又被贼破两处。数月以来,实属应接不暇,危险迭见。而洋鬼又纵横出入于安庆、湖口、湖北、江西等处,并有欲来祁门之说。看此光景,今年殆万难支持。然余自咸丰三年冬以来,久已以身许国,愿死疆场,不愿死牖下,本其素志。近年在军办事,尽心竭力,毫无愧怍,死即瞑目,毫无悔憾。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谨记祖父之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即不扯谎也),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余每次写家信,必谆谆嘱咐,盖因军事危急,故预告一切也。

余身体平安。营中虽欠饷四月,而军心不甚涣散,或尚能支持亦未可知。家中不必悬念。顺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

评点:立身处世之“八本”

曾氏的“八本”在近代传颂甚广,最早见于其咸丰十年闰三月十八日的日记,这是第一次向家人公布。

读曾氏的文字,感觉到他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喜欢提炼归纳:或归纳为几句话,或归纳为几个字。

世事纷纭,须排沙拣金;道理繁多,宜由博返约。由此看来,提炼归纳的功夫必不可少。去掉什么,留存什么,这中间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好恶和见识。至于驭繁于简,更是思维能力强的表现;同时,也是一个提高升华的过程。置身于大千世界、茫茫人生,面对着烟海学问无穷资讯,会不会提炼,善不善归纳,应是人与人之间高下优劣的一个重要区分点。曾氏将祖父平日治家之方,经过一番提炼后归纳为八个字,又将其所不喜欢的东西概括为三个不信。他将素日对立身处世治学做事所得到的一些体会归纳为“八本”。他的这些“本”不一定都能为人所接受,但多多少少能给人以启益。曾氏老家富厚堂中有一间房子的门楣上,高悬“八本堂”横匾,匾上便刻着这八句话。可见曾氏后世子孙对它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