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1922600000082

第82章 致沅弟(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沅弟左右:

二十七日接二十一日来信,具悉一切。

弟辞抚之意如此坚切,余二十二日代弟所作之折想必中意矣。来信“乱世功名之际尤为难处”十字,实获我心。本日余有一片,亦请将钦篆、督篆二者分出一席,另简大员。吾兄弟常存此兢兢业业之心,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庶几善始善终,免蹈大戾乎?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弟向来倔强之气,却不可因位高而顿改。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巢县既克,和、含必可得手。以后进攻二浦,望弟主持一切,余相隔太远,不遥制也。顺问近好。

国藩手草

弟公文不宜用“咨呈”,用“咨”以符通例。

评点: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曾国荃一向倔强,甚至强到霸蛮(湖南方言,即犟的意思)的程度,现在突然说出“乱世功名之际尤为难处”的话来,倒令乃兄奇怪了,于是又来劝老弟要明强。

《中庸》对学者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曾氏认为这五个方面的宗旨可以归纳为“愚必明,柔必强”六个字。

愚与明、柔与强是两组意义截然相反的对立面。乍然看来,似不大好理解,仔细分析,却有它的内在联系。

咸丰七年到八年守父丧这一年多里,曾氏对自己出山办团练五年来的所作所为作了痛苦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他终于明白了专靠申韩之术是不能办成事的,必须杂糅老庄之术。

人类本身及其社会活动,有主流一面的表现,也有与之相对的非主流一面的表现。如果说儒家、法家、墨家这些学派都是致力于主流一面的研究的话,那么,道家学派便是致力于非主流一面的研究,《老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

曾氏在明白“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都应当予以同等重视的道理后,咸丰八年复出以来,在许多方面改变了过去一味强悍一意孤行的做法,时时杂用老庄之术,事业从此走上日渐发展的道路。事实让曾氏悟出了儒道互补的学问上的道理,从而在一个更高层次上,领会了阴阳和谐这一宇宙间最高最大的原则。

所谓“愚必明,柔必强”,正是在这个认知层面上提出的观点。此“愚”是“明”后之愚,即“大智”后之愚;此“柔”是“强”后之柔,即“至强”后之柔。

质言之,即要想做愚公,必须先得事理明白;要想柔弱处世,必须得有强者的基础。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中庸》的作者无疑关注的是主流的一面,学、问、思、辨、行五者的提出,并没有考虑到与之对立的另一面。曾氏打通隔阂,融合儒道,于是便有这样更高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