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1922600000098

第98章 谕纪泽(同治三年七月初十日)

字谕纪泽儿:

今早接奉二十九日谕旨。余蒙恩封一等侯、太子太保、双眼花翎,沅叔蒙恩封一等伯、太子少保、双眼花翎,李臣典封子爵,萧孚泗男爵。其余黄马褂九人,世职十人,双眼花翎四人(余兄弟及李、萧)。恩旨本日包封抄回。兹先将初七之折寄回发刻,李秀成供明日付回也。

涤生手示

评点:兄弟同日封侯伯

七月初八日,曾氏便从江宁将军富明阿咨送来的廷寄中,得知自己封一等侯,老九封一等伯,但没有亲自接到廷寄,不便上表称谢。初十日,正式接到六月二十九日的上谕。

这道上谕是接到曾氏二十三日捷报的当天拟的,可见当时两宫太后的喜悦之情。

上谕是这样嘉奖这批有功之臣的:曾氏赏加太子太保衔,锡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赏戴双眼花翎。曾国荃赏加太子少保衔,锡封一等伯爵,赏戴双眼花翎。李臣典锡封一等子爵,赏穿黄马褂,赏戴双眼花翎。萧孚泗锡封一等男爵,赏戴双眼花翎。

此外还有一大批将领或获骑都尉、轻车都尉、云骑尉等世职,或给以布政使、道员、知府、提督、总兵等衔。

同一天,还颁发另一道上谕:加赏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之子以贝勒封号。官文锡封一等伯爵,世袭罔替,抬旗,赏戴双眼花翎。李鸿章锡封一等伯爵,赏戴双眼花翎。杨岳斌、彭玉麟、骆秉章均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赏戴双眼花翎。另外尚有鲍超、都兴阿、冯子材等人获赏。

这年九月,左宗棠也获一等伯爵之赏;之前,他已获太子少保衔。同时获封爵之赏的还有鲍超:受封子爵。历时十四年之久的这场战争结束了。一人封贝勒,一人封侯,四人封伯,两人封子,一人封男。许多人封各种名目的世职。据曾氏说,封赏之厚,超过平三藩、平准部,为有清一代所仅见。

尤其是曾氏兄弟同日封侯伯,古往今来极为罕见。然而,以曾国荃为代表的一批吉字营将领大多不满意,他们认为赏轻了,不足以酬劳。前面说过,咸丰帝曾有“打下金陵封王”的许诺,后接受近臣所谏,采取以满人围金陵,用汉人打外围的战略。谁知事与愿违,结果打下金陵的还是汉人。

曾国荃自认为功盖天下,就是受封王之赏亦不为过,即便限于祖制,不能封王,公侯之爵也是可以封的,为什么只是伯爵,而且没有“世袭罔替”?所谓“世袭罔替”,就是世代承袭,若不触犯国法的话,子子孙孙都顶着这个封爵。比如曾氏便是“世袭罔替”的一等侯。他死后,其子纪泽承袭,世称“曾袭侯”。纪泽死后,其子广銮承袭。曾氏的侯爵只传了三代,那是因为清朝被推翻了,清朝廷的一切封赏自然跟着寿终正寝。

这都罢了,最让曾国荃不甘心的是,官文、李鸿章等都跟他一样的封一等伯爵。多了,滥了,他的一等伯爵就贬值了。同治三年九月初八日,曾氏在日记里写道:“沅弟谈久,稍发抒其郁抑不平之气。余稍阻止劝解,仍令毕其说以畅其怀。沅弟所陈,多切中事理之言。”

老九的郁抑不平有很多,封爵不公是其中之一。他心中的另外不快,我们将在后面的评点中再谈及。

其实,据精通掌故的人说,老九的这个伯爵还是乃兄的“王”所分出来的,他不应当不平而应当窃喜。我们来看徐珂编《清稗类钞》中的一段话:“粤寇之据金陵也,文宗顾命,深引为憾,谓有能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及曾国藩克金陵,廷议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骤,且旧制所无。因析而为四,封侯、伯、子、男各一。于是国藩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其弟国荃封一等威毅伯,提督李臣典封一等子,提督萧孚泗封一等男。”

此次获殊赏的子爵李臣典没有来得及领赏,早在八天前便一命呜呼了。李只有二十七岁,正是年轻力壮之时,如何突然死去呢?原来,李正是仗着自己功劳大,年轻力壮,进城之后荒淫过度。他没有死在炮子堆里,而是死于石榴裙下。另,据野史透露,萧孚泗后来成了湘军中哥老会的大龙头。堂堂朝廷所封的男爵,却做了江湖会党的头领。湘军高级将领的素质如何,可以从李、萧二人处略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