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家小书·译馆:人生的智慧
19270700000001

第1章 总序

刘北成

“大家小书”自2002年首辑出版以来,已经十五年了。袁行霈先生在“大家小书”总序中开宗明义:“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

截至目前,“大家小书”品种逾百,已经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培养起不少忠实的读者。好的读者,促进更多的好书出版。我们若仔细缕其书目,会发现这些书在内容上基本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其实,符合“大家小书”选材标准的非汉语写作着实不少,是不是也该裒辑起来呢?

现代的中国人早已生活在八面来风的世界里,各种外来文化已经浸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以及未来,非汉语写作的作品自然应该增添进来。读书的感觉毕竟不同。读书让我们沉静下来思考和体味。我们和大家一样很享受在阅读中增加我们的新知,体会丰富的世界。即使产生新的疑惑,也是一种收获,因为好奇会让我们去探索。

“大家小书”的这个新系列冠名为“译馆”,有些拿来主义的意思。首先作者未必都来自美英法德诸大国,大家也应该倾听日本、印度等我们的近邻如何想如何说,也应该看看拉美和非洲学者对文明的思考。也就是说无论东西南北,凡具有专业学术素养的真诚的学者,努力向我们传达富有启发性的可靠知识都在“译馆”搜罗之列。

“译馆”既然列于“大家小书”大套系之下,当然遵守袁先生的定义:“大家写给大家看的小册子”,但因为是非汉语写作,所以这里有一个翻译的问题。诚如“大家小书”努力给大家阅读和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版本,“译馆”也努力给读者提供一个相对周至的译本。

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断通过文字承载的知识来丰富自己是必要的。我们不可将知识和智慧强分古今中外,阅读的关键是作为寻求真知的主体理解了多少,又将多少化之于行。所以当下的社科前沿和已经影响了几代人成长的经典小册子也都在“大家小书·译馆”搜罗之列。

总之,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希望在车上飞机上、在茶馆咖啡馆等待或旅行的间隙,大家能够掏出来即时阅读,没有压力,在轻松的文字中增长新的识见,哪怕聊补一种审美的情趣也好,反正时间是在怡然欣悦中流逝的;时间流逝之后,读者心底还多少留下些余味。

2017年1月24日

译者的话

李晓兵

叔本华(1788—1860),德国一位地地道道的人生哲学家。他在世70多年,致力于对人生诸问题的哲学思考,如果以“只有思考过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这一标准看,他算是真正体验了一次人生。而只有真正体验人生的人,才会写出真正的人生哲学。

他出生于商豪之家,父亲腰缠万贯,母亲博学多才。他本人年少时即游历颇丰,世界文明古国(除交通不便的东方、美洲外),他几乎全部游历;当时所谓的名流雅士,他无不结交;他能用多国语言了解异邦文化……更幸运的是,中年之后他便有殷实的家产得以“脱产”专事独立思考、著书立说。除偶尔受点奚落之外(据传他在柏林大学上课时被黑格尔占了上风,以及打官司输给了一位女人),纵观其一生,有吃有喝,可谓完满。但就是他,却把人生描绘得那样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不值一钱!这也许说明了一个道理:过腻味了的人生即为痛苦!

介绍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宏论颇多,读者几乎在每一部叔氏著译前都可读到几万字的分析、批判。然叔氏本人甚反感那些对原著的二手的评介。真正读原著的不爱看评介,而真正看介绍的又未必想读原著。译者在此也就不再啰唆,仅勾勒一二。实际上,叔氏的哲学思想几句话便可描述清楚:人生即意欲(或曰意志)之表现,意欲是无法满足之渊薮;而人生却总是追求这无法满足之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在东方思想,尤其是印度哲学中,这并非什么新鲜的东西。不过,作为一位西方哲学家,他还得用一系列西方文化传统中流行的概念、范畴,把人生的一幕幕、一场场,逐步地表述出来。于是,便有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物自体、表象、主观—客观,以及印度哲学中的意欲之否定、死亡,等等,被叔氏广采博收,用来展开和叙述他的思想。平心而论,叔氏的哲学较之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几位哲学家的思想,由于其文风简练、思路单纯,容易理解多了。正因为此,他成了开启新一代哲学之风的先驱。当然,文风仅是一方面,关键还在思想之明达,论题之尖锐,把古典哲学许多吞吞吐吐、啰啰唆唆或缄口不露、语焉不详的人生之谜,都直坦坦地摆将了出来。难怪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托马斯·曼等现代哲人之狂狷,都成为他疯狂的信徒。甚至阿根廷的博尔赫斯为了探得叔氏原著本色之三昧,竟从头艰难地学习德语!

值得一提的是,叔本华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从古典哲学角度看,太现代化了;从现代哲学角度看,又未免太古典了。他强调意志,这是把康德哲学之物自体伦理化、人生化,不免着上现代非理性主义之基色;但他又注重理性和认知,甚至认为这是苦海回头的解脱之道,这里又回响着古典哲学的余音。而且,正因为这样,他的立论有时摇曳不定,甚至东拉西扯;有些地方比喻拙劣,甚至牵强附会;更有甚者,不少地方感情用事,用语粗俗,简直有失一位哲学大师的雅致。然而,读其书而谅其人,明其义而不囿其辞。从总体上看,尤其是从他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启蒙”上看,叔氏实不愧是一位哲学家。

叔氏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国内已有中译本(其实是个节译本)。叔氏其他著作,坊间偶见些许,但多是域外选本之重印。眼下这部文集,是译者近二十年前的习作,主要是根据《叔本华:随笔与箴言》(企鹅古典丛书)移译;还参照叔氏一部论文全集《附录与补遗》上、下卷选译了一部分(企鹅选本也出自《附录与补遗》下卷);此外,又从中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参照原文选译了译者认为不选不足以说尽叔氏全部思想的几小段。编选和移译文集的主要目的,为其趣味浓、论题明、可读性强,使读者当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那部艰深晦涩的大部头面前打退堂鼓时,在这本茶余饭后、寂寞聊赖时皆可浏览的叔氏文集面前,却能重新鼓起阅读原著进而透察人生的勇气。

译者翻译叔氏文集,实感力不从心。时时注意遣词造句,以图保留原意、原味,仍深恐译文之不达、不雅。只求想一想叔氏原著文意之飘洒,难以驾驭,以及译者在溽暑盛夏挥汗译稿之苦涩,可望一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