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正义:历史的与现实的
192721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本书是对正义的阶段性研究的一个初步结集。“正义”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理论或者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实践中的真实原则或事实倾向。本书希望始终关注理论与实践这样两个维度,且同时关照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全书大致分为上、下两辑,上辑主要探讨正义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这需要关注大量涌现的新的资料,而当代出现的一个新情况是:由于互联网等高科技和开放性的发展,“失败者”和“旁观者”也越来越多地撰写自己的历史,这就为我们更加多面,也是客观公允地审视历史提供了新的诸种可能性。

不过,我还是会追溯较早的历史时代,尤其是从战国到西汉,在长期战争之后大致厘定的、此后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制度形成的时代,所以,我考察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西汉政治的“更化”。这是古代的一个关键时期,而中国进入现代的一个关键时期则是20世纪初,我主要考察了严复的思想,探讨了他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和演绎的过程,指出了一种“双重的误读”和“伦理的阙失”的情况。同时也对随后的政治文化发展,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趋向进行了分析。

进入到当代,我集中关注的是生命原则的问题,这就涉及对暴力和战争的态度。上辑的最后一篇则是带有总结性的一个回顾,我谈到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有限性、中国历史上的差序正义,以及构建中国当代正义观的多种经验与可能性。

下辑主要是探讨正义在西方的历史与现实。我从美国最近的一次总统大选入手,分析其后的基本价值观念在独立建国前后的形成和发展,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冲突和未来可能的趋势,以及在现代世界眼光观照下的危险和隐忧。

我也借助西方最近出现的一些颇有影响的新著,介绍和评析了人类价值观念的漫长时代的演变和发展,人们应当如何寻求光明而又理解黑暗,以及在罗尔斯之后和之外试图解决正义问题的理论尝试。我特别关注的是平等与自由的问题,因为当平等扩展到经济领域之后,这两者的矛盾变成不可避免的了。平等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旋律,或者说一直是主旋律,但对它是否还应该有一个恰当理解和适度平衡的问题?故而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还需要重新审视。最后我还借助对一本朋霍费尔传记的书评,谈到了我们作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一个基本态度,即始终要面向人,正视人性与人道。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我的许多著述都是生长性的,会不断地修改和增补,所以,现在的这本书也是如此,它不仅对于别人,对于我自己也不是最后定论。何况还有许多其他的重要方面需要探讨,许多其他的重要问题需要研究。所以,它的确就是一个“阶段性”研究的初步展示,而也正是因此,我特别希望读者对此书多加批评指正。

何怀宏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