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梦圆景泰蓝
19392700000024

第24章 初访天津卫

“我正在找你呢,”几天后的一个下午老掌柜见到德风就说,“听说你最近买了不少东西啊?”

“是啊,德润哥。这不是准备回家过年嘛,出门儿在外给家人们买点儿东西,尽尽我的一点儿心意嘛。”

“应该的,这样就好。出来都一年了,像你这样短的时间内就能有出息的人可不多,给他们都带点儿稀罕东西回去,让他们都高兴高兴,也向老人们尽尽你的孝心。”

“哥说的是,我也是这样想的。”

“你今儿没啥事儿吧?”

“没啥事儿。”

“我想到天津去办点儿事儿,有没有兴趣走一趟啊?”

“行啊,去长长见识,开开眼界呗。”

“我正有这个意思,明儿一早就去,后晌,最多再晚一点儿就回来了。”

“这一天来得及吗?”

“来得及,咱又不是走着去,有四条腿儿的马儿,你怕什么?说的大点儿,咱和天津只隔一条河而已。”

“我可是个刘姥姥,什么地方也没去过。”

“没有去过才正好啊,这就是我的主要目的。对于你来说,这一切都是新的,接受它也快,记得才牢。”

“那我可有机会逛逛天津卫了。”

“明儿我们坐马车去,晚上早点儿休息,明儿要起个大早的。”

“没问题,我们需要带点儿啥呢?”

“还想带啥呢?我们只是去看看,转转,什么也不带。”

“去河北区的南边儿,洋人的建筑风格区。”

“好呀,看看这洋人盖的房子与咱们的房子有啥区别?”

“明儿你就能看见了,他们的房子与咱们的区别太大了。”

德风这下可真有期待了,这是除了京城之外的第一次出门儿,不知明日会有多少个未知,多少个惊讶,多少个稀奇呢。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老掌柜就来敲门儿了,这时德风也刚起来,赶紧开了门儿,“德润哥,就走吗?”

“你快洗把脸,我们就走,车已经在门上等着了。”

可真早,麻溜的洗了洗就下了楼。花儿已经等他了,把一包东西给了德风,“哥,好了,拿着吧!那浆子可别撒了!”

“走了,花儿。老掌柜的说后晌就回来了。”

“行哥,再见!”

“德润哥,我来了。”快步走到了门口。

“德风,快,快上车,走喽!”站在大门口的德润充着他招呼道。

上了车,一路慢行,走出了小街,来到大路上后,马车就开始一溜小跑起来。

“德润哥,吃点儿吧?”打开花儿给他的油纸包。

“你还真有心!”有点儿吃惊。

“不吃早点,肚子可受不了。长时间的颠簸,会晕车吐酸水儿的。”

“到了天津不就可以下馆子了?”

“可到天津前也不能亏待了肚子不是?”

“吆喝,还是热乎的呢?”德润拿到手里还感觉饼子的热乎劲儿。

“是啊,早上吃冷的肚子可受不了,这可是冬天啊。”

“你怎么来得及去买呢?”

“这是我昨儿后晌买的,让花儿一大早给腾的。”

“这丫头也得跟着起了个大早,难为她了。”

“没事儿,年轻轻的,精力旺盛着呢。”

接着,德风又拿出一个小罐儿,递上热乎乎的豆浆,德润又是一惊,“还有豆浆呢?”

“是啊,吃点儿干的,再来点儿喝的不更舒坦吗?”

“还是你想的周到!像个小媳妇儿似的。”

“肚子里有点儿东西,心不慌,早上这一顿可不能省了。”

“你小子,有心了,”指着德风说,“怪不得你师傅说你小子心细呢,果然如此啊,哈哈哈!”

吃着热乎乎的葱油饼喝着暖暖活活的豆浆,身上也感觉暖和起来,真是惬意。

“照这样的速度,我们啥时候能到啊,德润哥?”

“很快,一两个时辰就到了,我们可以在天津转上半天,过晌午我们就回来,尽量在天黑前回来,回来还有可能赶上晚饭呢。”

到了天津,太阳已经老高了。首先,来到一条老街,这里是意大利洋人的租借地,他们的房子都镶嵌着明亮的窗户,看不到有木头的痕迹。与中国的楼宇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没有咱们的建筑那么的喜气温暖氛围。还看见一个广场喷水的雕塑。在这里到处都能见到洋人们三三两两悠闲的走来往去,也有洋车来回奔跑。

有成年人,也有一些小孩子。那黄毛女人手里还抱着西洋哈巴狗,有的还伴在人们周围,在草地上跑来跑去,像那撒欢的小羊羔。

“看到这些洋人,我就有种莫名的生气,这些蛮夷在我们的地盘上神气活现,”德风有些激动。

“那是皇上的事儿,我们也管不了,我们能做的就是,要了解他们,把他们的钱赚到我们手里,对不对?”

“德润哥说得是,多赚他们的钱。”

“所以,你也要注意一下他们的爱好,习惯,格调,把我们卖给他们的东西里融入他们的元素,只要他们喜欢,愿意买我们的东西,我们不就能赚到他们的钱了吗?”

“我明白了德润哥为什么叫我来天津了。”

“明白就好,那我就算没白带你来。”

“我记下了,德润哥。”

“你看这一带的建筑,都是意大利的风格,这也是他们国家独具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他们造房子不用木头吗?也看不见椽子大梁的!”

“人家都用的是一种洋材料——叫什么赛门体。就像我们的泥一样使用,把石头、砖头沾合在一起。”

“那材料一定挺贵吧?”

“那是肯定的。就是不贵,要把它从海的那边儿运过来也是费不少功夫的。你说还能便宜的了吗?”

“他们国家的人都是这么富裕吗?”

“他们国家也有穷人,也有破烂的房子。这是样板嘛,哪有人把自己的破烂儿给别人看的?给别人显摆的?像咱们要出门一样,总得体面一点儿嘛。他们也一样。”

“是吗?”

“当然,就像我们家的房子与皇宫的宫殿就没有办法相比,他们的这些房子,也就我们国家的像王公大臣们的房子差不多的。他们的百姓也住不上这样的房子,正如我们的百姓一样。”

“这还真的想象不出来。”

“哪儿的人,他都有三六九等。有混的好的,也有混的差的。不是都有皇亲国戚,贵族下人的吗?”

“说得有道理。”

“你再看他们这些洋人,他们男人,女人们穿的,衣服都包在身上,那怎么干活呀,一用力气不就都蹦破了,那女人打着那一点儿小伞,管什么用啊,能挡点儿什么,要真是下起雨来,不就都成了落汤鸡了?还穿着那么高跟的鞋子,那能干什么?像我们皇宫里的妃子们,也穿高跟鞋子,可也干不了什么活儿呀。”

“是啊,为什么让那些妃子们穿那个呢?走路又不方便。”

“就是让他们不方便,方便了,他们还不撒开了丫子使劲儿地跑呀?尤其是他们那些少数民族,在大草原上疯惯了、野惯了的大脚片子。就是要让他们文雅一点儿,收收她们的性子。”

“真是这样啊?”惊讶地问。

“我这是跟你这么说说,可不能到外边儿去说呀!瞎说的,这可不能让旁人知道!”德润赶紧给德风解释。

“我知道了。是啊,这也就是在街面儿上,如果下地干活,还不闹笑话。”

“好了,不说他们了,又到了饭点儿了,去吃饭,德风啊,想吃点儿什么?”

“怎么着都行。”

“咱们就吃顿白米饭吧。”

“行啊,这我还没有吃过呢,咱们这边儿可不种这个。”

“这种白米在南边很普及的,咱这边儿没有,今儿就让你尝尝。还是不错的,我吃过几次了!”

他们找到一家饭馆,找了个空座儿,就坐了下来,堂倌儿立马来问,“客官,您几位想吃点儿什么?”

“一条红烧黄河大鲤鱼,一只童子鸡,一盘儿白切肉,一盘儿醋溜白菜,再来一个蛋汤,外加一壶白干儿。”堂倌儿吆喝着就走了。

“你别看他们洋人,住在我们的地盘儿上,看见我们的饭食,他们也流口水。”

“那为什么?”车夫纳闷儿。

“就因为咱们的饭菜,不但好看,又好吃,味道还好,那叫一个色香味俱全。他们的那些东西,有的还血渍呼啦,半生不熟的就端上桌了,不知是什么味道。他们吃饭用刀叉,像粪铲子似的。不过,也有许多洋鬼子也学会用咱们中国人的筷子了,这都是咱们大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说着,酒菜上齐,兄弟二人再加一个车夫,三人儿共同举杯,吃菜喝酒,闲聊日常凡事儿。一会儿工夫,酒壶就底朝天了,老掌柜欲再要一壶,车夫说,“老爷,我可不能再喝了,咱等会儿还得回去呢,喝多了就回不去了。”太实在了。

“好好好,那就这样。”老掌柜笑着说道。

于是,唤来了堂倌儿,上了米饭,和蛋汤。吃过饭之后,老掌柜又说,“咱们接下来去老街里走一圈儿。”

“好呀,看过洋鬼子的建筑风格,再领略一下咱民族特色的建筑。”

“不过,你们先在那边的桥头看看风景,等我一下,我去见个人,一会儿就来。”老掌柜说完就向一个门脸儿较大的店面走去。办完了事回来,三人一汇合,坐上车就向前边慢慢地走去。

首先来到鼓楼商业街,这里繁华热闹,车水马龙,人流量非常大。真是什么样儿的人都有,上到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你会看到各行各业都会在此聚集。有钱人儿在这儿奢侈消费,显摆显摆,无钱人儿来这儿开开眼界,饱饱眼福。不过,在这儿,能满足各方面儿人们的需求,从珠宝玉器到民间小吃是应有尽有。

“这与洋人的街区相比,显得他们那里也太冷清了,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热闹,对吧,德润哥?”

“是这样,中国人人情味儿浓,无论走到哪里,都那么热闹欢喜。我们去那边儿看看,那边儿是工艺美术和古董区。”

“噢,这儿人也不少,洋人也有,他们最好奇的就是我们的老玩意儿,但真正买的还是没几个人儿。”

“这些本来就属于高档次的东西,一般家庭的人是很少买的,因为手中没有余钱,只能饱饱眼福了,但这样也聚了人气了啊。我可得提醒你啊,德风,这儿小偷可不少,一定要当心你的口袋!”

“还是德润哥阅历丰富,您知道和想的都很远,句句都那么有道理,有学问。”

“那是我比你长几岁,吃的盐也多呗。老百姓渴望太平盛世,天下太平了,他们才能安居乐业,才能有温饱,才会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修养品味。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现在有点儿活钱儿了,才敢想为家里添点儿东西,也给后人留点儿念想。”

“说得对,我想后辈们会记得我们的。”

“好了,抓紧时间再往前走一段,那儿的人儿就更多了,那儿都是天津的闻名小吃了。狗不理的包子,张记果仁,曹记驴肉,耳朵眼儿炸糕,桂发祥麻花等等。好多,转转看看,看看有什么想要买的?我们就准备回京了,不然就晚了。”

“好,我去买两根麻花,回去慰劳一下花儿。”

“对,对,对,应该的。这是天津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了。再说人家今儿一大早就起来为我们忙活了,觉也没睡好,真该谢谢她的。”

德风买到麻花,德润哥就催促着上车了,这时晌午已经过去多时了,“得赶紧启程了,不然回到家得天黑了。”

“这一趟下来,虽然没买什么东西,但收获依然不小,见识了洋鬼子的洋房,穿着打扮和风俗习惯,也逛了天津的老街,闹市,”德风说道。

“这马儿一路小跑,很快就过了天津的地界,可也到了后晌的饭点儿了,”老掌柜看了看天儿说,“咱们还是回来的晚了点儿。”

“这么快就到了京城的地界了,可真够快的!去时好像道路漫长,久久不见目的地,归来时又似乎感觉马儿快了许多。”

“这是人们的普遍感觉,对于未知的地方总期盼快点儿到,可又觉得为什么还不到,道路漫长。回来时,这种期盼消失了,地点又是熟知的,所以也不觉得了。”

“太对了,就是这样。”

“这都是经验之谈,你到了我这个年龄,自然也会明白一些以前懵懵懂懂疑惑不解的东西,这也说明我老了。”

“德润哥,你思想还这么活跃,头脑还这么清晰,办事儿还这么利索,这么有主见,你哪里就老了。只能说您阅历更加丰富了,跟您生活在一起,我可觉得省事儿多了,您帮我办了许多该我自己办的事儿。”

“德风,你可真会说话儿,听了你的戴高帽子的话,我心里舒服。”

“瞧您,我哪儿说的不对吗?”

“傻小子,哈哈哈……”

“嘿嘿嘿,……”

说着话儿,感觉路也短了,只听得车夫一声“吁!!!”马车就停了下来,“老爷,到了!下车了,您呢!”

“好来,麻烦了您一天,辛苦了,”说完德润就掏出一块大洋递了过去。

“老爷,这您已付过了。”

“拿着吧,今儿这一趟差辛苦您了,这晚饭我就不请您了。”

“谢谢您,老爷!菩萨保佑您!”

“回见了!”

忙忙碌碌了一天,终于到家了。天还不亮就启程了,这到了天黑才回到店里,真是两头都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