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欧洲战史
1950300000074

第74章 苏沃洛夫对意大利的远征

苏沃洛夫对意大利的远征指法国同欧洲各国第二次同盟战争期间,俄奥军队在苏沃洛夫元帅指挥下在北意大利对法军的战斗行动。

1798年,俄国加入第二次反法同盟后,部队进行了调动:乌沙科夫海军中将的分舰队从黑海调往地中海,格尔曼将军的军团和罗津别尔格将军的军团调往北意大利,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将军的军团调往瑞士。1799年初,法国在北意大利拥有一支5.8万人的军队,由舍列尔将军指挥;在中意大利和南意大利拥有一支3.4万人的军队,由麦克唐纳将军指挥。当同盟国集结兵力时,法军乘机转入进攻,击败了梅拉斯元帅指挥的奥军,并占领了几乎整个瑞士和北意大利。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奥国政府的坚决要求,苏沃洛夫被任命为北意大利联军总司令。1799年4月15日,苏沃洛夫抵达瓦列焦后,决定首先训练部队的协同动作,提高奥军战斗力。在组织奥军训练中,苏沃洛夫尤其重视对士兵掌握冷兵器、进行夜行军和以纵队实施冲击的训练。为了训练部队,他运用“制胜科学”的原则,制定出一系列守则和条令,并把一些俄军军官和军士暂时调来训练奥军各部;为了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他压缩辎重,并创立了流动给养弹药仓库。同时,军队还组建了炮兵主预备队。联军进攻准备的加快,使其能够在战斗中先发制敌,夺取战略主动。

苏沃洛夫分出部分兵力封锁佩斯基耶腊和曼图亚要塞,然后亲率主力于4月19日出发对舍列尔军作战,并于4月25日前出到阿达河畔。这时,莫罗将军受命指挥配置在阿达河西岸的法军。苏沃洛夫决定对米兰实施主要突击,而在其他方向上采取佯动。在阿达河畔3天的交战中联军大败莫罗军。为了扩大战果,他们在6个星期内几乎占领了整个北意大利。法军统帅部调集兵力,企图以两翼包围突击来粉碎联军:由麦克唐纳的军队从托斯卡纳向摩德纳、巴马、皮亚琴察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莫罗的军队从热那亚向托尔托纳实施辅助突击。转入进攻后,麦克唐纳于6月12日在摩德纳附近击溃了奥军并向巴马推进。苏沃洛夫识破了法军的企图,遂以自己的各个歼敌计划打破其企图。他把阻击莫罗军队的部队留在亚历山大里亚附近,亲率余部前往迎击麦克唐纳军。他们在48小时内行军85公里,于6月17日出敌不意地前出到特里皮亚河一带。

6月17~19日,在特里皮亚河畔的遭遇战中,苏沃洛夫战胜了兵力多半倍的敌军。麦克唐纳军溃退。苏沃洛夫令奥军进行追击,而主力于6月23日转入对莫罗军队的进攻。莫罗得知苏沃罗夫军逼近亚历山大里亚后,仓促向热那亚撤退,在那里与麦克唐纳残部会合。7月底,会合起来的法军在茹别尔将军指挥下从热那亚地区向亚历山大里亚出发,进攻联军主力。8月15日,在诺维附近的交战中,苏沃洛夫击败了茹别尔军,使其翼侧和后方均遭到歼灭性的打击。

这次交战是巧妙运用辅助突击以保证粉碎主要方向之敌的范例。苏沃洛夫在北意大利的胜利,乌沙科夫率领的俄国舰队在地中海的成功进军,几乎彻底摧毁了法国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英国和奥地利担心俄国势力加强,决定把俄军赶出意大利。1799年8月中旬,苏沃洛夫接到从维也纳来的、经沙皇保罗一世认可的奥皇命令:率联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前往瑞士与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军团会合,以便从瑞士展开对法国的进攻。

苏沃洛夫远征意大利是当时重大的政治和军事事件。由于俄军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联军多次大败法军。这次远征中,苏沃洛夫的统帅活动是在异常复杂的形势下进行的。同盟内部存在政治矛盾,同盟各军的军事体制不同,他们内部盛行并决定其军事训练和军人教育的战略战术概念也有差别。英奥政府力图把对共同敌人作战的重任推到俄军一方,凡此种种都使苏沃洛夫的统帅活动变得极为困难。奥皇及其统帅们极力主张占领对方的领土和要塞,而苏沃洛夫当时就认为,消灭对方的武装力量是战斗的主要目标。苏沃洛夫的战略立足于对形势的周密分析,强调各个击破敌人,强迫对方按自己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总决战。苏沃洛夫运用在对其他地段进行辅助行动的同时,集中兵力对正面狭窄地段实施主要突击的原则,对部队实施纵深配置,使正面、翼侧和迂回突击相互结合。苏沃洛夫的作战计划符合于具体情况,具有自己的特点,与奥地利人依据陈旧的警戒线战略和线式战术原则制定的计划截然不同。在北意大利的战争中,为达到军事和政治目的,苏沃洛夫巧妙地组织了与海军的协同动作。具有深刻民族特点的苏沃洛夫军事学术的基础,是相信人在战争中起决定的作用。俄军良好的精神和战斗素质,以及渴望在俄军援助下从法国占领者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意大利人民的支持,帮助苏沃洛夫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