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59800000015

第15章 中短篇小说(5)

这是一部军事题材的小说。将军之子赵蒙生为了搞“曲线调动”,在母亲吴爽安排下到九连当指导员。九连连长梁三喜是一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农民的儿子,他对赵蒙生这样一位有文化有教养的干部子弟,处处关心与体谅。而赵蒙生始终与军队格格不入。当梁三喜知道赵蒙生下连队的原因后,不放心连队,几次推迟回家探亲的休假。

这时,部队接到命令开赴前线,吴爽加紧活动。梁三喜怒斥赵蒙生临阵脱逃。曾受吴爽救命之恩的军长“雷神爷”甩帽痛骂赵蒙生,赵蒙生猛醒。战场上,“牢骚大王”靳开来为挽救全连生命,冒险抢甘蔗,却踏响地雷;战士北京因两发臭弹而送命;梁三喜也为救赵蒙生而死。经受血与火的洗礼,赵蒙生思想性格发生了转变。梁三喜牺牲后,留下一张“血帐单”,为了给梁三喜还债,梁大娘和韩玉秀来到连队。靳开来因“违纪”连个军功章也没有。赵蒙生后来发现梁大娘竟是小时候养育他成人的母亲,战士北京又是雷军长唯一的儿子。最后,梁大娘一家三代依旧穿着那身破旧衣裳踏上了回家的路。

作品通过一串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深广的社会内容,歌颂军民血肉之情,感情真挚,充满悲壮气氛。小说在新时期军事题材作品中具有开拓意义。

今夜有暴风雪

梁晓声,生于1950年,黑龙江黑尔滨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雨》等。

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雨》是梁晓声的代表作,原载《青春》文学丛刊1983年第1期,后收入《1981~1984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作家出版社1986年初版。

小说取材于北大荒知青生活,歌颂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作出历史功绩的知识青年。以北大荒40万知识青年返城为切入点,采用复线并进的结构,把知青返城的现实和对兵团生活的回忆融合在一起,着重表现了兵团战士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屯垦戍边、献出自己的青春甚至宝贵生命的壮举,成功地塑造了不断成熟的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知识青年形象。

小说洋溢着豪迈、悲壮的色彩,有阳刚之气,王蒙称之是一块“英雄悲壮的知青纪念碑”。在新时期知青文学作品中有一定代表性。

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搬上银屏。

北方的河

张承志,生于1948年,回族,山东济南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阿勒克足球》,中篇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等。

中篇小说《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的代表作品,发表于《十月》1984年第1期,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男主人公“他”大学毕业后准备报考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考察了北方的5条大河流,“他”被黄河的壮观所震慑,在湟水滩头发现了4000年前的彩陶碎片,追忆起额尔齐斯河边的牛群、水鸟和野花。在永定河畔的漫步里读出了它在饱历沧桑中的含蓄、蕴藉。“他”体验到了北方大河的雄浑悲壮,又在报考遇到的困难中让自己的灵魂与肉体伴那河水奔流。“他”梦游黑龙江,看坚冰的碰撞,发现了自己“正在继续获得青春”。

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自身的遭遇与经历、自然与人生的启示,使得“他”充满了对民族历史的深沉的爱。“北方的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他”是“精灵般的河的儿子”,在自我奋斗、追求的精神历程中找到了生命的动力与价值。

作品被视为“心态小说”,它不以情节而以“他”对大河的感情、情绪的发展来结构小说,在对北方的河的扑朔迷离、激荡回旋的壮美景色描绘与体验中,将人生、自然、历史、现实贯穿起来,在抒情中透出深沉的历史感与思辨力。作者笔下的河是那样壮丽,他的情思又是那样回旋波动,因而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轰动。

红高粱

莫言,生于1956年,山东高密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天堂蒜苔之歌》,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萝卜》、《爆炸》等。

中篇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88年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金熊奖。

小说描写的是山东高密乡一带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我奶奶”在嫁给麻风病患者时,在出嫁的路上遇土匪抢劫,轿夫“我爷爷”余占鳌勇救“我奶奶”,赢得“我奶奶”好感。在回娘家路上,余占鳌劫持她至高粱地野合,后生下“我父亲”。几年后,日本人抓夫修路,罗汉大爷因反抗而被日本人活活剥皮。余占鳌招兵买马与日本人血战,“我奶奶”在战斗中被打死。

作品歌颂了具有民族气节的祖辈,表现了广阔无垠高粱地充盈的无穷生命力。作品中那种神话原型般的象喻,以及色彩绚丽的叙述方法,使故事富于传奇色彩,体现了作者对历史题材小说的新的美学追求。

军歌

周梅森,生于1950年,江苏徐州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人间正道》、《天下财富》、《中国制造》,中篇小说《沉沦的土地》等,出版有《周梅森小说集》。中篇小说《军歌》是他的着名作品,发表于《钟山》1986年第6期,共6章。

小说描写抗战时期,台儿庄失陷以后,国军战俘在日本人当时控制的西严炭矿——原中国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代号二四二煤窝里的一群弟兄,从民国27年5月19日~民国28年6月29日间的劳工生活,以及他们集体逃亡过程中的投降与反投降的矛盾斗争和心理历程。

作品语言冷静淡漠,运用“反英雄”的创作手法,人物心理剖析深刻,对历史进程与个人命运的探寻,开始摒弃简单的道德化评价,试图写出在历史背后起作用的那种巨大的力量。回荡在情绪与空气中的“弟兄们用血和肉争取民族的解放”的军歌点出了悲剧的主题。

顽主

王朔,生于1958年,北京人,主要作品有小说《过把瘾就死》、《顽主》,杂文《无知者无畏》等。中篇小说《顽主》是他的代表作品,载《收获》1987年6期。

小说以王朔笔下的“顽主”们参与社会种种活动为中心内容,展示出别具一格的生态和心态。顽主们是王朔经常表现的形象,他们自以为看透红尘,在精神上与社会形成强烈的对抗,以“嬉皮士”的行动和语言消解正统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但作品也时而在表面的玩世不恭中流露出一种焦灼和苦闷的情绪。

小说结构散漫、洒脱,语言幽默暗含强烈的讽刺,对生活片断采取玩味十足的调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小说具有明显的作者个人风格,在文学界和读者中有较大影响。曾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

世事如烟

余华,生于1960年,浙江海盐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世事如烟》等。中篇小说《世事如烟》是他的代表作品,发表于《收获》1988年第5期。

这是一部写死亡的主题变奏。作者充分发挥善写死亡的才能,把死亡描写得惊心动魄。

作品叙写意识形态,又超越意识形态,作者制定的如烟的话语和世事像谜一样迷惑着读者,给人解读本文的无尽欲望。“以一种精神分裂式的迷醉与狂喜,以无尽的、滔滔不绝的能指链的延伸,创造了一种流畅、弥散、陌生而不详的文体。”。

一地鸡毛

刘震云,生于1958年,河南延津人,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一地鸡毛》、《手机》等。

中篇小说《一地鸡毛》是刘震云的代表作品,发表在《小说界》1991年第1期,后载《中篇小说选刊》1991年第2期。

小说描写小林夫妇成家以后的烦恼生活,如辞保姆、要房子、调工作、买豆腐、来亲戚、小孩入托儿所等日常生活烦恼,真实地表现出当年曾有宏伟理想信念的大学生小林和曾极富诗意的小林妻子,如何被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侵蚀掉自己的意志和热情,变得愈来愈卑微和庸俗,充分展示了人生的无奈与疲倦。小说最后在“面包总会有的”自我解嘲和调侃中颇有深度地揭示出当代人生存的盲目性和沉重感。

小说注重对生活细节和现象的展现和描写,态度冷静平和,是新写实主义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