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59800000006

第6章 报告文学 散文(2)

《背影》中有记叙散文、抒情散文、游记以及特写、随笔等。作者在《背影·序》中讲到,他由于“有话要说”,便“自然而然采用了‘散文’这种体制”。他要说的话,有些是对社会现实而发的。写于“五卅”惨案之后的《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通过在电车上对西洋小孩的一瞥,表现反帝国思想和忧愤情思,“编印着一部中国外交史”;《哀韦杰三君》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韦杰三,控诉封建军阀的暴行;《怀魏握青君》是怀念去世的朋友的作品;《女人》对美丽女性的不幸寄予了哀伤的思绪;《儿女》叙说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中儿女无法团聚的悲苦。

《背影》中的《荷塘月色》、《背影》是现代散文传诵不衰的名篇。

《荷塘月色》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写于1927年7月,时值大革命失败之后。作者的心情彷徨、郁闷,革命或反革命他都不能去参加,暂时逃避现实还又迟疑不决,残酷的人世也不能置之不问。在对时代的愤恨中,他为了获得内心的片刻宁静,便寄情于山水。在对荷花的赞美中,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表现自己不与反动派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背影》借事叙情、寄情于事,它在离愁别绪中描写父子之爱。全文情感跌宕起伏,思念悠悠不绝。作者尽管写的是一己之情,一家之别,却把这种真挚伤感的怀念,放到生活颠沛、家道衰落、奔波劳碌的社会背景下,从而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击波。这是记事抒情的代表性作品。

《背影》的艺术成就很高,其清秀简洁、缜密严谨、委婉细腻的风格,吸引了广大的读者。着名散文家李广田《文艺书简》称它是“最好的散文范本”。

大荒集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主要作品有杂文和小品文集《翦拂集》、《有不为斋文集》、《无所不谈合集》及用英文写的小说《京华云烟》等。

散文集《大荒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1934年由生活书店出版,收入作者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文章23篇,其中有杂文、随笔、小品、序跋、演讲稿、译文、论文等,还收入独幕剧《子见南子》及资料《关于〈子见南子〉的文件》。

这些文章或针对社会弊端,或批评国民痼疾,或漫议中西文化,或纵谈文学主张,或介绍学习的方法,或品味读书的艺术,涉猎广泛,见解独到,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作者信笔而写,娓娓而谈,顺理成章,轻松幽默,格调闲适,寄托了自我心性意趣。本集充分体现了“性灵为主,不为格套所拘,不为章法所役”的艺术风格。

包身工

夏衍,生于1900年,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狂流》、《脂粉市场》、《上海24小时》等,并出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等文集。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写于1936年。它反映的是“-·二八”前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日本纱厂做“包身工”,从此,她们便坠入到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人间地狱里。

作者着重对一个外号“芦柴棒”的青年女工的悲惨遭遇做了真实而细致的描述,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的巨额利润是靠榨取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得来的,从而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残酷欺压中国工人的罪行。在结尾处,作者用激越的声调呼喊道:“黎明的到来还是没法可推拒的”,“我也想警告那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者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从而喻示: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这篇作品发表在日寇向我大举进攻的前夕,激发了人民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反抗情绪。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遭遇,浓缩在一天的生活中,以补叙、插叙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而恰当的说明、议论和抒情,更使文章增添了具有撼人心魄的强大感染力。

银狐集

李广田(1906~1968),山东邹平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灌木集》等。

散文集《银狐集》是他的代表作品,1936年1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属文学丛刊第3集。收《银狐》、《平地城》、《浪子递解记》、《桃园杂记》、《看坡人》、《上马石》、《生活》等连同《题记》共18篇散文。较李广田以前的散文,《银狐集》的现实性大为加强。

作者在《题记》里说:“我觉得我的文章渐渐地由主观抒写变向客观的描写。”这个集子中写到的人和事,都是作者周围非常熟悉的。如《银狐》中的画家孟老先生和孟太太、《乡虎》中的无赖棍徒、《看坡人》和《生活》中的两个顽强瞎子、《上马石》中的电话老人、《浪子递解记》中的糊涂少年、《老渡船》中的主人公等,都与作者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有不解之缘。因而,这些散文构成了当时社会或一角落的真实的人生画面。

这些散文朴实平易,如叙家常。写景、叙事、谈人都富有诗意,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很大程度的人生哲理的启悟。

画梦录

散文集《画梦录》是现代诗人、散文家何其芳的代表作品之一,1936年7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次年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全集共收散文17篇,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在黑暗现实中认真思考、苦苦追求的青年的心声。有热情,也有忧郁、苦闷,如《黄昏》、《独语》、《雨前》等。总题为《画梦录》的《丁令威》、《淳于梦》、《白莲教某》3章,借古事传达今人的情绪。有叙述、分析和沉思,有很浓的抒情意味。《画梦录》多表现下层劳动人的疾苦,关注人生、社会,有很强的思想意义。

同时,作品构思精巧,立意含蓄,语言凝练清丽,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是30年代散文小品繁荣阶段较为引人注目的优美精湛之作。

风景谈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烛》(三部曲)、《子夜》、《腐蚀》,短篇《春蚕》、《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等。

现代散文《风景谈》是他的重要作品,写于1941年。1940年5月,作者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的景象,激起了对解放区的热爱,回到重庆后,便写下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作品通过对祖国西北自然风景的生动描写,赞美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这篇散文共撷取了6个画面,即从6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生活情况,在写每个画面时,自然风光只是作为背景来写,而把人物活动放在重要的地位,并插入一些议论和抒情,突出颂扬作为风景主宰的人。虽然写出了景致的荒凉与美好,但其意并不“在乎山水之间”,作者对那掌着一杆猩红大旗的驻队,对那荷锄晚归的种田人,对那在石洞中促膝而坐的一对男女,对那披着霞光如雕像一般挺立在山巅的高度警觉的战士,对那亲密无间地生活劳动在一起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对那围坐在桃林茶社的生机勃发的一群青年,无不倾注着大海般的深情厚意。而这些,正是作者从声、色、形诸方面加以浓墨,使他们成了各幅“风景”的主宰,成了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作者充分发挥散文艺术自由活泼、不受约束的特点,信手写来,展示了多种“风景”片断,同时,又使这“风景”各异的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赞美,因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人类的活动能使自然改观,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写到只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最后强调民族的英雄战士乃是伟大中最伟大者,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直至完成主题的升华,使文章既舒展自如,又严谨有序。

在文字表达上,作者善于运用准确、精练、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描绘人物活动,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的风景画,给人以逼真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而文中那些充满感情的议论,更是层层推进,逐步深化了主题。如“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显然比“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深了一层,而“人创造第二自然”这样的议论对“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的含义无疑是一种补充和发挥,较之前面的议论就更为深刻了。

雅舍小品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等。祖籍浙江余杭,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是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

梁实秋一生着译颇丰,其中散文、杂文集有《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文》、《看云集》等;文艺理论批评着作有《偏见集》、《文学因缘》、《文学的纪律》、《浪漫的与古典的》等。他还出版有专着《英国文学史》,以及穷倾生之力翻译的37卷《莎士比亚全集》,并主编了《远东英汉大辞典》。

1940年,梁实秋以笔名“子佳”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撰写专栏小品——《雅舍小品》,后于1947年出版成册,共计散文34篇,仍以《雅舍小品》命名。

在《雅舍小品》散文集里,作者从日常生活事件中撷取题材,从人生男女到琴棋书画,从旅行游览到体育运动,从地上走兽到天上飞禽,无论题材如何,都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文章中对散文语言的运用,有梁实秋独创的特色。他能将文言文的简练典雅,融入到白话文的亲切流畅中去,使一般有中等教育水平的读者,都可以读懂。正由于这一点,而使该散文集刚一面世,便轰动当时的文坛。

很长一段时间,台湾和大陆的评论家,都把《雅舍小品》称为“闲适小品”。其实,如果只简单地用“闲适小品”来规范《雅舍小品》则未免失之片面。闲适小品的一般规律是,要么无病呻吟,要么宣扬消极避世思想,要么国难当头却仍在书房里茗茶品酒,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这类“闲适”在《雅舍小品》中一字也没有提到。

梁实秋的散文,透视社会情态,抒写人生襟怀。它是人生百科全书式的入世之作,他抒发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直面人生,希望借手中犀利之笔锋,医治人生的鄙陋,激励起人们的奋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