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59800000008

第8章 现代戏剧(1)

终身大事

中国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现代诗人、文史学家胡适的代表作品,1913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一。

剧本描写妇女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青年女子田亚梅留学归家,自主选中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为偶,不料母亲田太太求签相命后,说两人命相不合、八字相克而反对。最后亚梅趁父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找陈先生去了。

全剧情节简单,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主题。剧作被公认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影响,在五四时期有一定的影响。

雷雨

曹禺,生于1910年,湖北潜江人,着作有话剧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话剧《雷雨》是非常着名的一部作品,1934年发表于《文学季刊》第3期,193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来的版本多有修改。现以较早版本进行评介。《雷雨》共有四幕,并有序幕和尾声。

剧作写了一个扣人心弦、动人魂魄的人间悲剧。30年前,地主阔少周朴园为了娶一个有钱的小姐,赶走了刚为他生下第二个孩子的使女鲁侍萍。鲁侍萍走投无路,抱着刚出生的二儿子鲁大海投河自杀,为人搭救。30年后,鲁侍萍与鲁贵所生的女儿四凤不巧也到周家做了使女。这时,当初鲁侍萍留在周家的大儿子周萍正厌倦了与后母蘩漪的乱伦关系,转而喜欢上四凤。而当四凤已怀孕3个月时,鲁侍萍又鬼使神差地踏进了周朴园的家门。由于她的出现,周萍和四凤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双双自杀身亡。周萍的弟弟,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也因抢救四凤而死。蘩漪和侍萍则同时精神失常,留下周朴园在孤独中默默地忏悔。

作者采用了回溯式戏剧结构,从鲁侍萍30年后即将再进周家写起,将过去的种种纠葛在最后一天的情节发展中交待出来。这种从临近高潮处下笔的戏剧结构,使得本来就扣人心弦的剧情更加紧凑激烈,戏味充足。

《雷雨》的基本思想是对不合理的命运和社会的谴责和诅咒,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被压迫者的同情和对于反抗者的赞赏。在剧作中,命运之神似乎无所不在,时时在通过环境、机遇,通过人们自己的情感、欲望去捉弄人们:周朴园自以为果断、理智,但他维护家庭的“体面”的努力却一败涂地;周蘩漪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不顾一切地要抓住周萍,结果也适得其反;周萍极力想摆脱与后母的不名誉关系,而移爱于四凤,没想到堕入了更可怕的深渊;鲁侍萍遭遗弃后就不想再见到周家的人,“不公平的命”却偏偏使她们母女与周家父子相遇;父子兄弟间争执殴斗,却互相不知道对方是谁。不仅命运好捉弄人,不公平的社会也在禁锢和压迫人:蘩漪被禁锢在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家庭中,心理已经变态;鲁侍萍被遗弃后,遭受了种种磨难;可怜的四凤,承受了周家父子两代人犯下的罪孽;鲁大海等工人,也受尽了剥削和摧残。对此,蘩漪、鲁大海、鲁侍萍、周冲等,都进行了方式不同的反抗。作者给予这些人以深切的同情和由衷的赞赏。整体看来,剧作虽然有较浓厚的命运悲剧的色彩,但民主主义思想仍然是其基本思想内核。

《雷雨》的人物塑造也有很出色之处。周朴园是一个封建思想很重的资本家,他唯利是图,专横跋扈,却又道貌岸然,自以为品质高尚。从自己的实利考虑出发,他忍痛抛弃了年轻美丽的鲁侍萍。在误以为侍萍已死,不再对自己形成威胁时,他又似乎真诚地怀念她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但一旦侍萍再次出现,他就又恐惧地、声色俱厉地训斥了她。只是到了他认为无可奈何的时候,才不得已在全家面前似乎很诚恳地承认了侍萍的真实身份。这是一个深层次的伪君子形象。另一个人物蘩漪的性格也很鲜明。她的正当的人生需求受到禁锢时,她便不顾一切地进行反抗。她会疯狂地爱,也会疯狂地恨。她是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她的不道德是以反抗不道德的社会为前提的,因而她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扭曲了的个性主义者形象。

整个剧情是在雷雨前夕和雷雨中进行的。剧作的命运思想、反抗情绪、紧张的情节、富于“雷雨”性格的人物形象,与剧中那种开始郁热憋闷,后来雷电交作、暴雨倾泻的环境气氛渲染,完美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曹禺很注意学习和借鉴西方戏剧艺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思想、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的反抗性格、易卜生的《群鬼》中的血缘纠葛情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中的气氛渲染,在《雷雨》的创作中,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雷雨》是中国移植西方话剧形式的一次成功尝试。它的演出,获得了观众热烈而经久不衰的欢迎。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日出

现代话剧《日出》,是现代剧作家曹禺写于1935年的作品,1936年发表于《文学月刊》,同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曹禺在写完《雷雨》之后,感到它有些“太象戏”了同时思想上也受到了左翼文坛更多的影响,于是创作了思想意识更加明确、手法也较为自然的《日出》。与《雷雨》不同,《日出》没有设置贯串全剧的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是采取“横断面描写”的方式来实现创作意图。全剧四幕,共截取两个场所来展示生活。一是交际花陈白露在一个高级旅馆中的休息室,一是宝和下层三等妓女翠喜的房间。通过这两个场所,剧作展示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各色人物和各种生活现象,揭露和诅咒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现实。

可以说,揭露和诅咒“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现实是《日出》的主题思想。这一主题思想的体现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方式是剧中人物直接的联系和冲突。如金八鲸吞潘月亭,潘月亭捉弄李石清,李石清侮辱黄省三。再如顾八奶奶玩弄胡四,胡四又欺压“小东西”。这些都直接表现了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

另一种方式则是戏剧场景的组接。如第三幕中下层对社会的悲惨生活与第一、二、四幕中上层社会奢侈淫逸、挥金如土的生活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翠喜家冬天连炉子都生不起,而陈白露这里几天就挥霍两三千元。再如第二幕中有这样一个场面组接:银行录事黄省三向经理潘月亭苦述家景的凄惨,他每月只挣十块二毛五,现今又被银行解雇,老婆已跟别人跑了,3个孩子就要饿死;他刚刚下场,曾经留学国外的张乔治就高谈阔论地上场,讲中国的牛肉如何不好,他的狗闻一闻就走开了。通过这两个场景的组接,一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情状立刻就呈现于观众面前。

《日出》出场人物很多,而且性格都很鲜明。陈白露是一个具有悲剧感的享乐主义者,良心未泯却又不能自拔;富孀顾八奶奶则是一个富有喜剧性的吃利息者,俗不可耐而又故作风雅。银行家潘月亭唯利是图,心狠手辣;茶房王福升畏强凌弱,势利透顶。“面首”胡四,已毫无羞耻之心;“博士”张乔治,则始终酸气十足。书生方达生正直而又稍嫌迂阔;秘书李石清常负气而又好钻营。

《日出》由于人物性格鲜明多样,又在悲剧中融合了喜剧的因素,所以,虽然没有《雷雨》那样扣人心弦的戏剧悬念,看起来却仍然趣味横生,因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啼笑因缘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1895年出生于江西。着有《鼓角声中》、《五子登科》、《魍魉世界》、《满江红》、《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20世纪20~30年代初期写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中较有影响的一部剧作品。它将传奇和言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吸引了社会各个层次的读者。

公元1929年5月的一天,张恨水来到位于北京市中区的中山公园。他袋里揣着一本袖珍日记本,穿过“四宜轩”,渡过石桥,直奔小山而来。在一列土山之间,有一所茅草亭子,亭中有一副石桌椅。张恨水靠着石桌,坐在石墩上。他看着眼前的石榴花,荷钱,杨柳楼台一切美好的景致。这些景致勾起了张恨水的创作情绪。他趁着兴致很好的时候,脑筋里勾勒出一种悲欢离合的幻影,于是他用铅笔草草地记录下来。这些幻影,就成为《啼笑因缘》的大纲。正如张恨水在1930年为《啼笑因缘》写的自序中说的:“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否有什么用意,更不知道这样写出,是否有些道理。总之,不过捉住了我那日那地一个幻想写出来罢了。——这是我赤裸裸地能告诉读者的”,“直到这天在那茅亭上布局,才有了这部《啼笑因缘》的影子”。

《啼笑因缘》由原着和续集两部分组成。它描写青年学子樊家树游北京天桥时,结识了武师关寿峰、关秀姑父女,又和天坛鼓书艺人沈凤喜一见钟情,然而,樊家树的表嫂却极力成就他和财政部长何廉的女儿丽娜的婚姻。后来,军阀刘德柱霸占了沈凤喜,关秀姑扮成下人,潜入刘宅,将刘将军骗到西山极乐寺杀掉。何丽娜开始由于失意而纵情声色,最终学佛吃斋,在西山别墅隐居起来。关秀姑又带领樊家树上西山,和丽娜相会,自己去东北抗日了,续集写身为统帅的沈国英向何丽娜求婚,何廉则以丽娜和家树已订婚为理由,推辞沈的请求,并打发家树、丽娜二人前往欧洲求学。二人学成归国,沈凤喜因念念不忘旧情,而最终病死。作品借主人公的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啼笑因缘》充分表现了张恨水的写作艺术,剧中描写的主角,除樊家树自有其特点外,如沈凤喜、关秀姑、何丽娜等人的语言、动作、思想,各不相同;重要配角,如关寿峰、刘将军、陶伯和夫妇等人,也各有特殊个性,在文字中一一显露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啼笑因缘》剧情一波三折,奇文迭起,却又合情合理,符合现实。它最初以小说的形式在《快活林》上刊登,第一天便引起无数读者的欢迎,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欢迎的热度,始终没有减退,一时文坛中竟有“《啼笑因缘》迷”的口号。面对这种盛况,《快活林》的编辑严独鹤在为《啼笑因缘》发表单行本时专门作序说:“一部小说,能使阅者对于它发生迷恋,这在近代着作中,实在可以说是创造小说界的新纪录”,“《快活林》中,有了一个好作家,说句笑话,譬如戏班中来了个超等名角,似乎我这个邀角的,也还邀得不错哩。”

《啼笑因缘》曾由明星影片公司摄制成电影,引起轰动。

上海屋檐下

中国话剧作品《上海屋檐下》是现代剧作家夏衍的代表作品,1939年l月由怒吼剧社在重庆首演,1957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81年12月第2次印刷。

剧本主要写林志成、匡复和彩玉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8年前,林志成在好友匡复被捕入狱后,照顾他的妻子彩玉和孩子葆真。在生活和感情的双重压迫下,他与彩玉同居。8年后,匡复出狱来林志成家探询妻子和孩子下落,于是3个人都陷入极度痛苦的内心矛盾之中。彩玉想与匡复重新修复往日的幸福,却又难舍林志成危难中相助的情分;林志成在无颜再见老友的自我鞭挞中,倾诉了内心的痛楚;匡复原想重新获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却眼见妻子与志成已难以分舍,于是,在孩子们歌声的启迪下,克服自己的软弱与伤感,留言出走。剧中还同时有几组人物:勉强度日的小学教员、儿子战死的老报贩、卖笑的舞女、善良懦弱的失业者等。由这些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小人物,组成了一幅现实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全剧着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畸形关系的悲剧实质。结构突破传统模式,全剧无中心事件,各组人物各自为政,平行发展,却又相互交错、穿插,充分表现了夏衍剧作深沉、凝练、清新、淡远的艺术风格。

天国春秋

阳翰笙,生于1902年,四川高县人,主要作品有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话剧剧本《塞上风云》、《草莽英雄》等,出有《阳翰笙选集》。他的代表作中国6幕历史剧《天国春秋》,1941年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首演。

剧本取材于太平天国时期“杨韦事变”的历史事实,揭示农民革命的历史教训。刚愎自用的东王杨秀清执掌天国的文武大权,引起野心勃勃、阴险毒辣的北王韦昌辉的妒恨,在天王洪秀全面前谗言诋毁和挑拨离间,扩大事态,从而引起天王对杨秀清的怀疑和猜忌,最后导致韦昌辉杀死杨秀清、屠杀数万太平军战士的悲惨结局,挫伤了革命阵营的元气,也断送了天国的事业。在血的事实教育下,使受韦昌辉诱骗利用的西王洪宣娇认识自己的罪过,悔恨万端。祸首韦昌辉也在内江讧大变中难逃灭亡的命运。这是一个历史悲剧。

剧本写于皖南事变后,其意在于揭示:大敌当前,应团结一致,分清敌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全剧气势磅礴,色彩浓郁,戏剧冲突错综复杂,扣人心弦,显示了作者驾驭复杂历史事件的艺术功力。

屈原

中国话剧作品《屈原》是郭沫若的作品,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首演,剧本发表于同年1月21日至27日重庆《中央日报》副刊,同年3月由重庆文林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的事迹,但不拘泥于史实,以屈原一天的遭遇,集中反映出他与以楚怀王为首的统治集团的矛盾,从而概括了他悲壮的一生。面对秦国威胁,屈原主张积极抗秦,引起朝廷不满,被革职囚禁。南后因引诱屈原遭拒,怀恨在心,在酒中下毒欲置屈原于死地,不料侍女蝉娟误饮毒酒代屈原而死。

剧作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崇高品质,屈原在暴风雨中悲愤呼号的“雷电颂”,发泄了他对黑暗的愤怒、诅咒,对邪恶的勇敢抗争和对光明美好的向往。演出时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1953年9月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重新上演,并先后在日本、苏联上演。

把眼光放远一点

中国独幕话剧《把眼光放远一点》是胡丹沸的作品。1942年冀中军区火线剧社首演,于1944年6月20日~23日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1957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79年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独幕剧选》等选集。

剧本描写抗战时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参军抗战的故事。在日寇大扫荡的敌占区某村兄弟俩,老大夫妇支持儿子在八路军里坚持抗战到底,老二夫妇却唆使儿子开小差回家当“良民”。最后在老大的劝说和事实的教育下,老二夫妇终于觉悟,使其子归队参加抗日。

剧本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广大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剧本获晋察冀1942年鲁迅艺术奖。全剧以轻松的喜剧形式,表现了严肃的主题思想,语言有乡土气息。

清宫外史

中国话剧作品《清宫外史》是杨村彬的作品,1942年中央青年剧社在重庆首演其三联剧的第一部《光绪亲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