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59900000009

第9章 两晋 南北朝时期(3)

这是一部在魏晋以来已经出现的文学理论着作基础上总结性的巨着。内容精博,体系严密。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

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纲领。其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宗经即强调五经是一切文体的本源,例如赋、颂、歌、赞,都源于诗经。他还提出了宗经的具体要求:“故文能宗经,体有6义,一则精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6条要求,就是贯穿在全书中的对文章肯定与否定的原则标准。如《辩骚篇》称赞屈原能“取熔经意,自铸伟辞”。

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比之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要详细周密得多。

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问题。

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的态度、方法作了专门探讨。

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全书虽贯穿了原道、宗经、征圣的儒家思想,造成一定局限性。但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

其一,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他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注意到时代和社会政治生活对文学盛衰变化的影响。如论建安文学“雅好慷慨”的风格出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现实环境。《通变篇》还系统地论述了历代义风的先后继承变革的关系。

其二,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他强调文学创作要“吟咏情性”、“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并重视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还对“情”与“景”的关系、风骨、艺术想象等问题作了阐述。

其三,专门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他认为批评家要有深广的学识修养,采取“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从多方面加以观察。

《文心雕龙》的许多精辟见解,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

研究、注释《文心雕龙》的着述颇多。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等。

诗品

《诗品》,古代诗歌评论着作,南朝梁钟嵘撰。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书中将汉至梁代的诗人122人,区别等第,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别予以评论,故称为《诗品》。

钟嵘在书中批评了当时诗坛存在的堆垛典故和刻意追求声律的弊病。《诗品序》说:“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而堆垛典故则使诗歌“殆同书抄”。又说沈约等人提出的四声八病的诗律,“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但他笼统地反对讲四声、讲格律,又有偏颇之处。

《诗品序》还提出了对诗歌的看法,即强调赋和比兴相济为用;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相互配合。依此品评诗人和作品的风格,他说左思诗“得讽喻之致”;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都很准确。他还注意摘引和称许辞采华美、奇警秀拔的名句,如论谢灵运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论谢朓诗“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书中表现出一定的文学史观。如概括论述了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由于《诗经》主要是四言体,故有“四言正体”的传统看法。钟嵘则认为四言诗“每苦文繁而意少”,而五言诗“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从理论上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又如他论每个诗人的风格,总是指出其“源出”某人,注意前人的影响,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但也有牵强附会的地方。

钟嵘强调好诗要有“滋味”,使人“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文已尽而意有余”,这一点为后来许多人所接受和发挥,如司空图、苏轼以至王禛等,并成为以后对诗、文创作共同的审美要求。

《诗品》是第一部论诗的着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很大影响。

别赋

《别赋》,南朝梁赋,江淹所着。《别赋》载于《文选》卷16,与《恨赋》是姐妹篇,《恨赋》以激昂胜,此篇则以柔婉胜。

作品把离别的痛苦和感伤,提高到人类情感最高最深的层次,并通过贵戚之别,侠客之别,从军之别,方外之别,夫妇之别,情侣之别的各种场面的描绘、渲染、烘托,把离别所引起的千种风情,万般无奈,写得丝丝入微,韵味悠长。如百感凄恻的游子,幌然有亡的居人,泣沥感奋的剑客等,至如“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等语,移情之力,不可阻挡!最后作者归结到“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感慨,与篇首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相呼应。

全篇情调深柔凄婉,又呈现一派秀色,不流于轻靡。清词丽语,音韵铿锵,成为六朝骈赋精工化进程上的一个新起点。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骈赋名篇,庾信所着。

庾信几代仕梁,梁因侯景之乱,都城失陷;迁都江陵后,又被西魏攻陷。庾信刚好出使西魏,家国覆亡,自己又被羁留而仕北朝。《北史·庾信传》载:“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楚辞·招魂》曰:“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梁武帝都建业,元帝都江陵,二都本楚国故地,故名《哀江南》。赋前有序,陈述了作赋的动机是悲慨身世,悼思家国。

赋以作者的家世生平、亲身经历为线索,对梁朝由兴盛到衰亡的全过程,做了痛定思痛的追述。其中,对梁朝君臣“以干戈为儿戏,以清谈为庙略”的腐败无能,以及互相内讧,骨肉相残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指责,赞颂了梁朝将士英勇牺牲的精神。对无辜的平民在战争中“城崩杞妇之哭”的惨相,给予深切的同情,并对自己沦落异邦,死生契阔的遭际,流露出日暮途穷、不可问天的沉痛。赋在一片故国乡关的思念中结束。

作者大量用典使事,引古类今,更浸入了一层历史兴亡的悲感。行文纡曲转折,声律严整,呈现出雄劲苍凉、毫不拘泥的自由气息;既富于骈语丽句,又具有散文精神,是六朝骈文中的优秀代表作。

续齐谐记

《续齐谐记》,志怪小说集,南朝梁吴均着。为续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而作,取《庄子·逍遥游》中“齐谐者,志怪者也”命名。全书共1卷。现存传本只有17条。

书中所记多怪诞之事,但文辞优美,多有佳作。不少故事广为流传,如7月7日牛郎织女银河相会等。鲁迅辑录15条,收入《古小说钩沉》。

高僧传

《高僧传》,又名《梁高僧传》,僧人传记,南朝梁代僧人慧皎撰写。

作品记载了自东汉永平年间迄梁代天监年间着名僧人的传记。全书13卷,将诸位高僧按“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忘身”、“诵经”、“兴福”、“经师”和“唱导”归入10类,详细记载了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及佛经翻译情况,还研讨了文人和僧侣们的关系以及他们受佛教影响的情况,也涉及到一些僧侣们的文学创作活动。

此书对研究中国的佛教发展源流,探究文人们的思想轨迹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其中的一些典故,常被后代文学家所采用。

水经注

《水经注》,北魏时期地理着作、散文作品,郦道元所着。郦道元,生年不详,卒于527年,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县)人。

此书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着《水经》所作的注释。但以《水经》为纲,博采汉魏以来许多山川风物、历史掌故的文献,并根据作者游宦时“访渎搜渠”的调查记录,叙述了1389条水道的源流经历,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和故事传说,实际上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学术着作。

从文学上看,这部书形象地描绘了中国各地的山川景物,成为南北朝山水散文的佳作。如《江水注》中“巫峡”一节,描写巫峡两岸的山势、水流、四季景色变化,语言明快而清新,历来为人传诵。其他篇中也有许多形容真切的写景名句,如写水的清澈,便有“漏石分沙”、“渊无潜甲”、“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等不同的形容。

行文以散体为主,也兼采骈文的修辞手法。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都受到《水经注》的影响。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北朝散文着作,北魏杨衒之所着。杨衒之,北平(今河北遵化)人。东魏武定5年(547年),因行役重过洛阳,见“城郭崩毁,宫定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恐后世无闻,故撰斯记”。“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的省称,即佛寺的别名。

全书5卷,分叙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各地70多处佛寺的建筑规模及兴废始末,也记录了有关的政治历史事件、社会经济情况,以及风俗人情、神话异闻、歌谣音乐等。如末卷叙宋云与僧惠生向西域取经170部事,历载所经各国风土人情。有的篇目也讽刺了北魏王侯穷奢极欲的生活。

全书善于用简短的文字叙事写人,条理清晰、生动形象。今人范祥雍有《洛阳伽蓝记校注》。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北朝散文着作,北齐颜之推所着。颜之推,约生于531年,卒于590年,字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作品共20篇,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训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往往穿插叙述作者的亲身见闻,反映出南朝、北朝士族风尚的不同。

作者批评南朝士大夫浮华柔弱,不能“应世经务”,也对北朝士族不讲气节深为不满,如《教子》篇,讽刺北齐一个士大夫教子弟学鲜卑语,弹琵琶,以便事于公卿。《文章篇》记录了一些南北朝作家论文的见解,也发表了作者对文章的看法。作者反对南朝的“浮艳”文风,比刘勰更激烈。

全书以说理为主,但也引一些故事作证,不乏描写生动的笔墨。语言通俗平易,接近当时口语,在南北朝文学史上别具一格。今人王利器有《颜氏家训集解》。

木兰诗

《木兰诗》,是北朝长篇叙事民歌,梁朝时编入《鼓角横吹曲》。同题诗有二首。此诗约作于北魏末年,最早见于陈光大2年(568年)僧人陈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中。《文苑英华》和《古文苑》都误以为是“唐人诗”。

《木兰诗》歌咏了少女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12年,胜利归来的故事。塑造了木兰端庄从容的行貌和保家卫国的英姿,从而烘托出北方民族战争的背景和在这种背景中北国儿女的尚武精神。

全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花木兰显然是北国少女中一切美好品貌的集中代表,冲破了封建社会中重男轻女的观念。

《木兰诗》写得刚健浑朴,具有典型的北朝民歌特色,同时又显得柔情婉转,回环跌宕。从征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场面描写;从征途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的反复咏叹;以及胜利归来后“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绘声绘色,把木兰这位女中豪杰的单纯真挚的情态神气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人神往,并使中国民歌口语化的艺术,达到了峰顶。明胡应麟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于赡,极于木兰。”

《木兰诗》在民间流传极广,它和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被后世称为是中国诗歌史上异曲同工,先后辉映的“双璧”。

敕勒歌

《敕勒歌》,北朝民歌,是乐府杂歌篇名。

史载北齐高观为周军所败,曾使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比歌以激励士气。歌词系从鲜卑语译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故其句长短不齐,诗歌描绘了北方草原苍茫辽阔、牛羊繁盛的景象,气象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