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1960200000006

第6章 意大利作家(1)

但丁·阿里盖利

但丁·阿里盖利(1265~1321),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早年的文学创作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

为了歌颂他所爱的女子贝雅特丽齐,他写了一系列抒情诗。在这些诗里,他把妇女高度理想化。贝雅特丽齐被写成一个从天国下凡显示奇迹的天使。她死后,但丁把歌颂她的诗用散文串联起来,名为《新生》。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情是精神上的爱情,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他使用的艺术手法是中古文学所惯用的梦幻、寓意、象征等。除了《神曲》以外,《新生》是但丁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但它没有涉及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艺术上还没有完全达到成熟的境界。

但丁好学深思,掌握了中古文化领域里的广博知识,这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他参加政治活动,1300年被选为佛罗伦萨市的行政官。他坚决反对教皇干涉佛罗伦萨内政。他从1302年被放逐起,至死没有返回故乡。

政治生活使但丁接触到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放逐期间,他坚强不屈;他看到祖国壮丽的河山,接触到社会上各个阶层,加深了爱国思想。他的眼界扩大到意大利全国和整个基督教世界。

放逐初期,但丁写了两部著作。《飨宴》(1304~1307)是用意大利文写的,借诠释自己的一些诗歌,把当时各方面的知识通俗地介绍给一般读者,作为精神食粮,故名《飨宴》。书中盛赞俗语的优点,批判封建等级观念,阐明真正的高贵在于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著作给意大利语学术性散文奠定了初步基础。

《论俗语》(1304~1308)是用拉丁文写的,目的在引起知识界对于民族语言的注意。这是最早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著作。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了重大的作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在放逐中但丁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和平与统一是当时的重大问题。他在意大利看不到能够实现和平与统一的力量,因而把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皇帝身上。他用拉丁文写的《帝制论》以经院哲学的推理方式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论证人类社会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能够充分发挥潜在的才能,这一目的只有在皇帝统治下的和平自由的局面中才能实现。这种观点带有强烈的空想性质。但是他强调政教分离,反对教皇干涉政治,则表达了新时代的要求。书中还热烈地赞扬了古罗马的光荣传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思想。

《神曲》的写作开始于但丁放逐初年(大约在1307年),他逝世前不久才完成。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但丁感到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放逐期间他看到意大利和整个欧洲处于纷争混乱的状态,因而对祖国和人类的命运怀着深切的忧虑。但他并不悲观,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实现和平与统一的人出现。他意识到自己担负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人民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的历史使命。写作《神曲》的动机正在于此。

《神曲》的故事采取了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诗中叙述但丁在森林里迷了路,出了森林,忽然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正危急时,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雅特丽齐的嘱托来救但丁,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贝雅特丽齐又引导他游历天国。游历的过程构成了《地狱》、《炼狱》和《天国》三部曲。每部有33歌,连同作为全书序幕的第一歌共100歌,这种匀称的结构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并不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在的必要性产生的。

和许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在解释上引起很多争论,可是但丁在作品中所要贯串的主题思想是相当明确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维吉尔象征理性和哲学,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象征个人和人类在哲学的指导下,凭借理性认识罪恶和错误,从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雅特丽齐象征信仰和神学,她接替维吉尔作向导,引导但丁游历天国,象征个人和人类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认识最高真理和达到至善的过程,这种境界,依靠理性和哲学是无法达到的。认为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这完全是但丁作为中古诗人的偏见,他所认识的真理和至善,显然还局限在基督教神学的观点里。但是他追求最高真理的精神和关怀人类命运的热情,在中古时期说来,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神曲》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给了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同时也现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国时,遇到历史上和死去不久的著名人物。在他和各种正面与反面人物的谈话中,广泛地反映出当时政治和社会的状况以及中古文化领域里的成就和重大问题。例如和洽科的谈话(《地狱篇》第6歌)反映了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情况;和卢加的诗人波拿君塔的谈话(《炼狱篇》第24歌)反映了意大利抒情诗发展的情况;和手抄本彩饰画家欧德利西的谈话(《炼狱篇》第11歌)反映了意大利绘画发展的情况;维吉尔的话和但丁自己的叙述(《地狱篇》第4歌)说明了中古对希腊、罗马诗人和哲学家的认识和评价。尤其是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这两个向导,用答疑的方式,广泛地阐述了当时哲学、科学和神学上的重要问题和理论。因此,《神曲》除了是一部政治倾向性强烈的长诗外,还起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书中某些阐述学理的部分(如《天国篇》第二歌关于月球上的暗斑的来源问题),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有韵的学术性散文。

但是《神曲》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它揭露了当时的现实,如教会的贪婪腐化、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以及市民的贪财好利。其中尤以对于教会的批评最为尖锐。但丁虽然是正统的天主教徒,但他对教会的批评在客观上却是和异端运动中人民反教会的情绪一致的。诗中还忠实地描绘了佛罗伦萨从封建关系向资本主义关系过渡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变化;但他又把封建宗法时代的佛罗伦萨美化为一个平静淳朴的牧歌式的社会,来和动荡的现实社会对比。

《神曲》对于现实的揭露一般都是通过人物形象进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大都是历史上或当代的著名人物,如用圣彼得揭露罗马教廷的腐败,用法国加佩王朝的始祖揭发法国王室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发他自己和他的后继者卜尼法斯八世及克力门五世的罪行,因为但丁相信,只有通过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才能打动人心,促使改革早日实现。

在对待诗中人物的态度上,但丁常常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把保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犯淫行的罪人放在地狱里,但同时又对他们的命运极度同情以致晕倒;把法利那塔作为信奉异端的人放在地狱里,同时又赞扬他的英雄气概和爱国行为;把乌勾林诺作为卖国者放在地狱的底层,但又从人道出发,对他和他的儿子们被关在塔牢里活活饿死的惨剧表示极端愤怒和诅咒。书中屡次揭露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罪行,当他还在世的时候就宣布他一定要入地狱,但对他在阿那尼受到的污辱则非常愤慨。同样,在古人中,卡图作为异教徒,作为反抗恺撒和犯自杀罪的人,按照但丁一贯的道德标准,是应该入地狱的;但他却成为炼狱的监督者,因为但丁把他看成是道德完善和热爱自由的典型。维吉尔作为异教徒,被放在地狱外围的“悬狱”里,不能升天国,可是但丁把他选为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称他是“拉丁人的光荣”、“其他诗人们的荣誉和光明”、“智慧的海洋”,对他怀有无限的尊敬和热爱;对于“悬狱”里的其他希腊和罗马的诗人、哲学家、政治家等也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敬意。但丁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尤利西斯(俄底修斯)作为使用阴谋诡计的人放在地狱里,但又以赞美的语调描写他受了求知欲的推动,不肯还乡,坚持航海探险的英勇行为。

诗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常常有矛盾。他把现世生活看成是来世永生的准备,把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但诗中主要还是表现了他对现世生活的兴趣,即使“从佛罗伦萨来到正直、健全的人民当中”(指天国),他也忘不了“那个使我们变得如此凶恶的打谷场上”(指地球上)的事情。他借欧德利西的口讲到荣誉的虚幻无常,但又借维吉尔的口肯定追求荣誉的必要,并且表示自己要借《神曲》永垂不朽。在哲学观点上,他通过维吉尔的话肯定理性的局限:“谁要是希望人的理性能够走遍三位一体的神所走的无穷的道路,谁就是疯狂;”然而又通过尤利西斯的话,认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象兽一般地生活,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在政治观点上,他渴望祖国的和平与统一,但同时又把这种爱国主义的理想寄托在纯粹中古的政治力量神圣罗马皇帝身上。

凡此种种矛盾都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个诗人在世界观上的矛盾。

《神曲》描写的虽然是来世,但不是从禁欲主义观点出发的。诗中的来世正是现世的反映:地狱是现世的实际情况,天国是争取实现的理想,炼狱则是从现实到达理想必经的苦难历程。书中揭露现实的部分占很大比重,可是但丁也很着重描写生活的理想。这说明《神曲》并不纯粹是现实主义的,也是浪漫主义的。在黑暗的现实基础上产生了他的光明理想,诗人渴望一个没有黑暗和罪恶的世界。

《神曲》中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形成一座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的画廊。作为《神曲》的主人公,诗人自己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描绘得最为细致入微。但丁常常(特别在《地狱篇》里)通过人物在戏剧性场面的行动和对行为动机的挖掘来刻画性格。他勾勒人物形象的特征,有时只用寥寥数语。例如,“他挺胸翘首昂然直立,似乎对地狱怀着极大的轻蔑,”这两行诗就使法利那塔的英雄气概呈现在我们眼前。

《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不象中古一般文学作品那样模糊混乱,而是构思明确,想象丰富。诗人幻想地狱在北半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深渊,从地面通到地心,形状象圆形剧场;炼狱是一座雄伟的高山,耸立在南半球的海洋中,山顶是地上乐园;天国由托洛米天文体系里的九重天和超越时间空间的净火天(即严格意义上的天国)构成,这九重天环绕着大地旋转,净火天则是永恒静止的。3个境界细分为若干层,体现出作者根据哲学、神学观点所要阐明的道德意义。3个境界的性质不同,因而色调也各不相同。地狱是痛苦和绝望的境界,色调是阴暗的或者浓淡不匀的;炼狱是宁静和希望的境界,色调是柔和爽目的;天国是喜悦的境界,色调是光辉耀眼的。在《地狱篇》中但丁只以自然景象为陪衬,主要描绘人物受苦的场面,《炼狱篇》才直接描写了自然景色,《天国篇》则广泛地利用自然界空灵的现象——光来表现精神喜悦的程度。这些境界的叙述都非常真实,使人如身历其境。对自然的描写也往往富有高度的画意,足见但丁对自然之美极为敏感。这一点也是他作为新时代诗人的特征。

但丁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描写情景时,善于使用来源于现实生活和自然界的比喻。例如,形容鬼魂们注视但丁和维吉尔,好象老裁缝穿针时凝视着针眼一样。形容两队魂灵相遇,彼此接吻致意,象蚂蚁在路上觅食,彼此相遇时互相碰头探询消息的样子。形容禁食的魂灵瘦得两眼深陷无神,象宝石脱落的戒指。所写的对象越不平常,就越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形容基督上升,光芒下射,照耀着圣者们,象日光从云缝透出,射在繁花似锦的草坪上一样。这些比喻使人物和情景鲜明突出,取得了造型艺术的效果。

《神曲》的细节描写虽有高度技巧,但它的主要成就还在于高度的概括和综合。这部作品把诗人的内心生活经验、宗教热情、爱国思想和政治文化方面的重大问题,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古典的和基督教的因素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一点上,《神曲》确实是很成功的。

《神曲》是一部用三韵句写成的长诗,共14233行。三韵句是但丁以当时民间诗歌常用的一种格律作为基础创制的。更重要的是《神曲》是用意大利语写的,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使但丁成为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但丁评价很高,把他列为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诗人。1304年7月28日出生于阿雷佐,1374年7月19日逝世。父亲是佛罗伦萨著名的公证人,和但丁同时被放逐。1311年,彼特拉克随家庭迁居法国,在普罗旺斯旅居多年。后来父亲送他到博洛尼亚学习法律,但他酷爱文学。

父亲去世后,他专心从事文学活动。他当过神甫,结识枢机主教乔万尼·科隆纳,因而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并周游意大利各地和欧洲一些国家。他关心现实生活,渴望实行政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