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亚非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60300000016

第16章 亚洲其他国家作品(3)

小说的情节线索十分清楚,它以先进工人俊植为首的工人领导小组和以安重书为首的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为主线,表现时代风云。又以丽顺、俊植、京才3个青年人的感情纠葛为小说的副线,将爱情放在民族矛盾的漩涡、阶级对立的残酷现实中交织描写,使作品表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充满寓意的景色描写具有明显的对比作用。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反映蓬勃的无产阶级和没落的资产阶级,作品在景色描写上赋予深意。

小说开篇即描绘初升的朝阳:“被朝雾笼罩着的太阳一升到东山头,就放出一片朦朦胧胧的、西红柿一般的光彩,浓郁的空气像名贵的酒味儿一样的芬芳。如果迷蒙的游丝消散,梦幻的早晨晴朗起来,就会使人深深地感到大地蕴含着绿色的春意。”作者用这样一幅美妙的春日初升图来暗示工人运动无限美好的前景。

另一方面,书中又一次次渲染黄昏的蒙蒙暮色,预示着资产阶级夕阳西下,无可挽回的衰落。早晨与黄昏,朝阳与夕阳,正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力量转化对比的象征。

另外,小说在叙述故事时,经常有的放矢地变换叙述角度,插入客观评价的“画外音”。如对而顺和俊植的关系,作者本人评价道:“时间正是春天,人生也是春天,但是在今天,载着鲜花和爱情的‘东君’的车辇并没有来到他们的面前。这两对踏着人生崎岖的道路,享受不到人间温暖的男女,只是相聚了一个黄昏的短促时刻就不能不分手了。他们俩人将是一直循着不同的道路走呢?还是成为同志,在一条道路上并肩前进呢?然而不管怎样,在‘他们这些贫贱’的人们面前总会有无数意想不到的风波在等待他们!”又如对京才的客观议论:“京才一直走的是平坦的道路,只要道道歉,弯弯腰就可以照旧过他往常的丰衣足食的生活,他果真能够忍受贫寒,泰然地在黑暗的社会里寻求光明吗?”

作者利用这种“画外音”变换叙述角度,提出一个个的问题,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引导着读者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被抛弃的姑娘

《被抛弃的姑娘》是蒙古著名作家达木了苏伦的一部中篇小说,写于1929年。

道林格尔是包勒得家的长工,妻子木娅达格也在包勒得家洗衣做饭,眼下怀孕已九个月,也没有人接替她的活。木娅达格已有一个两岁的儿子,她深深发愁:怎么养得活两个孩子呢!包勒得的老婆德吉德没生过孩子,想抱个养子来传宗接代,听说木娅达格要把第2个孩子送人,就跟她说定:“我们要抱个男孩,如果你生下的是女孩,就不要。”

木娅达格恰恰生了个女孩,取名策伦。德吉德坚决不要,可是包勒得还想要。他到占卦的那里去问卜,占卦的掐算了半天,说这女孩命不好,不夭折长大了也是坏货。这么一来,谁也不敢抱养这孩子了,只能靠父母自己疼爱她。道林格尔管女儿叫被抛弃的姑娘,决心把她抚养成人。

道林格尔受包勒得的骗,把儿子丹尚送进寺庙当小喇嘛。丹尚在寺庙里受尽折磨,身体一天比一天衰弱。而策伦长到8岁,成了德吉德的婢女,盛夏放牧小牛和小羊,寒冬看管牛犊和羊羔,尽管终年辛劳,却依旧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她眼中经常噙满辛酸的泪水。

1915年初冬,道林格尔替包勒得去地方官行交纳14只绵羊的税。地方官乃阿是个赃官,硬说有一半羊不够标准,拒绝收受。道林格尔故意跟他开个玩笑:用纸包了块石头塞给他,乃阿以为是贿赂的银子,立即塞进衣袖,并收下了所谓不够标准的羊。等乃阿回去打开纸包一看,原来是块石头,恨得咬牙切齿,决心要报复。正好这年接到征集数名士兵的命令,乃阿就把道林格尔派去了。

道林格尔入伍后,木娅达格生活更加艰难。一天,丹尚忽然从寺院里回来了,他已经瘦成一把骨头,肚子鼓胀,脸上没有一丝血色。木娅达格以一头牛和几只绵羊作为代价,请喇嘛念了3天经,以为儿子的病一定会好的,可是一个月后,儿子还是死了。

道林格尔有一个名叫道尔里格的同乡在服役中死了,消息传到旗里,误传成道林格尔死了。木娅达格悲痛欲绝。包勒得见道林格尔回不来了,也就不再理睬木娅达格,德吉德更不把她当人看待,甚至诬陷她偷东西。木娅达格受不了这些侮辱,决定带了女儿回故乡姐姐那里去。结果千里迢迢扑了个空,姐姐已搬走了,母女俩只得到处流浪。

造林格尔入伍后,备受艰辛。3年后,他从军队逃跑出来,东奔西颠,找不到妻女的踪影,只得回来继续给包勒得放马。可是,消息传到昔日冤家乃阿耳中,又把他逮走了。道林格尔再次逃脱,途中遇到同伍多年的朋友巴图,从此,就在巴图家里安身。

1923年,策伦已是18岁的少女,出落得又漂亮又聪明。那时人民政府虽已成立,但反动势力仍很嚣张。一个协理看中了策伦,但不敢说自己要娶她,只说给儿子娶亲,策伦坚决不同意,木娅达格便回绝了这门亲事。协理不甘心,让他老婆放出“俄国人要来抢未婚少女”的谣言。这谣言一下子传遍全旗全盟,引起很大骚动,人们纷纷把自己女儿嫁出去。木娅达格也惊慌了,只得把女儿嫁给协理的儿子。策伦就这样落入了封建领主的魔掌,成了他们家的女佣人。一次策伦偷偷回到娘家,要母亲设法帮她摆脱那父子两人的蹂躏,可是她丈夫赶来把她抱回去,打得她死去活来。

策伦曾在驿站碰到一位女工作人员。这位女工作人员同情她的不幸遭遇,告诉她人民政府已经颁布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叫她赶快到乌兰巴托去。策伦终于找了个机会,悄悄逃到乌兰巴托,进了学校。两年后,她也成了女工作人员了。

随后,她被派到西部驿站去做群众工作,当地旗政府派了一个老牧人来照料她。在闲谈中,老人把自己的遭遇一讲给策伦听,策伦越听越象是自己的父亲,最后打听他的原籍和家属,终于惊呼道;“爸爸,你是我的父亲!”父女团圆,悲喜交集。策伦决定第2天就带老人到乌兰巴托去见木娅达格。这一夜是道林格尔有生以来最幸福的一夜:它太长了,长过了他那50多年艰苦的岁月!

人世间

《人世间》是印度作家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的作品。

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生于1925年,是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最杰出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以优秀的小说闻名东南亚。

196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9·30事件”后,普拉姆迪亚被拘捕,并押在布鲁岛等地14年。他不但没有消沉,没有泯灭艺术才华,反而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11部鸿篇巨著,《人世间》即其中之一。

《人世间》是被命名为布鲁岛小说四部曲的第1部,其余3部是《万国之子》、《足迹》、《玻璃屋》。这“四部曲”故事连贯,又各成一体,以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波澜壮阔的场景,再现了印度巴西亚民族在1898~1918年这段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不甘忍受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欺压与掠夺,迅速觉醒斗争的历史画卷。1980年,“四部曲”前两部《人世间》、《万国之子》相继出版,轰动了印度尼西亚文化界,也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

《人世间》以一对印度尼西亚青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19世纪末印度尼西亚社会的各种矛盾,反映了印度尼西亚上层人民所受的殖民主义压迫。小说主人公明克是个印度尼西亚土著青年学生,他偶然到一白人侍妾温托索罗姨娘家做客,遇到她美丽无双的混血女儿安娜丽丝,两人情投意合。温托索罗姨娘想尽办法支持他们自由恋爱。为了纯真的爱情,明克蔑视上层社会的各种偏见与诽谤,顶住家庭的压力,安娜丽丝一往情深,坚持自己的选择,甘当土著民的妻子。明克高中毕业后,两人按照伊斯兰教习俗结了婚。但是好景不常,安娜丽丝在荷兰的同父异母哥哥上诉要求继承财产,并援引白人法律不承认她与温托索罗姨娘的母女关系以及她与明克的夫妻关系。白人法庭的无理判决引起武装骚乱。最后,在军警的弹压下,安娜丽丝被只身遣往荷兰。这个悲剧故事,深刻揭示出在荷兰殖民统治下,印度尼西亚民族的无权状态,以及他们不甘压迫所进行的反抗。

《人世间》的舞台中心是温托蒙罗姨娘家的“逸乐农场”。这个农场具有典型意义和象征意义,它实际上就是当时印度尼西亚殖民地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以农场主白人梅莱玛和他的白种儿子毛里茨为一方,代表着拥有殖民特权的统治者;以梅莱玛的侍妾温托索罗姨娘和明克为另一方,代表着受欺侮而又无权的人民;而混血儿的罗伯特和安娜丽丝是分化的中间阶层,他们虽属白人社会,但处处要低于纯白人一等,罗伯特倾向于白人父亲,也走向堕落的深渊,安娜丽丝则把自己的命运和土著民的母亲及恋人明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围绕着爱情、婚姻、产业等展开的矛盾,看似家庭冲突,实质是剧烈的民族压迫与反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当时印度尼西亚殖民地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反映。

女主人公温托索罗姨娘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她不仅有突出的个性,而且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殖民主义压迫的斗争精神,是印度尼西亚妇女从沉睡中觉醒的象征。她14岁时,被贪权爱势的父亲卖给糖厂经理、荷兰人梅莱玛当侍妾,成了白人的家奴,随时准备满足主人的任何欲望。因为不是正式婚姻,她所生的子女在土著民中也被看不起。在金字塔形的印度尼西亚殖民地社会里,土著妇女处于最底层,而姨娘和主人间“有着奴隶般的从属关系”,地位比奴婢还低,比妓女更贱,是命运最惨的一类女性。从像牲畜一样被卖掉之日起,她幼小的心灵里就感到个人尊严受到极大损伤,拒不再见生身父母。为了摆脱受奴役的地位,她努力学习文化,学习荷兰语,学习饲养奶牛,学习经营管理农场,幻想通过提高自己的价值赎回失去的个人尊严。她把主人每年付给她的薪金,作为资金在农场里入股,日夜操劳,苦心经营,终于成为远近知名的“逸乐农场”的管理者。

但是在殖民地社会中,一个土著姨娘想自立于社会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她连连受到打击:她为自己的混血子女办理法律手续,但法律不承认她有作为生身母亲的权利;梅莱玛纵欲死后,泗水的白人法庭将遗产的绝大部分判给了远在荷兰的梅莱玛的婚生子毛里茨;她终年辛劳到最后却两手空空,明明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却将被带到远隔重洋的荷兰,由别人监护。面对荷兰殖民者给她造成的一系列悲剧,温托索罗姨娘在白人法庭上义正辞严地提出血泪般的抗议和控诉:“是谁使我沦为别人姘妇的?是谁逼迫土著妇女给欧洲人作姨娘的?是你们,是你们这些被尊为老爷的欧洲人!”她虽曾立誓不让自己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演,也决心为“女儿的尊严而奋斗”,并且运用所有合法的方式进行顽强的反抗,但是在殖民地社会里,这种个人的反抗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具有欧洲文化知识、并能独立经营管理大农场的妇女尚且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那些在殖民统治和封建压迫下的土著妇女的痛苦就更不堪设想了。

小说的男主人公明克是以西方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印度尼西亚早期新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出身于封建贵族,只因是土著民就受到白人社会的鄙视。他的名字就是上小学时白人教师骂他“毛猴”的英语谐音。他靠着父亲的贵族地位才得以成为荷兰高级中学唯一的土著学生,但却时常受到同学们的捉弄与欺侮。他聪明能干,学习优秀,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不甘心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力图以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向白人社会表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接受西方科学文化以后,逐渐觉醒,成为第一代从印度尼西亚封建贵族中分化出来的具有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为捍卫、保护自己的妻子免遭劫夺,随同温托索罗姨娘一起斗争,是印度尼西亚知识界中最先觉悟的先驱者。他从自身遭遇到的殖民压迫与欺侮的痛苦经历中总结教训,开始以新的眼光,设身处地地去体察民族的苦难,寻求全民族的出路。在白人法庭上,他惊讶欧洲老师——他的“启蒙者”竟然会提出许多“令人作呕,无耻下流”的问题。他勇敢地发表文章抨击白人法庭不人道的审判,迫使学校撤销开除他的决定。在毕业典礼上,他大胆自豪地宣布自己的婚礼,蔑视社会的偏见与攻击。当他妻子安娜丽丝被无理遣返荷兰时,他义愤填膺,进行了最后的反抗。但是在殖民统治下,他只能是尽其“责任”进行反抗,以表明自己的所谓权利,“一直到无法反抗为止”。正如小说的结尾处温托索罗姨娘对他说的:“我们已经作了反抗,孩子,我的孩子!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作了最体面的反抗!”明克和温托索罗姨娘为捍卫自身权益的反抗虽然由于力量单薄而失败了,但是他们已经觉悟到:“土著民一辈子遭受像我们一样的苦难,犹如河底和山峦的石头,任人斧凿,无声无息。倘若大家都像我们一样起来呐喊,就会轰轰烈烈,也许会闹个天翻地覆。”因此他们决不会停止反抗,而且必将与整个民族的反抗汇合在一起,去争取全民族的解放。

小说的第3个主要人物是安娜丽丝,她天真、美丽、心地善良、勤劳能干,但有时表现出性格脆弱。她是混血儿,虽然法律上承认她的欧洲人血统,但她同情母亲温托索罗姨娘,愿意做个土著民,长大后要做个土著民的妻子。面对逆境,她表现软弱,反映了长期处于殖民剥削和封建压迫之下的土著妇女的一般性格。

除上述3个人物外,作者还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各阶层的人物。在这部小说里,作者不是将人物简单地划为好人和坏人两大类,更不是将白人统统归入殖民者之列,而是把握住殖民地社会的复杂性: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白人民主派与白人统治者相对抗,封建传统观念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相斗争等等,赋予各种人物以千差万别的性格特征,使他们具有各自的典型性和象征性,因而使小说所反映的印度尼西亚民族的觉醒和斗争具有19世纪末的时代特征。这表明了作者创作思想的成熟。

《人世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小说主人公明克不是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客观描述他耳闻目睹的事实,而是以当事人和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倾诉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其真实感受,喜怒哀乐情真意切。这种写法不仅使故事娓娓动听,而且使读者觉得格外亲切,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