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60400000017

第17章 匈牙利作品

黑钻石

《黑钻石》是匈牙利作家约卡伊·莫尔写于1870年的长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白伦德·伊凡经营着一个中型煤矿,他一心想振兴民族工业,但却遇到了来自银行家菲利克斯的挑战。菲利克斯先设计拐走了白伦德·伊凡的恋人叶维拉,又勾结国际金融集团、宗教势力和封建贵族对煤矿步步侵蚀。为了保住煤矿,伊凡步入一向鄙视的上层社会,并争取颇有势力的伯爵小姐的支持。没想到伯爵小姐真爱上了伊凡,然而伊凡却念念不忘叶维拉。最后终因不能忍受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毅然返回煤矿,他挽救了煤矿,并得到了真正的爱情。

小说反映了匈牙利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初露头角时,对内反对封建贵族和教会统治,对外抵制国际金融资本入侵的艰难历史。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动人心弦,是一部寓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一体的佳作。

圣彼得的伞

《圣彼得的伞》是匈牙利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米克沙特·卡尔的长篇小说。

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有个叫格里柯里茨·巴勒的人,继承了母亲的全部遗产而遭到异母哥哥姐姐的嫉恨。巴勒与女厨安娜有一私生子久吉尔。巴勒临死前把家产都变卖,设下巧计,让贪心的哥哥姐姐为争夺遗产而争斗,无暇陷害久吉尔。久吉尔长大后,完成学业,长得聪明漂亮。他从母亲那里知道父亲给他留了遗产,他断定藏在父亲生前从不离身的红伞把里,然而伞已卖给了一个犹太人。他了解到犹太人把伞给了牧师两岁的妹妹维伦卡遮雨,牧师因这把被传为圣彼得的红伞而富裕起来。这时维伦卡已长成美丽动人的姑娘。为得到红伞,久吉尔向姑娘求婚,后姑娘得知他的真正动机后,伤心地走了。当久吉尔知道伞把已经换过,财产不可能找回来时,他才发现,自己真心爱上了维伦卡,他决心找回她。

作者在这部浪漫主义小说中以平淡的笔触、朴实无华的描述,揭示了很多深刻的社会思想内容。

黄蔷薇

《黄蔷薇》是匈牙利作家约卡伊于189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其故事梗概如下:

在霍尔图巴吉平原,有一家旅店,园子里有一棵黄蔷薇。旅店老板的养女克拉莉常去采摘蔷薇花送给情人,因此,人们就把这个漂亮的姑娘叫做“黄蔷薇”。草原上有两个牧场,一是牧牛的,一是牧马的。牧牛场有一位出色的青年牧人叫拉扎·弗尔科,牧马场也有一位能干的青年牧人叫德奇·山陀尔。他们的教父彼此熟悉,两个青年原来也是好朋友。

牧马青年山陀尔同克拉莉热恋着,他的帽檐上经常插着少女送的黄蔷薇,他也送给她一双银耳环。牧牛青年弗尔科也追求克拉莉。应征入伍时,弗尔科装聋留下,山陀尔却当兵去了。半年后,山陀尔回到草原牧场,急忙去看望恋人克拉莉。清晨,山陀尔在路上跟弗尔科相遇,弗尔科帽子上也插有一朵黄蔷薇,夸耀是情人送的。

山陀尔窝着一肚子气,来到旅店找见克拉莉,责备她不该在他当兵期间对他不忠实。克拉莉百般解释,并一再向他申明;“我爱的只有你一个人。”根据习惯,她还特意用山陀尔送的黄玳瑁梳子把辫子盘起来,表明已经订婚,有了爱人。但山陀尔发现他送给她的耳环已经由弗尔科镀上了金,心里更加忌妒,一直不肯原谅克拉莉。克拉莉为了使山陀尔改变态度,用从前一个吉卜赛女人告诉她的办法,将草药浸在山陀尔要喝的酒里,想叫他依然像从前那样爱她。不料吉卜赛女人告诉她使用的竟是一种致人死命的毒药。山陀尔喝酒后离去,途中毒发倒下,幸得兽医救助,脱离险境,又在克拉莉精心照料下很快康复。在法官面前,克拉莉承认误毒山陀尔,准备服刑。但山陀尔却矢口否认克拉莉毒害他,说是喝了流浪吉卜赛人的酒中毒的。因此,克拉莉无事释放,但山陀尔对她表示决裂,不等克拉莉说话,纵身上马,朝草原飞奔而去。

牧牛场工头看出弗尔科也热恋着山陀尔的情人克拉莉,担心他俩碰在一块会像发怒的公牛那样凶斗,因而就让弗尔科赶着牛群随买牛人一同到莫拉维亚去,让他忘掉“黄蔷薇”。

在波加尔渡口,因蒂萨河发大水,牛群过不去。困留渡口的人们讹传着克拉莉的事情;有说克拉莉在情人的授意下毒死山陀尔后已双双逃走;有说克拉莉被判死刑,关在牢房,马上就要行刑,等等。弗尔科听在心里,默不作声。在看管牲口时,他随手捡起一块泥煤。

三天后,河水退了,人和牲口上渡船过河。弗尔科借故燃着泥煤,牛群闻到气味,相继跳进河里,弗尔科也趁机乘牧马跃进水中,干脆把牛群赶回草原。

当山陀尔听到弗尔科因迷恋“黄蔷薇”又回到草原时,就决意找他进行决斗。山陀尔把弗尔科击落马下,并按照当地风俗,对倒下的敌人要从头到脚抽打一顿,然后叫克拉莉去护理。克拉莉说,她是真心爱他的。但山陀尔不听,跃马飞奔而去,冲进了暴风雨中,人影在急雨中闪现了一两次,她从此永远看不见他了。

火炬

《火炬》是匈牙利知名作家莫里兹于191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其故事梗概如下:

刚从神学院毕业的青年牧师马托尔奇满怀着改革社会的崇高理想,来到一个农村教区就职。他在欢迎会上激昂致词:“我要做一个火炬,为全人类的文化与真理而斗争……做一个照亮永久真理的火炬!”

可是当天他就遇到一些十分不愉快的事情:宴会上人们大吃大喝、酗酒、争吵,耳边还有淫声荡气的歌曲。人们谈吐粗鄙、举止无礼,这损害了他职业的自尊感。他开始觉得人生并不像过去在神学院里想象的那样单纯和安宁。

第三天一早他还未起床,教堂理事维洛·久尔吉带着会计来找他“算账”,他本以为是给他送当月的薪俸来了,因为他早已一文莫名,只盼着这点收入来维持生活。但是维洛却让他在一张“收据”上签字,说他已经“收到了”一笔款子。马托尔奇吃惊地获悉:他谋得牧师的职位多亏本区一些人帮助竞选,按照老规矩,“竞选”就得请人吃喝,这就是说,马托尔奇就任庆典和宴会的花销都要由他自己负担。这笔钱已耗尽了他未来半年的薪俸。对于这个意外的袭击,马托尔奇敢怒而不敢言,只好在“收据”上签了字。

他认为这是当地农民在敲诈他,心中不禁暗自咒骂。这天,他因身无分文,只好在路旁采集酸果充饥。

马托尔奇生来俊俏,德卡尼牧师的老婆和女儿玛尔达等一些女人都对他倾心。德卡尼太太那么大年纪还追求他,使他很感厌恶,但又不便流露。她以丰盛的伙食款待他,还给他弄来十八枚特制的金币,让他写了借据。马托尔奇逐渐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马托尔奇不敢在村里放纵,他带着金币到城里小酒店去和侍女们厮混。他给了一个酒店侍女一枚金币,后来那侍女慌张地告诉他,金币被雅座里的爵爷和警察局长抢走了。那爵爷叫阿尔达伊,是本城的第一号权贵,据说他每周换一个情妇。阿尔达伊利用警察逼迫马托尔奇签字,证明他的金币是从德卡尼太太那儿得来的。马托尔奇被迫照办。

事后他才得知,德卡尼太太年轻时曾与阿尔达伊私奔,在捷克草原上同居一年多,生了一个女儿。后来阿尔达伊遗弃了她,抢走了女儿,逼她回到自己丈夫身边。德卡尼牧师家十八岁的女儿玛尔达是牧师与另一个女人生的,认阿尔达伊为干爹,阿尔达伊每逢玛尔达生日那天都给她一枚金币做礼物。德卡尼太太自己的女儿嫁了一个银行股东,阿尔达伊便利用这种关系捞取借款的方便。德卡尼太太的女儿憎恨自己的丈夫,只是由于怕影响阿尔达伊的借款机会才没有与他离婚。一天,她突然告诉阿尔达伊,要同丈夫离婚,并要求她母亲与阿尔达伊重新结合。阿尔达伊为了拒绝她的要求,才设法在酒店逼迫马托尔奇的签字,想借此证明德卡尼太太已有情人,破镜已难重圆。但是不久,德卡尼太太的女儿就被丈夫打死了。阿尔达伊闻讯,忽然像良心发现似的提出要与德卡尼太太结婚。德卡尼太太告诉马托尔奇,这是由于阿尔达伊想获得女儿在捷克草原上的遗产。

马托尔奇在“上流社会”的熏陶下,越来越变得贪婪和放荡起来,在教会的经营上,也同当地的乡绅富豪对待贫苦农民一样地苛刻、狠心。但是他内心的高尚情感还未完全泯灭,他对一个正直的小学女教师玛尔吉特产生了爱情。当他发现玛尔吉特的收入极微,十分不合理时,他非常同情她,并打算为之奔走呼吁。

他为自己背离当初理想与誓言的行为进行辩解,自我安慰道:“等我的生活有了保障以后,就退隐到小安乐窝里去,终生致力于为人类服务。命运的路走得多么古怪,它使一件坏事被一件好事利用来作工具!”

此后,阿尔达伊、维洛等人都以小恩小惠来笼络马托尔奇。马托尔奇也乐得如此。

一次他参加跳舞会时,会场突然失火,死伤二百余人。这一不幸事件激发了马托尔奇的良心。他面对着熊熊大火自言自语道:“这是你的理想呀!要做一个火炬。现在轮到你来烧了。”他奋不顾身地泼水救火,整夜坚持在火场上。第二天他得了不治的重病。在弥留之际,他主动与玛尔吉特交换了结婚戒指,对她说:“我不是个好人;我——杀害了他们……我是个火炬。”他的最后的话是:“人呵!顺从永久的自然规律吧!”

喀尔巴阡山狂想曲

《喀尔巴阡山狂想曲》是匈牙利著名作家伊雷什·贝拉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创作于1937~1939年,作者因此作品而获得科苏特奖金。

第1部《新葡萄酒》描写格查·巴林特的一家。他生长在驰名世界的葡萄酒产地贝雷萨斯。到他父亲时,他家经营的葡萄园越来越小,最后全部被高利贷者吞食,一家人背井离乡。

第2部《林中人》描写巴林特一家搬到边界山区,看到少数民族人民过着与世隔绝的贫苦生活。林业工人有组织地开展了一系列反剥削反迫害的斗争。

第3部《格杰里·萨科维支的王国》描写巴林特大学毕业后应征入伍,走上了为革命奋斗的艰难历程。

这部宏大的作品是一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小镇到山林,从穷乡僻壤到首都布达佩斯,上及国会内阁和外军司令部,下涉山村茅舍和贫民窟,作者笔下有民族败类的丑行、资本家的贪婪、反动势力的凶狠,也有小资产者的彷徨,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革命者的视死如归……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尽显现在这部长篇巨作中。

考验

《考验》是匈牙利作家彼得于195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新成立的巴洛赛格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三个领导人。主席梭什·米哈依,虽懂得农事,但为人谨小慎微,遇事拿不定主意,对社队的情况又不大了解。社委乔波·安德拉什,原是赶大车的,嘴很甜,专讲好听的,但爱说谎和占小便宜,干活挑肥拣瘦,净磨洋工。社委基什·戛波尔,长工出身,工作认真,头脑清醒,办事公道,群众关系好。

麦收到了,社员对何时开镰众口不一,梭什自己拿不定主意;乔波老盘算着如何把社里的东西往自己大车上装;基什经过认真考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使当主席的梭什感到面上很难堪。

割麦时,三人各带领一队人干活。社员之间发生口角,梭什因怕得罪人不敢去管,乔波队里也因喝水事吵个不休,只有基什队里平安无事,群众齐心协力,干劲很大,收割进展顺利。

在运麦子的问题上社员们又七嘴八舌,众说纷纭。乔波只考虑让自己的大车参加运输,好让马儿猛吃集体的庄稼。梭什讲话也无人理睬。基什在反复琢磨后吸取了大伙儿几种方案的优点,提出个合情合理的办法,大家心悦诚服地照办了。

小麦脱粒的过程中也发生一些纠纷,偷懒、吵嘴、打架呀,闹男女关系呀,梭什对此都不甚了解,睁只眼闭只眼;基什则及时了解情况,作出恰当的处理。

一天突然大雨倾盆,梭什因事先缺乏安排,临时又瞎指挥一气,集体粮食遭受很大损失,自己也弄得十分被动。基什带领群众紧张地抢救粮食和机器,在抢救的过程中发现了一袋藏在一边的麦子,经查明是乔波偷队里的。雨后基什揭发了这一偷盗事件,对乔波作了处置。

暴雨造成的损失和偷盗事件的发生都说明了梭什的官僚主义作风。群众主张撤换梭什,由基什当主席,梭什羞愧地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经过这场暴风雨的考验,新的合作社在基什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积极愉快地进行着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