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60900000017

第17章 美国作品(1)

红字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的杰作。

小说描写了北美清教徒聚居的殖民地区一个英格兰少妇的恋爱悲剧,肯定了女主人公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呼吁女性的人权,否定了清教徒殖民地区残酷野蛮的法律,揭示了教会势力的虚伪凶残和对人的戕害,表现出一定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同时,小说讽刺和嘲弄了州长贝灵汉和老牧师威尔逊等殖民统治的代表人物。

小说在无情解剖现实时,也充满了宗教忏悔和道德说教,把主人公皈依上帝的殉道行为当作美德来加以褒扬。

《红字》文字简练、风格洗练。全书以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恋爱悲剧与罗格·齐灵窝斯的报复为线索展开,人物集中,情节单纯。没有旁逸斜出的穿插,不作节外生枝的铺陈。作者既独辟蹊径地以精细的笔触对人物的灵魂进行深入的开掘,刻画出幽微细致的心理过程,又善于以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人物的鲜明特征,因此各种人物都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小说还较多采用象征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为了表达深邃的主题,霍桑在这部他自称为“心理罗曼史”的小说中,极尽讽刺隐喻和象征比拟之能事,使得整部作品含蓄、丰厚、重重叠叠、意味深长,自始至终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红字》出版后,立即赢得了美国读者的热烈欢迎。评论界一致认为它是第一部具有真正的美国特色的小说杰作,也是第一部获得世界声誉的美国文学名著。作者也因此成为19世纪后期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和艺术成就对当时与后世都有重大影响。他所擅长使用的象征比拟手法受到麦尔维尔、爱伦·坡等作家的推崇,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象征主义流派的兴起。至于他那种渲染气氛、深挖心理的手法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作家。

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汤姆大伯的小屋》,旧译《黑奴吁天录》是美国作家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年)的著名作品,发表于1852年。

《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黑奴汤姆和其他黑奴的命运揭露和控诉了南部蓄奴制,真实地描写了它的黑暗和反动,使南部蓄奴制的真相从此大白于天下,有力地推动了废权运动的发展。汤姆原是肯塔基州奴隶主谢尔比家中的“家生”奴隶,从小侍奉主人,成年后便当总管,对主人忠心耿耿,唯命是从。谢尔比在股票市场投机失败,决定把汤姆和另一奴隶,即女奴伊莱扎的儿子,卖掉抵债。汤姆是虔诚的基督徒,俯首帖耳任凭主子摆布;而伊莱扎则不同,连夜带着儿子逃走。汤姆几次被出卖,辗转作奴隶,他最后死于奴隶主的皮鞭下。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奴隶伊莱扎与丈夫相逢,带着孩子,经过千辛万苦,通过自己的斗争和废奴派白人的援助,终于到达加拿大,得到了自由。

小说广泛地描写了美国南部各地奴隶主对黑奴的残酷剥削压迫,刻画了形形色色奴隶主的形象。谢尔比表面上温文尔雅,满嘴仁义道德,但为了维持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不惜把忠心耿耿服侍自己一辈子的汤姆置于死地;汤姆的第二个主人圣克莱是典型的寄生虫,终日在不断的享乐中麻醉自己。在人烟稀少的种植园中作威作福的奴隶主勒格里则凶相毕露,无数勤劳善良的黑奴象汤姆一样惨死在他的手下。

除了汤姆和伊莱扎外,作者还描写了敢于反抗的黑人工人乔治的形象。他不接受奴隶主传播的基督教的麻醉剂,理直气壮地质问:“是谁使他们成为我的主人?”在逃往加拿大途中,他勇敢地拿起武器,向追捕的奴隶贩子开枪。他是通过自己的斗争而胜利地获得自由的黑人形象。这是斯托夫人对废奴文学的重要贡献。

小说中汤姆、伊莱扎、乔治·哈里斯等黑人形象,打动了广大读者,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出现在戏剧、诗歌和绘画中。这部作品是废奴文学的最高成就。

斯托夫人后来还写过反映黑人奴隶起义的小说《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等。

草叶集

《草叶集》是美国19世纪杰出诗人惠特曼(1819~1892)的作品。

《草叶集》第一版是1855年夏惠特曼在纽约自费出版的,包括12首诗,只是94页的小册子,后来每次重版时经反复增改、重编和补充,到1882年时,已成为包括了372首诗的巨著。

诗集所以以“草叶”为名,是因为“草是自然界最普通的、最平凡的东西”,“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间都一样生长”。“这里是我的最嫩的草叶,然而也是最坚强持久的”。“哪里有地,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草和话一样单纯。”作者相信:“一片草叶不亚于星球的运转”。

初版《草叶集》有一篇自序。那是惠特曼的诗歌宣言。他认为美国本身就是一首最伟大的诗,美国的诗歌必须与这个国家相称。它必须是大胆的、朴素的、富有信心的。它必须是现实主义的,还必须是真诚的,不管它写的是肉体还是灵魂。惠特曼说:“谁要是单单为文采或流畅所困惑,谁就终归失败。这是你应该做的:爱大地、太阳和动物,藐视财富,救济每一个求你的人,替笨人和弱者说话,把你的收入和劳动献给旁人,憎恨暴君,不去争论关于上帝的事,对人们要有耐心和宽容,不屈从于已知的或未知的事物,也不要屈从于任何一个人或很多的人——与有力量却未受教育的人,与青年人,与孩子们的母亲自由交往——你对在学校里,教室里或书中所知道的一切,都要重新检查,并摈弃一切侮辱你灵魂的东西;那么,你这个人将会是一首伟大的诗篇。”这可以说是诗人自己对《草叶集》的基本思想的概括。

《草叶集》的内容大致包括:

1.讴歌民主和自由。诗人在《大路之歌》中召唤人们:“走呀!带着力量,自由,大地,暴风雨,健康,勇敢,快乐,自尊,好奇;走呀!从一切的法规中走出来!从你们的法规中,啊,你们这些盲目的和没有灵魂的神父哟!”在《为你,啊,民主哟!》中诗人说:

为你,啊,民主哟,我以这些为你服务,

啊,女人哟,

为你,为你,我颤声唱着这些歌。

在《欧罗巴》中,诗人写道:“自由哟,让别的人对你失望吧——我决不对你失望”。

2.歌颂人类平等。《从巴门诺克开始》中诗人写道:“啊,这样的主题——平等!这神圣的平凡的名词!我在里面增加一些新成分,然后欢乐地把它们留传下去。”在《自己之歌》中写道:“我是许多民族组成的一个民族中的一员,这里面最小的和最大的全没有区分”。“我是属于各种肤色和各种阶级的人,我是属于各种地位和各种宗教的人”,“一切出生的人都是我的弟兄,一切女人都是我的姐妹和我所爱的人”;“我说出最原始的一个口令,我发出民主的信号,上帝哟!如非全体人在同样条件下所能得到的东西,我决不接受,”

诗人在《大斧之歌》中,明确地描绘真正伟大的社会应是男女平等,人民当家作主,消灭压迫的社会:

那里没有奴隶,也没有奴隶的主人,那里人民敢于立即起来反对被选举人的无止境的胡作非为。

那里公民总是头脑和理想,而总统,市长,州长只是被雇用的管事……

3.歌颂劳动和劳动者及普通人。《大斧之歌》讴歌了普通劳动者开拓美国土地的伟大劳动。从开发森林、盖起小屋直到建成大城市,都是以青光闪闪的斧头开路,都是普通工人农民的功绩。大斧的形象鲜明表达了劳动者创造世界的威力。惠特曼热情赞颂那些被资产阶级鄙视的普通劳动者,在《职业之歌》中写道:

什么,你怎么错看了你自己?

你以为自己不及旁人吗?

你以为总统比你伟大吗?

你以为富人比你好吗?

诗人说:“白宫的总统是替你们做事,而不是你们替他做事。办公厅的秘书是替你们做事,而不是你们替他做事,每12个月议会为你们开一次。法律、法庭、国家、城市、来往客商、邮政,一切都是为了你们!”

惠特曼还通过对“自我”的歌颂而歌赞了普通人,歌赞人的美和人体美,如《我歌颂带电的肉体》等诗篇。1850年惠特曼在日记中就写道:“我的目的是写高尚的不朽的作品——美国的健壮、巨大、勇敢的性格——完美的妇女——我要歌颂肉体的光辉……我要作我这类诗人中的大师。我的诗要写感情,不论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要写自由,要完全表白人格。”

4.歌颂欧洲革命。在《法兰西》一诗中,诗人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称赞为欧洲各国革命的母亲。1848~1849年,欧洲各国掀起革命风暴,诗人异常激动和兴奋。在《欧罗巴》一诗中写道:“突然从它腐朽和黯淡的巢窟,那奴隶的巢窟中,它像闪电一般跃出来,连它自己也几乎感到震惊,它的脚践踏着地上的骨骸和破烂,它的手紧扼着帝王的喉咙。”他高度地赞扬为革命而牺牲的青年所播下自由的种子将到处“滋生自由”:

这些种子会被风吹到远方去,重新播种,

雨露风雪自会给它们滋养。

5.谴责压迫者,号召黑人反抗。在《自己之歌》中,诗人愤怒谴责压迫人民的罪恶行径,对被压迫人民特别是黑人奴隶深切同情,他叙述自己不顾“逃亡奴隶法”的禁令,收容和救护逃亡的黑奴。在《敲呀!敲呀!敲啊!》中大声疾呼地号召一切人参加战斗,投入废奴战争。在《致政府》中,诗人号召人民起来同压迫人民的统治者斗争。

6.其他。诗人在《草叶集》中尽情歌赞大自然的美(如《从巴门诺克开始》),讴歌人类未来的大同理想(如《向全世界致敬》)。此外,还写了《啊,船长,我们船长啊!》《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等诗悼念惨遭暗害的林肯总统。

惠特曼的《草叶集》是一个时代的总结,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惠特曼笔下的民主和人格有时是抽象的,在有的诗中,他把各阶级的人都无所不包地融合在“自我”之中(特别在早期)。他歌颂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美国的民主自由,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有些歌赞也显得抽象和幻想的空洞。

《草叶集》在艺术形式上也是一个重大的革新。惠特曼打破了长期来美国诗歌因袭的律式,并反对形式主义倾向,创造了后来被称为“自由体”的诗歌形式。这种被人们比作“滚滚波涛”的自由体,大量采用叠句、长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这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有过影响。他还广泛应用象征、比喻等手法。但他有些诗句过于冗长,有些夸张过分,还有些抽象议论缺乏艺术上的感染力。

竞选州长

《竞选州长》是美国著作家马克·吐温(1835~1910)的作品。

《竞选州长》与长篇《镀金时代》一起,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开拓了道路。《竞选州长》提出了美国非常重大的社会问题——美国民主政治的实质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代表独立党参加纽约州州长的竞选,另外两个竞选人是共和党的伍德福和民主党的霍夫曼。“我”的名声不错,而那二人“如果说也曾知道爱护名声的好处,那是以前的事情了。”但“我”却被报纸进行接连不断的造谣污蔑,说他是伪证制造者、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讹诈专家,甚至有人到他家里捣毁他的家具和窗户,抢走了他的财物,还写匿名信恐吓他。最后,“我”在一次竞选讲演时,竟然有9个不同肤色的刚学走路的小孩,被唆使冲上讲台,紧抱“我”的双腿,管“我”叫“爸爸”。“我”在极度恐慌下,终于被迫退出州长竞选。

小说从“民主选举”和“言论自由”两个侧面,对美国政治生活进行辛辣的讽刺,揭露了“民主选举”和“言论自由”的欺骗性、虚伪性和恐怖性。它对资产阶级政客收买报刊,把它当作造谣中伤、讹诈、恐吓、罗织罪名、置人死地的工具,加以高度集中和艺术夸张,揭示了“民主选举”根本不是“人民自由意志的表现”,而是对人民群众的欺骗和愚弄。而以“言论自由”标榜的报纸,根本无“真实”和“自由”可言,完全是政客们手中的工具,专事造谣惑众,不顾事实和真理。

《竞选州长》篇幅虽短,却写得泼辣,俏皮,讽刺十分有力,是对资产阶级民主选举的绝妙的政治讽刺画。作品在构思人物双方(“我”与另两个竞选人)的冲突时,有意把“我”设计为“声望还好”的“正派人”,与对手的卑鄙无耻相对照,加深了作品的矛盾,形成强有力的讽刺。小说对于竞选对手的“揭发控告”让事实自己出来证明其纯属无中生有的造谣。因此,揭发的罪状越重,越显出了揭发者的卑鄙无耻,使对手们控告的过程成了自我暴露的过程。这种对事实本身加以夸张达到讽刺的手法,马克·吐温运用得相当成功。如控告“我”犯了“伪证罪”,而“我”却根本没有去过作案地交趾支那,控告“我”是“小偷”,而“我”根本没去过出事地点,等等。《竞选州长》把“我”的名字直接写成作者自己的名字“马克·吐温”,这一构思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作品在语言运用上以多种手段来加强讽刺性。如用反语“我偃旗息鼓,甘拜下风”、“我达不到纽约州州长竞选所需要的条件”等等讽刺了竞选的虚伪性。又如:“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觉得提心吊胆——很像一个人想睡觉的时候去揭开床毯,可是脑子里却担心那底下会有一条响尾蛇似的”,不仅比喻妙语惊人,并产生强烈的幽默讽刺效果。

小说在结构上也独具一格,一开头作了简单的交代后,即以“我”为中心“摘引”了大量报刊文字和信件,作者的叙述则以穿插方式用来串连“摘引”。这种结构方式不仅增强真切感,又使作品精炼,生动,别开生面。

小说凝聚了马克·吐温对美国政治的长期观察和体会。在创作《竞选州长》前一年,作者曾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一直最恨政治。”这可以看作《竞选州长》的思想基础。《竞选州长》中的霍夫曼,正是当时纽约州长。他是铁路大王伊利铁路公司的代理人,这个公司在各级议会、政府中都安插了自己的人,这家公司每年支出的贿赂和诉讼费,即达70万美元。可见他们是纽约以至美国民主政治的实际操纵者。在《竞选州长》发表后不久,1871年春天,马克·吐温又发表一文,附有一组漫画,画面上有座“大厦”,标明是伊利铁路公司总部。大厦里有投机巨头高尔德和霍夫曼,这伙人在画面上忙于向议员们行贿,对老百姓敲诈勒索。这一切证明了《竞选州长》的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对资产阶级政治生活直接干预的勇气。可见,马克·吐温所说的“最恨政治”,指的是这些政客恶棍操纵的黑暗、腐败、虚伪的政治。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美国作家是马克·吐温晚年优秀的中篇小说,写于1899年。

赫德莱堡是作者虚构的市镇,居民自诩为“最诚实、最清高的市镇”,在远近享有“不可败坏的市镇”的美誉。然而一个过往的异乡人因为一次被这个市镇的人所侮辱,决定要报复,办法就是从精神上、道德上“败坏这个市镇”。6个月后,这个异乡人把一口袋金子送到这个镇上的老出纳员理查兹家里,留下条子说明把这袋重160磅4盎司、值4万元钱的金子送给一个曾帮助过他的恩人,却又不指明恩人的姓名就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