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60900000008

第8章 古巴作品

塞西莉亚·巴尔德斯

《塞西莉亚·巴尔德斯》是古巴著名小说家比利亚维德(1812~1894)的作品,发表于1879年。

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

1813年11月某日黄昏时分,一辆华丽的马车在哈瓦那平民区一条小巷口停住,从车中走下一位衣冠楚楚的白人绅士。他悄然走进小巷中一家贫寒人家,逼迫那家女主人,一位40多岁的中年混血妇女,将她刚出生几天的小孙女从她女儿的怀中夺走,送进了育婴堂。那个青年产妇从此精神失常,被长期囚禁在一家精神病院里……

光阴荏苒、18年过去了。混血老妪何塞法的孙女塞西莉亚已长大成人。据何塞法说,她的孙女是从育婴堂抱来的,所以像所有从育婴堂出来的孤儿一样,姑娘的父姓为巴尔德斯。塞西莉亚·巴尔德斯出落得标致妩媚,引人注目。一次,在一个节日舞会上,白人青年大学生莱昂纳多与塞西莉亚邂逅相遇,一见倾心,几次接触后,便订下了海誓山盟。莱昂纳多出身豪门,父亲坎迪多·甘博亚是古巴著名的巨商,有财有势。这一对门第悬殊的情侣引起人们议论纷纷,也招致了一些人对塞西莉亚的嫉妒。塞西莉亚的女友内梅西奥自己想高攀莱昂纳多,而希望塞西莉亚嫁给她哥哥何塞·多洛雷斯,便暗中进行挑拨离间。她一面谎告塞西莉亚说,莱昂纳多真心爱上的是富有的白人小姐伊萨贝尔;一面又叫何塞·多洛雷斯常去塞西莉亚家献殷勤,并故意让莱昂纳多当面撞见,暗示何塞与塞西莉亚亦有隐情。这样,塞西莉亚与莱昂纳多虽然相亲相爱,每人心上却都蒙上了一层猜疑的阴影。但真正阻碍着他们两人爱情的却是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原因。

原来塞西莉亚就是18年前坎迪多·甘博亚与何塞法之女、美丽的混血姑娘查罗生的私生女。唐坎迪多为了掩盖自己的丑事,硬把刚出生的塞西莉亚抱走,通过一个贪财的医生送进皇家育婴院,以便隐去女婴的真实姓氏。一年后又由何塞法出面将小女孩从育婴堂领到她家中抚养。坎迪多和何塞法满以为经过这番巧妙安排,能将秘密永远瞒过世人,不料,命运好象在故意作弄人,竟让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妹变成了恋人。

为了孙女能得到幸福,何塞法一生受尽了苦楚。她本人是个黑白混血儿,年轻时与一个白人同居,生了第2代混血儿查罗,查罗则又在坎迪多的诱骗下生了第3代混血儿塞西莉亚。何塞法满心希望孙女将来也嫁给白人,从而得以永远摆脱受压迫、受歧视的黑人地位。谁知塞西莉亚偏偏爱上了不应该与之结婚的莱昂纳多。为此,老祖母一再劝告孙女和他断绝来往,塞西莉亚执意不听,这使何塞法焦虑万分,但始终不敢吐露真情。直到最后得了重病,在弥留之际才断断续续地说:“快跟那位……少爷……断绝……关系吧!他是你的……”话没有说完就咽气了。

坎迪多·甘博亚年轻时,孑然一身从西班牙来到古巴,靠贩卖非洲黑奴发迹。后来与富家女罗莎·桑多瓦尔结了婚,开办了蔗糖厂、咖啡种植园,又做进出口贸易,成了古巴屈指可数的豪绅。西班牙朝廷念他“振兴殖民地工商业有功”,还准备授予他伯爵的称号。正在飞黄腾达的坎迪多,自然要千方百计地掩饰丑事,以保持自己的“荣誉”。为了破坏儿子与塞西莉亚的爱情,他像当年安置私生女儿一样地费尽了心机。他决定全家都到乡下糖厂去度一个月的圣诞节假期,特意邀请伊萨贝尔小姐同去,期望促成莱昂纳多与她的婚姻。莱昂纳多难违父命,只得恋恋不舍地与塞西莉亚暂别。

在乡下庄园中度假的日子里,莱昂纳多并没有培育起对伊萨贝尔的爱情,而温文善良的伊萨贝尔则由于耳闻目睹了黑奴们在糖厂里受到的种种非人待遇,对这个残酷剥削黑奴的人家产生了厌恶之感。

莱昂纳多回首都后,私下租赁了一所房子与塞西莉亚长期同居。数月后,塞西莉亚生下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坎迪多得悉后,气急败坏地去求助朋友哈瓦那市长。市长按照他的意图,以“诱惑良家子弟”罪,下令将塞西莉亚拘禁,一直关到莱昂纳多与伊萨贝尔结婚之日才释放。塞西莉亚不明真相,一气之下唆使何塞·多洛雷斯去破坏莱昂纳多的婚礼。多洛雷斯赶到教堂,竟将新郎刺死。

不幸的新娘伊萨贝尔看破红尘,进了修道院。塞西莉亚作为凶杀案的从犯被判一年监禁,关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遇见了她的生母查罗,查罗见到了阔别20年的女儿,悲喜交集,忽然恢复了理智。母女虽然团聚了,但她们永远也摆脱不了受侮辱、受压迫的悲惨命运。

平易诗集

《平易诗集》是古巴著名的文学经典作家何塞·马蒂(1853~1895)的一部的诗集,发表于1890年。

马蒂最优秀的诗集《平易诗集》于1889年在华盛顿举行泛美会议之后很快就出版了。在那次会议上,美国企图使拉丁美洲各国屈服于它。

在这本诗集中反映了诗人为古巴和拉丁美洲各国的命运焦虑不安。这种焦虑在他的诗中一篇比一篇更为强烈:诗人预感到新殖民主义者正要竭力使古巴永远处于奴役状态。诗人回忆着自己的童年,回忆着古巴明净碧蓝的天空。他的全部心力都奉献给了被压迫的人民。马蒂懂得在争取祖国自由的残酷斗争中许多人必将献出自己的生命。尽管如此,在他的诗里却总是洋溢着高度的乐观精神。在这本诗集里,马蒂的政治抒情是与风景抒情和爱情抒情交相辉映的。马蒂热爱生活和生活的全部欢乐,他相信未来,相信人的美好的情操。

马蒂的许多优秀诗篇在古巴已是家喻户晓,这是因为它们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缘故。

方法的根源

《方法的根源》是古巴作家卡彭铁尔(1904~)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74年。

小说主人公没有姓名,人称“发号施令者”或“第一官员”,是拉丁美洲某个国家的独裁统治者。本世纪初,这位“第一官员”长期居住在巴黎,对法国的物质文明顶礼膜拜,在巴黎的高级社交场合,时常借机诋毁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他在巴黎拥有豪华的住宅和数不尽的财产。除了一张吊床之外,全部家具都是欧式的。就连他讲话,也全都是用法语。他认为连法语中的一些脏话也比自己国家的语言更中听。他控制远隔重洋的祖国,全靠一些信得过的部下。这些官员在国内胡作非为,互相倾轧,使人民惨遭涂炭。部下的丑行有时也传入他的耳中,可是这位“第一官员”从来不予过问。他认为只要能维持住他的统治地位,能够搜刮民脂民膏供自己挥霍就行。

一天,突然传来使他震惊的消息:部下加尔万在新科尔多巴发动了武装叛乱,想推翻“第一官员”的统治。“发号施令者”心急如焚,暴跳如雷,马上乘飞机回国去全力进行镇压。由于这次武装叛乱尚属于统治者的内部倾轧,很快就被平息下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第一官员”采取了清洗和报复的措施,将他认为不够忠实的部下统统处以极刑,有的甚至被吊在钩子上用屠宰牲口的办法处死。这种暴行也牵连到许多无辜的老百姓,杀人之多,手段之野蛮震惊了国内外。欧洲报刊连篇累牍地报道了这种惨绝人寰的景象,甚至还刊登了照片。世界舆论纷纷对暴行给予谴责。“第一官员”在一片责难声中,不知所措,不敢再回欧洲,只好留在国内。

世界大战爆发了,这个拉美国家不仅没有卷入战争,反而交了好运。国外资本家纷纷把资本投在这块地方,再加上咖啡的价格猛涨,这块国土上出现了奇异的繁荣景象。这一切,“第一官员”都误认为是自己英明统治的结果,每日都要人们为他歌功颂德。一片赞扬声中,他昏昏然忘乎所以,认为自己有超人的统治天才。于是把各部部长——罢官免职,都由自己兼任,集大权于一身。此外,他口出狂言,要很快地把全国农村也变成城市,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谁知好景不长,大战刚一结束,咖啡价格猛然下跌,国民经济一蹶不振,最后面临全面崩溃。而这时世界进步的思想潮流也开始传入该国,人民觉悟迅速提高,认识到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是来自“发号施令者”及其独裁制度。终于民情激昂,一呼百应,群起而攻之。报纸上发表了抨击“第一官员”的文章,有些青年密谋暗杀他。工人们举行了大罢工。最后,在全国一片讨伐声中,他的部下也纷纷倒戈,使他很快地垮了台。倒台前夕,他只身一人乘飞机外逃,又回到巴黎的豪华住宅。在那里,他颐养天年,直到寿终正寝在他那唯一带有拉美风格的家具——吊床上。